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此美好》:折射人性的光辉与幽黯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0 03:33:59人气:0
视频:星星与乳房状态:年代:2014
主演:大卫·奥格尼克多萝塔·科拉克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海伦娜·萨和卡更新时间:2014-12-22 10:45:13
囊括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三大奖项,这部正力量爆发,改编真人真事的波兰电影,描写一位脑瘫病患者,为捍卫自己不过是常人的事实,而努力奋斗的故事。从小以来,众人眼中的Mateusz不过是一个因危疾导致智力不足的弱智儿。但事实上,在他抽搐的肢体下埋藏着一个观察力强,想像力丰富的浪漫主义者。影片让观众认识到他那个充满笑声和关爱的家,引领观众与他一起经历初恋的酸甜苦辣。透过他…
《生命如此美好》是一部讲述脑瘫病人故事的波兰励志电影。有人从中看出正能量,有人只看到它的消极面;然而,无论故事怎么讲,如果只是平铺直述主人公的艰难,这部电影也很难称得上上乘之作。编导似乎深谙此道,所以,在叙事结构安排上,发生在主人公马特乌斯(Mateusz)身上的好事和坏事总是交替进行的,虽然我们可以说这已凸显了某种人生意涵:美好总伴随着丑恶,有幸福也就会有痛苦,但若仅此而已,那本故事必有强灌心灵鸡汤之嫌。事实上,本片最终给观众的感觉并非如此,原因就在于,影片展现的虽是马特乌斯的人生,但折射的却是人性的光辉与幽黯,而达此目的并使本片品味提升的关键就是人们对脑瘫病人的常识:他们犹如一株蔬菜,对现实一无所知;这就好比一幅天然的“无知之幕”,让此幕之前的各色人等尽显他们的真实意图和行为,人性就于这种“真实”中展现出了它的本来面目。人总易被常识所蒙蔽,只要你不展现出芸芸众生相,你就会被贴上各种不同的标签。如同本片的主人公马特乌斯,即使生在一个和睦有爱的家庭中,只因他无法跟人交流,就被医生贴上“蔬菜”的标签,他的父母就被神职人员要求“面对现实”。还有比预设主人公一无所知更能彰显人性恶的吗?若非因“一无所知”这个常识,专业人士是不敢乱贴标签的,神职人员更不愿丧失这个或可展现神迹的机会的。常识之下,马特乌斯的姐姐甚至都要跟他争夺父母之爱,否则,她哪好意思对自己亲弟弟恶言相向?这就是本片“证明篇”之前所交待的人性幽黯面,它与彰显人性光辉的父爱母爱形成显明对比。马特乌斯父亲“永不言弃”和相信“一切都会好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了马特乌斯,所以,他利用一切机会来观察世界,以此学习并试图证明自己。正因此,他得以观察到女邻居的乱性生活,以及女邻居引狼入室导致她女儿安卡被性侵;他也成功地利用那幅无知之幕,让安卡母女摆脱了光头狼的纠缠。然而,他却因此失去了安卡对他的爱。在“男朋友篇”中,人性的丑恶与光辉也是对比鲜明的。随着母亲年事已高,马特乌斯姐姐的自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母亲摔倒住院后,他像被丢包袱一样终于被送进智障者福利院。虽然他保持了父亲的乐观态度,但在福利院他无法露出微笑。他体会着人情冷暖、生离死别,最令他烦恼的是母爱再也无法成为他的寄托,因此,他自残,从而被戴上拳击帽吃饭。正因为帽子的不方便,加上照料他的人员或图省事,或漠不关心,而没有认识到他坐着吃饭才不会伤到嘴唇,于是,管理方以防止再次伤到嘴唇为由轻意将他门牙拔掉。在这个连清洗液都不愿买或买不起的地方,他只能再次以自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抗议。然而,令人心酸的是,只在那种受伤、福利院害怕承担责任的情形下,他才感受到“每个人都想跟我说话”,他才因此而微笑。在“微笑篇”中,人性的冷漠、残忍、贪婪均有所展现。与上述人性形成强烈对比,在“文字篇”中,女护工玛格达对马特乌斯所表现出的“爱”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玛格达不仅是第一个认识到马特乌斯具有理解能力的外人,也是给予他肌肤相亲的第一异性。她似乎懂得两性之爱对于一个脑瘫患者的积极作用,因此她实验般地抚摸他、亲吻他,甚至让他体会真实的乳房以及直接抚摸他的生殖器,从而让他体会到脑瘫病人无法体会到的快乐,也正因此,他认为这是他的“成永恒的一瞬”。不过,我们很难同意说这就是一种真正的爱情,因为,她带他去见她父亲和继母时,给人感觉像是有意气她父亲,而马特乌斯只不过是被她利用的工具而已。然而,对于一个脑瘫患者来说,那种给予他的爱抚不失为一种人道主义援助,当然,由此所造成的后果也是惨重的,因为当她辞职离去,他对着母亲那撕心裂肺的痛哭,表明他的确经历了人生难得的一次“失恋”。真正捅破那幅无知之幕的是到他那儿进行特殊教育实践的老师尤拉女士(MsJola),她利用一套智障人士所能理解的符号来跟他们交流,这虽然仅证实了马特乌斯具有正常人同等的思维意识,但一个特例就足以打破医学界长久以来对脑瘫患者的错误常识。当马特乌斯自有生以来表达出“他不是一棵蔬菜而是一个人”时,他面前的“无知之幕”消失了,他也变成了福利中心的“我们的马特乌斯”,人性之善变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好景不长,他的事迹见诸报端,导致人们认为马特乌斯完全是个正常人,福利中心管理者要将他送走,为此还组织了一场面试,他们愚蠢地认为具有正常人的意识就等同于正常人,完全一副非此即彼的思维,然而,这种“愚蠢”正是人性某种特征。马特乌斯对面试者的非此即彼思维表达了他特有的抗议,他成功地在福利中心留下来了,我们毫不怀疑这个结局是尤拉女士和马特乌斯合作的结果,它使愚蠢之外的仁慈之心显得格外高尚。(文/石板栽花2015年9月29)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