希望,仍在不远的地方等着我们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0 01:02:48人气:0

视频:匆匆状态:正片年代:2019
主演:贾雨萌张国柱刘寅迪更新时间:2023-12-28 12:50:53
柔柔的细雨轻盈的捋过大地,从来就不曾谋面的父亲终于从台湾归来,对于已经40岁的她来说依然还是一个梦幻的影子。好像只要一伸手,那影子就会瞬间消逝掉。从童年到成年,忧伤、孤独、虚伪、险恶的人生情境,一直游弋在她的空间中纠缠不休,甚至一度将她推向生命的边缘。她无数次的渴望上苍能降临些许宁静,哪怕只是片刻。然而自始至终她都在命运的漩涡中起伏挣扎。仅有的血脉联系,贯穿着…
一、人生两条线,现实生活的苦涩,憧憬理想的美好,交织并行。“将来”一词,在中文里具有美好和希望之义,属褒义词。但,事实果真如此么?我们可以在电影《匆匆》中寻找一下答案。可否把电影《匆匆》的故事结构人物关系,看成是两条并行线?一条是现实、苦难、孤独、厄运;一条是理想、憧憬、未来、美好。影片主人公林翎,她的童年,当别人在谈论爸爸妈妈时,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只有一个祖母?后来,她只知道自己是个孤儿。孤儿,必定孤苦,在她童贞花季时就遭遇了姑妈的冷眼,姑妈给自己的小孩吃早点,只掰给她一点点油条,不过,好在她还有祖母,和祖母有着温暖相依为命的亲情。这亲情,是她的寄托和希望。后来,祖母故去了,可这时她有青梅竹马的建国呀!她在雨檐下跟建国说,她想攀缘着雨柱爬到云彩上去,有建国,她就拥有一种童幻的天真,拥有一种情感寄托和美好梦想,希望,就在前边。终于,林翎从童年的梦幻中成长了知青年,赶上了知青下乡的年华和年代。她响应祖国号召,来到了乡下。乡下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她有自己的希望和憧憬,她梦想着自己笔耕有收获,可以在报上发表,可以进入杂志社做她喜爱的文字编辑工作。果然,梦想有望成真,公社主任(这是电影故意这样叫的,那时更多地是叫书记,但“书记”一词,似有所指之嫌。这也是影片导演高明之处。)成了她的伯乐。但,她哪里想到,这个“恩人”是要向她索取代价的,原来他竟是披着人皮的色狼。林翎选择了还是坚守自己信念、人格和贞洁,她只好放弃憧憬,走入向征黑暗现实的车站,凭由命运的铁轨把她再带到农村去,一切都破灭了,她要回到原点。但是,就在她连车票钱都没有,忍受着候车室里的清冷、生活的严酷,面对这样苦涩的前途时,一位陌生人居然留给她一个苹果,这一个小小的苹果,依然让她,也让观众,看到了人性的善良、生活的美好,当然,希望也还在啊!回到她破旧的房子里,她此时的希望就只有寄托在建国身上了。那是一个多威武的恋人啊,红星红领章,让她感到社会因他对自己连带的接纳;正值她沉疴在身榻,高烧不退时,意中人突然出现在她高烧的病床前,那么年轻英俊,那么体贴入微!所有的情感所有的爱,不用说,都可以给了这个男人,这个可以依靠的将来,她的后半生有着落幸福指日可待了!此时她,生活在贫苦当中,但却是世上最幸福最理想的女人!有在这样的理想憧憬和幸福,还有什么苦不能忍受呢?然而,1979年,自卫反击战的枪声,打破了她的美梦,她没有收获婚姻爱情幸福,收到的却是建国烈士的遗物。她只好人鬼情未了,寄希望于来世了。对于爱情婚姻的企盼,最后只能幻做她笔下悲苦命运和凄美爱情的创作素材。终于,严冬已逝,天暖花开,创作的春天到来了。她也从农村调到了某编辑部,有理想的编辑工作,但是,曾经的理想,很快就变成现实的不幸,编辑部主任和一些同事,对她百般刁难,横加阻拦,一种人性的丑恶,在同事同行间的竞争和忌妒中绽露出来。可以说公社主任和编辑部主任,一出一辙,是丑恶人性的两个方面。去北京改稿的梦想被他们恶毒的指责和无理的阻拦,给撕毁了。那么,这时的她还有希望么?有,那是一种人间温情的希望,四十年前去台湾离散的父亲从台湾匆匆而来,找到了她,给她的心灵带来了温暖和希望,她的委屈她的依靠和她的情感,终于有了归宿。那厚厚的挂毯,不正是这种心灵筑巢的镜头语汇外化表达么?然而,梦幻又一次破灭,父亲匆匆离世,使一个四十岁的,饱经社会风霜的女人,终于委顿于电报局的柜台之下,两行清泪挂在了她美丽的脸颊上。二、为什么生活的苦涩与期望的美好同时存在?谁造成的?不可否认,该片虽具有明显的文艺片风格,细腻、内敛、含蓄,文艺片所具有的元素,它都具备,但是,它所反映的历史跨度,特别是在这四十年中,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所发生的重大历史转折和事件,影片都力图涵盖其中,而且一定程度上,也确实从不同侧面有效或有力地表现了这一创作意图。应该说,这一点影片做的非常成功。该片不是小资,不是玩情感的卿卿我我,而是将一个女人悲苦命运放在了漫长且重大的历史进程中,在表现个人厄运、内心悲创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观众对那四十年的回忆、反思,这就使作品被赋予了厚重的社会历史命题和深入细腻的哲思探讨。因之,我们再单纯地将其视为文艺片,恐怕就不能涵盖作品庞大的社会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了。应该说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表现一个人的悲苦命运之作,并不鲜见。但是,《匆匆》却有其独特之处,它不同于很多作品,把悲苦的源头,归于某人某事某种社会制度,而是独具匠心,另有深意。我们看过《匆匆》后,首先会发现,林翎的苦难命运,并不是哪个人哪件个人恩怨的小事造成的。那么,在这部影片中,矛头所向,源头所指,究竟何?林翎与生俱来的厄运,究竟应该怨怼于谁?是谁造成的?罪魁祸手究竟何是谁呢?首先,影片启示我们,一个人的命运,往往是与一个民族的命运紧紧联在一起的。个人的是经历,民族的是历史,个人的是偶然,民族的则是必然。林翎与父亲的天各一方,就是国共历史造成的。由于这样的历史,使是这个小姑娘一出生,就变成了孤儿,而这种家庭出身,又给她日后的人生道路带来了种种麻烦和不幸。林翎与建国阴阳两隔,则是中越关系历史所致。人,总要在大的历史环境中生存,谁能脱离环境呢?这就有去台湾和奔赴自卫反击战前线的偶然。那么,公社主任的乘人之危和编辑部主任的横加阻拦呢?如果说是时代的罪衍,可是他两人并非一个时代呀,一个是文革时代,一个是后文革时代,但两人的想法做法却如出一辙,心一样的坏!由此看来,影片还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人心的好坏,有时候不一定或不全是由于时代造成的,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和道理就是任何时代都有好人坏人。那么,怎么样才能在时间线的任意一点上,让好人更多一些,让良知、正直、善良、同情更多一些呢?这不能完全靠外在的形态,恐怕还要靠社会灵魂的塑造完善,中国古代所说的教化也好,西方文明所倡导的宗教也好,都是针对人的灵魂,其实,一个社会,物质艰苦些也许不算什么,灵魂,整体社会的灵魂,才能保证社会更大程度上的善良、公平、正义,和美好。人,毕竟更多时候是生活在精神世界中,生活在希望、憧憬、期盼里。而这,除了宗教的努力外,恐怕也是文学艺术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影片《匆匆》的主创者们正是在致力于这样一种工作,他们力求让自己的作品在更大程度上,感染启迪每个观影者。客观地说,《匆匆》确实起到了对观众灵魂净化和情操升华的效用。特别需要肯定影片的一点是,虽然,这部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和讲述的故事,沉甸甸有份量,并不轻松,蒙罩着一层苦涩悲凉,有着很浓郁的悲剧意绪,通过闪回的时空序列艺术手法,让主人公的理想,一个又一个幻灭。但是,林翎是执着的,影片创作者是挚着的,这从,结尾出又闪回到林翎去机场接父亲,从她那双美丽的充满希冀、期盼、憧憬的大眼睛中,就能看出来。我认为这样处理结尾,是有寓意的,人类,什么时候能放弃希望呢?即使在一个个希望相继破灭之后,希望,也仍在不远的地方等着我们。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