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黑粉的影评。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9 01:27:48人气:1
一路逆风

视频一路逆风状态:BD1280高清国语中字版年代:2017

主演邓紫棋韩寒徐小凤曹格更新时间:2020-08-06 18:52:00

二十五岁的G.E.M.邓紫棋,在台上尽情享受音乐的背后,她所面对和拥有的又是甚么?《一路逆风》是邓紫棋首部大银幕电影,讲述了她在追求音乐与梦想的路上,迎着逆风,走过流言蜚语的人生低谷,愈加坚定。事业得意之时,学习面对爱情失意的伤心,承受的一切G.E.M.邓紫棋都亳无保留亲自剖白;好友何超莲,李蕴与邓妈妈亦鲜有现身,29位中港台娱乐圈重量级人物零距离作访谈,揭开邓紫棋最真实…

(尝试多次也没办法把用了七八年的老账号找回来,本想放弃写什么影评,注册还挺麻烦的,一个刚开的新号估计也会被当成水军吧,无所谓了,反正这票房水军也无力拯救啊。)写下这篇影评时,《一路逆风》的豆瓣评分是4.3,打分排列呈现豆瓣烂片具有的“L”型特点:一星占据了一半以上。这部电影的票房和排片,估计也不会被同档期的大片当作什么值得关注的竞争对手,雇佣水军来抹黑。写下评论的大致就两类人:1、邓紫棋的粉丝(不懒的那种),普遍给出4—5星的好评。2、虽然没看过电影,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讨厌这种明星题材、讨厌邓紫棋、讨厌邓紫棋居然敢拍纪录片、捍卫豆瓣电影逼格……)的豆瓣用户们,无一例外给出一星,以示抵制。“张学友都没这么大脸给自己出纪录片。”(目前短评最高赞)很多怒打一星的豆瓣用户想要表达的意思都是:她凭什么有资格?心情可以理解,但戾气也是重了些,不过没看过电影只根据自己的喜恶打分也是豆瓣常态了。答案很简单啊,为什么邓紫棋能拍纪录片?公司投钱。为什么能上院线?有发行商愿意接盘。就像你不喜欢吃香菜,可它还是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菜市场的蔬菜摊位上,没有羞愤的自我灭绝。别人,有这个权利,而你,可以拒绝。如果把张学友当作门槛,估计很多歌手连张嘴说话的资格都没有了。据说这部影片上映之前也是经历了一年多的四处碰壁,被十几家发行商拒绝过。中国电影市场上,纪录片一向票房惨淡,能进院线已经不易,更不敢跟商业大片比票房。担心拉低豆瓣逼格的网友也不必紧张,粉丝打高分也只是自嗨,没兴趣的网上有免费资源也不会去看的,再说粉丝们还没有刷一星的网友努力。国外歌手拍摄记录片十分常见,不说MichaelJackson、AmyWinehouse这样的传奇了,年轻一代的歌手就有TaylorSwift的《无畏之旅》、JustinBieber的《永不言败》、EdSheeran的《与Ed的九个日夜》等等。不过中国人还是习惯盖棺定论,大概首先要求主角要具有公认的划时代的成就,最好已经过世,再由第三方拍出来才显得公正客观。我不可能从客观的角度评价这部电影。剧情解读、拍摄手法、镜头剪辑……一般的电影分析手法对《一路逆风》大概都不适用。不管邓紫棋的公司抱有怎样美好的期待,比如让更多的人因为这部电影去了解她等等,但这种题材注定就是受众狭窄、面向粉丝的电影,愿意花钱去电影院瞅一瞅的都可以算作真爱了。我是1月6号去看的电影,本地所有影院的黄金档都不见其踪影,放映场次不是安排在上午就是夜间。提前五分钟检票的时候被工作人员告知因为人太少所以提前开始了。此外,检票通知的时候片名还被误报成《一路顺风》。那一场陆续来了十多个人,还有一对夫妻带着宝宝。剧情方面没什么好分析的,纪录片呈现的是邓紫棋出道至今十年的成长经历,粉丝都知道故事的走向。也许是为了避嫌,涉及感情经历的时候含蓄带过,本人也没有谈及之前的恋情。好的方面就不说了,反正粉丝怎样都觉得是值的(小LuLu太可爱了)。90分钟的时长,很多东西没法深入展示。导演是个老外,剪辑无功无过吧。结尾收的有些仓促,如果以超级英雄电影做类比,就像是没等到主角的痛快反杀就戛然而止。不过邓紫棋也才25岁,结局本应该是未完成。主要是横向展示,没有深度剖析。如果想看对音乐方面的探讨,可以参考2014年的《人物》专访——无论昨天多失败要学会原谅自己。http://www.iqiyi.com/w_19rqypfeol.html“她也不过如此”。是的。写下这篇影评的起因是在豆瓣看到《一路逆风》下面的一篇长评——《论一个明星的个人魅力》。这位作者大概是曾经的粉丝,表达了对电影的失望之情,其中有一段:”我给三星,是因为它给了我一个半小时完整地梳理自己为何从爱上邓紫棋到,“啊她也不过如此”的地步,也就是她如何在我眼中逐渐失去个人魅力的过程。“这句“她也不过如此”,让我耳边响起《开到荼蘼》的旋律:“一个一个偶像,都不外如此。”巧合的是,前段时间,王菲因演唱会天价门票被批判,因唱功退化被群嘲,许多曾经的粉丝也隐隐表达着“她也不过如此”的感慨。我们的人生大概要经历很多个“她也不过如此”的时刻吧。想要挑出曾经喜欢过的东西的瑕疵和缺陷一点也不难。几年前热播的偶像剧、追求过的男神/女神、一个游戏的通关、理想的大学、梦想的工作……得到了以后,仿佛,都不过如此。等再过个几年,连当年痴迷沉醉的原因都忘记了。世界在变,你在成长,会不断对偶像有更高级的要求、更严苛的定义,直到有一天,她不能再满足。原来的追星狗可能会变成某某成功创业家的拥趸,并对娱乐明星嗤之以鼻;原先崇尚街头文化和朋克精神的中二少年,现在更愿意在深夜听一曲马友友,收敛起肤浅的傻笑。世界提供的物质文化选项如此丰富,只要你怀有足够的好奇心和耐心,总能找到更好的替代品。偶像的魅力不是突然间消失的。只是因为当初喜欢着,所以眼睛里自动加了升温滤镜,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等你越走越近越了解,才发现偶像们并没想象中那般拥有金刚不坏之身,也会不完美,也会犯错,也,只是个普通人。或者,等到你真正步入现实的泥淖,为生活工作焦头烂额的时候,文艺的煽情不能再轻易让你感动落泪。比起买房买车和对雾霾的担忧,其他都像是无病呻吟。于是你会迎来“她也不过如此“的时刻。甚至想问自己一句:当初我怎么会喜欢她啊。仿佛完成了一个智力上的晋级,脱离了从前的低级趣味。偶像是用来崇拜然后抛弃的。很久以后,被抛弃的偶像们也许会机缘巧合转化成一类人的情怀,那时可以将往事从回忆里捞起,加入刻奇调剂,自己感动自己一把:啊想当年…….贬低以前喜欢过的东西,就能证明自己不再是那个幼稚的小孩吗?你向别人展示喜欢的书籍、音乐、电影,并不能真的为你的品味代言,只是借此表达你想成为那样一种人。喜欢邓紫棋真的比喜欢张学友要低级趣味吗?即使偶像们可以这样划分出三六九等,粉丝自己也并不会因此与有荣焉。所以,当我们在展示品味的时候,更在意的是别人如何看待你还是害怕承认自己本来面目。相信我,你的个人形象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尊贵完美,以至于因为喜好的不同会影响到对你人格的判断。表达自己喜欢的权利,并接受别人的不喜欢,并且不因他人的观点左右自己的喜欢与否,那应该是最有底气的喜欢。一部电影,并不能真正激励你乘风破浪、一路逆风。一个偶像,也并不能真正让你洗心革面、脱胎换骨。可是对我来说,曾让我感受到瞬间的温暖和力量,帮助我度过一段消沉的时光,就足够了。成长这回事,只能自己来。本文版权归作者Zimt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