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seisamirror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8 23:32:14人气:0
巴克Buck

视频巴克Buck状态年代:2011

主演BuckBrannaman更新时间:2015-01-11 11:56:28

圣丹斯电影节纪录片大奖作品,故事的主角巴克(BuckBrannaman)是个一个马语者。影片追踪着巴克的生活,从他被虐待的童年,到他如何与人或者马匹交流。影片还你一个真实的马语者的人生故事。

《巴克》,是本届圣丹斯电影节的放映作品。讲述了当年赞誉很高的电影《马语者》(TheHorseWhisperer,1998,P.S.那年女主ScarlettJohansson年方十四)的技术指导巴克的故事。这位顶级的驯马师,有一个受虐的童年,敏感丰富的内心,和睦的家庭,幽默健谈的性格,深入浅出的人生哲学。它可以是一部关注动物驯化的影片,可以是一部教育片(片中无数次提到对待马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可以是一份员工指南,可以是任何具有积极意义的思考载体。所谓的积极意义,是本人一直很欣赏的角度——自我反思。片中有几段非常耐寻味。首先是人与马的关系。巴克童年时期,随父兄表演套绳,母亲去世后,经常遭到严厉父亲的毒打。父亲用马鞭抽打他的背部和手臂,留下永久伤痕。这种方式,恰恰是那个年代驯马师对待马匹的惯用手法。而终于从父亲手中逃出的少年巴克,在养母家一段关键性的成长,造就了成年巴克对待马的态度和方式,他坚信马儿就像孩子一样,首先要懂得尊重,人与马应当建立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于是,巴克对待马的态度,和当年父亲对待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比照。人与马的关系,推而广之就是人与动物的关系——或者更谨慎一点——人类与被驯化动物的关系。尊重不仅限于人类社会,人与动物之间,同样应当以和谐的方式走向和谐,而非暴力的方式走向征服。同理,爱也不仅局限于人类社会,动物界同样很吃这一套。其次是人与人的关系。巴克驯服那匹三岁种马未果,与马主人的一段对话。“你对待马的态度,就是你对待生活的态度;其实不是马的问题,而是你的生活出了问题。”这番话非常直白,女主人彼时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一个人的控制欲太强,而多半又是感情用事、固执己见,是很容易情绪化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尊重一样,是处理好个人与外界关系的两个并行不悖的因素。但并不意味着你就应该一味退让忍让和妥协,在家庭中,这叫溺爱,在人际上,这叫放纵。社会的规范,原则性的东西,应当坚持,文化的功能,本身也在教化。一个被放任自流的个体,最终的结局,就是社会和所爱对他的放弃,而社会和所爱绝对要付相应的责任或沉痛的代价。最后是个体与自我的关系。如片中那位女驯马师所说:“马儿是一面镜子”。马作为整部片的主要线索,作为驯马师的驯服对象,的确起到了镜子的作用。推而广之,个体与自我往往需要以一个外在的媒介来充当镜子的功能,或者是你全身投入的职业,或者是你毕生钟爱的事物,或者是某个亲近的人、崇拜的对象,总之,我们需要通过它们来进行持续的反思。自己对待他人或它物的态度和方式,会形成我们惯常依赖的思维定势。最表层的也是最普遍的,就是出了事,总习惯在行为对象、合作伙伴或者周遭环境找原因,却忽略自我反省。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在困境面前容易焦虑、躁动。巴克的养母提到一句“上帝眷顾那些具有灵活性的个体”,灵活性既可指肢体行动的敏捷,也可以是思维的能动性。一个心思敏感的人,若能利用这种特质体察现象或行为对象的细节部,能够感知周遭环境的细微变化,并且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尽快进行作用与被作用之间的调适,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超越。驯马师的职业作为一个媒介,帮助巴克最终克服沉默内向的性格,成为一个健谈而富有幽默感的人——并不是说但凡沉默内向就是负面,但驯马早教师的职业要求与马互动的同时,与学员有良好的沟通,才能帮助学员与马建立信任关系,驯马师的沉默内向就成为一种前进的障碍;而在克服了这一性格弱点后,巴克的童年经历反倒化为一剂良药,共同激发了他的人生哲学和处事智慧。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