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和他们的盟友们《在越南最后的日子》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9 14:27:36人气:0
在越南最后的日子

视频在越南最后的日子状态:BD超清中字年代:2014

主演理查德·尼克松亨利·基辛格StuartHerringtonJuanValdez更新时间:2020-08-06 20:36:50

上映。故事讲述了越南战争的最后几天,北越军队节节胜利南越军队则面临崩溃,美国方面的只能面对这样的道德困境——到底是服从白宫的命令只带美国公民撤离,还是冒着被指控叛国罪的风险尽可能多的保留南越盟友的故事。 在越南战争的最后几天,北越军队节节胜利南越军队则面临崩溃,共产主义的胜利不可避免,美国方面的外交和军事人员接到指示准备撤退,然而他们也意识到,当他们离开后曾…

《在越南最后的日子》2014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提名作品,讲述在越战中南越政权土崩瓦解的最后几天里,美军撤侨和尽可能多撤离南越盟友的故事。从纪录片的拍摄技巧来看,电影做的很不错,尽管导演是和这场战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肯尼迪家族成员,电影没有使用主观评判的旁白,观众看到的是大厦将倾的慌乱时刻珍贵影像和照片,听到的是亲历者娓娓道来的回忆和感受。纪录片对于历史还原的优势在于,观众看到的都是真实画面,可以让观众强烈的感受到曾经发生的事件。可是任何一部纪录片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导演的作品,导演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有着绝对的主导权,导演决定让观众看到什么,从那一个视角去看。而这就决定了观众的判断在所难免的受到导演的影响。我喜欢看此类涉及到政治和历史事件的纪录片,因为此类纪录片可以给我一个思考的支点,最起码我看的影像画面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可以通过一部纪录片就可以对历史事件产生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吗?答案是否定的。越战题材的纪录片我看的不多,我用二战题材来举例。二战的参战国家更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更甚远,所以各国对二战的思考更深刻,涉及的纪录片也更多。我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挑一个大事件或者大战役,然后尽可能找到关于它的所有纪录片,不同国家不同年代不同导演的都找出来。这个在云时代很容易的,花半天的时间就可以把BBC,国家地理频道,Discovery,央视,NHK,前苏联的关于一场战役的纪录片都下到硬盘里。非常遗憾我没看过一部朝鲜的此类纪录片。之后找个空闲的周末,一部部看完它们。看的时候不要思考任何问题,只是认真的看,每部看完之后用几分钟时间做下笔记,写出自己对该片最直观的感受,看下一部的时候一定不要回忆前边看过的。等全看完之后阅读自己写过的笔记,就会发现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得出结论和观点相差是天渊之别。当然不是所有历史事件不同的视角得出的结论都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对于“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各国之间的评价基本差不多,有不同也是很细微的,但是如果是选择了“苏联红军解放波兰”就会清楚的感觉到舆论导向对人思考影响的巨大。进入自媒体时代之后随着表达个人见解的平台增多,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评论都有各自展现的舞台,这肯定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是人民思维活跃而不是被某种意识形态教化束缚的表现。可是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国内质疑官方言论已经成为非常时髦的思潮。这里讨论的范畴只限于历史事件,新闻事件范围更大更复杂我智商达不到标准。这种质疑我也有,二十岁之前我从来不知道金日成发动了朝鲜战争,也不知道武汉会战死了那么多国民党官兵。而现在网络中此类质疑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谩骂型对相信官方言论者破口大骂或者一律定义为五毛党;二想当然型对历史事件基本情况一无所知,反正你说的就是假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永远不信。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一回我和一大帮发小吃饭,当时正在保钓反日游行,喝了几杯话多我说了句官方评价“义和团式的爱国情绪并不可取”。此话一出马上好几位弟兄瞅我的眼神就不对了,接着对我的反革命言论进行了深刻的教育和批判。我不鸟他们,别看他们吵吵的脸红脖子粗,也不会出去把我车砸了,况且我开的不是日本车。就算我开的是日本车,这时别说被砸了就是被人故意用钥匙划一小道,骂我最凶的几个肯定抄起酒瓶子,冲出去把那货撂倒。当然也有可能人家人多,被撂倒的是他们,但是冲出去是一定的。这种吵吵闹闹我们之间进行了三十年,好朋友之间无所顾忌的争论也是表达友谊的一种方式吧,至于吵得什么我不太在意,但是那次他们一句话过了好几年我都没忘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要是有义和团那些宝贝能被强走吗?”;三引经据典型,这种类型的人文化水平很高,基本具有英文读写能力,很多在国外或者有留洋经历,影响力也最大很多大V属于这个类型。这类人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举出大量的佐证来扳倒官方言论。你看纽约时报怎么说的,你看时代杂志怎么说的,你看CNN怎么说的。说实话我有点崇拜这类人,喜欢读他们的文章。看看人家都读什么杂志,再看我下到硬盘里的除了《Playboy》就是《Penthouse》,素质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可是我同样也有一些疑惑,对待一个历史事件的看法西方国家是一边倒的在否定我们的官方言论吗?我觉得不太可能,就以在文化上处于绝对霸权地位的美国来说,美国的驴和大象叫声也不一样啊。那我为什么从那些大V那里看到的是基本一致的看法呢?我一个半文盲都会产生的疑惑,大V们怎么会没发觉,这绝对不可能,人家都是什么水平,人家是公知,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只有一种可能,大V们也只挑想让我知道的才说,不想让我知道的不说。任何历史事件光听别人说,绝对无法得到正确的答案,即使看了一部关于这件事的纪录片,看到只是真实的画面,而观点是导演的,未必是正确的。回到《在越南最后的日子》,看过电影之后我习惯的列出几个感兴趣的问题,这篇文章不拿出全部问题进行讨论了,只讨论一个问题,其他的只在文章结尾把问题列出来,答案感兴趣的朋友自己思考吧。电影用很大的篇幅来叙述一件事,因为卡特政府和葛雷恩•马丁大使对越南形式错误的研判,导致进入西贡美国大使馆的越南盟友没能全部随美军撤离越南。而这种对曾经和美军为了自由和民主并肩战斗生死与共的盟友的背叛,比战争的失败更加令人沮丧,失望,内疚和自责。接下我想思考的只有一个问题美军如此在意的盟友对于越南人心中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图片地址http://s8.sinaimg.cn/mw690/0066sq57zy6SsVo4k7547上边的这张照片十分出名,关注越战历史的朋友可能一眼就可以认出照片中拿手枪的那个人。阮玉鸾,南越的警察官员。在看《在越南最后的日子》这部电影时,开始不到十分钟我已经意识到电影的主题是撤退,美军和盟友的撤退。之后我潜意识中就在问,导演以你出身背影敢不敢客观的把阮玉鸾拿出来说说,如果不敢,那么电影就会给我讲一个一群为了自由而战的勇士,即使失败,依然悲壮的故事。不出所料,看到降旗的桥段时,我对电影的定义是拍的不错的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片,只是以电影技巧评判没有另外一部德国爱国主义教育片《意志的胜利》拍的好。说到美军的越南盟友我第一个想到了阮玉鸾,相信很多喜欢越战历史的朋友会和我有相同的感觉,阮玉鸾绝对是在西方国家最出名的,最富有争议的,最具影响力的南越军人。说说阮玉鸾和这张照片,这张照片拍摄在1968年北越的“春节攻势”之后,地点是西贡的街头,拍摄者是一位美联社记者,阮玉鸾的身份是南越的警察总长,退役前的军衔是准将,相当于我国的大校军衔,属于高级干部。这张照片发表在美国各大媒体的标题是《阮玉鸾将军对越共上尉执行死刑》,结果在当时美国反战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时代背景下理所当然的掀起了悍然巨波。在美国乃至欧洲的反战阵营中有两张被封为旗帜性的符号化新闻照片,这张就是其中之一。试想一下,留着长发,穿着花衬衫喇叭裤,唱着摇滚乐在白宫门前示威的美国青年,手里举着的就是这张照片时,阮玉鸾和这张照片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力就不言而喻了,首先这位美联社记者凭借这张照片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之后影响了约翰逊的总统连任,影响了越南停战协定,影响美军撤退,影响南越全面溃败,越南成为了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前面所说并不是故事的全部,高潮还在后面。多年之后,1998年阮玉鸾因癌症去世之后,这位美联社记者在《time》发表了悼念阮玉鸾的文章,文中充满了忏悔之意。大致情况就是他拍摄这张照片时,阮玉鸾之后告诉他,被杀者是个越共游击队小头目,在西贡杀了自己警察同事的全家和无辜平民,大大小小几十口。原文和具体数字记不清了,大体就是这意思,美国人民误会阮玉鸾将军了,他其实是捍卫民主和自由斗士,是真爷们,他杀那个人本来就该死,所以他是个英雄。这篇文章国内很多知名网站都转载或者报道过,现在也应该能搜索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我不知道其他人的感受,我个人的感受是,用谎言欺骗了全世界的人,我有必要去相信你的忏悔吗。阮玉鸾后来的凄惨境遇大致是这样,他作为美军盟友背井离乡撤退到了美国,隐姓埋名开了家披萨店度日,1991年因为身份暴露经常被反战人士骚扰被迫关门,1998年身患癌症丢下妻子和五个孩子孤儿寡母凄然离世。我补充一句原文没有的,阮玉鸾出生在1930年,91年61岁,98年68岁。介绍了阮玉鸾极具代表性和标志性身份,我开始想作为一部关于美军盟友题材的纪录片为什么没有提到他呢。美联社记者的忏悔显然无法让阮玉鸾的形象成为一名民主斗士,现在美国警察也不敢在纽约大街上把一位戴着手铐杀人如麻的基地分子一枪崩了。而这张照片拍摄在西贡的街头,如果美军及其盟友的自由之战取得了胜利,阮玉鸾会在河内的街头做些什么呢,那可是遍地的越共游击队员,包括十岁的孩子和十六岁的少女。历史是美军撤退之后,单靠盟友只坚持了两年多不到三年,越共占领了西贡。西方媒体一直在公布1968年“春节攻势”越共占领顺化的一组数字,至于1975年西贡失守后的伤亡数字倒不怎么提起,可以理解被打跑后统计出来的数字可信度不高。四十多年以后这部纪录片《在越南最后的日子》,又让我复习了一遍,“例如当时顺化市,被北越军队占领之后,一个长长的黑名单上,有数千人被捕,学校的老师们政府公务员,都被认为是反共分子的人,都被处决了。”如果阮玉鸾长长的黑名单上,都是越共游击队员时,美军会怎么做,美军的盟友会怎么做?把这个问题留给所有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朋友吧,尽管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我喜欢看纪录片,纪录片能令我思考。大部分时间在看变4,速7,妇联2,我挺喜欢看,热闹,刺激,过瘾,可我思考的机会不多。《在越南最后的日子》看完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答案。没有美国人,吴廷琰敢不敢和取得奠边府大捷的胡志明加武元甲比划游击战?美国人真是为了自由的理想介入他国的内战吗?美国人坚决支持的盟友有没有法西斯?把美国人作为盟友可靠吗?把民主党的美国人作为盟友,美国总统是共和党了,怎么办?或者反过来。拍摄阮玉鸾照片的记者是共和党人吗?如果是,他那时为什么说谎。约翰逊如果连任总统,美国会在越南打下去吗?打下去会赢吗?没有美国人身影的内战是伤亡数字是更多还是更少?撤退到美国的越南盟友过上了什么样的幸福日子,滞留在香港的十几万越南人有美国的盟友吗?他们怎么不去美国那个自由的国度?越战期间越南死亡人数在200万到400万之间,这数字的跨度挺大,可是没有任何国家和组织有更确切的数字。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