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大玩偶:当新电影刚起步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9 00:25:01人气:0
儿子的大玩偶

视频儿子的大玩偶状态:BD国语超清年代:1983

主演陈博正杨丽音崔福生卓胜利更新时间:2022-09-28 19:20:02

影片由三段故事构成。在第一段故事《儿子的大玩偶》里,主人公每天为了养家糊口,而必须得戴上小丑的面具到外面奔波,因为长时间里无法悉心陪伴家人,而使得他自己的孩子都认不清他是谁,只知道化上了小丑装后逗自己玩耍的那个人。故事讲述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两种矛盾,一是生活压力让自身无法正常融入家庭生活,无法正常扮演自己亲人的角色;而另一个矛盾则是社会身份与现实身份的迷失,…

当远在法兰西的侯孝贤继续他的命题作文之旅,《红气球》在2007年戛纳的一种注关注单元上映时,期待已经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或许侯孝贤内心还是有所失落(人们揣测着老K在临走前的忧郁,难道HHH就不可能失落?)。回到过去,已无望;倾诉出来,更难当。当可以与这个时代的导演真正同行时,却惊讶发觉每一次所见的已经不是最好的东西,最好的,已经都埋在了过去。现在的自己面对侯孝贤作品很容易陷入类似的境地,对于后来作品(至少就目前而言),都有着不愿正视和不得不接受的矛盾,几乎无一例外要加些否定质疑,那真是最好的侯孝贤吗?《海上花》、《千禧曼波》、《最好的时光》,或许真有一小部分人爱它们得厉害,但那不会是我。这绝不是逆反心理,简单的打倒现在,推崇过去。只是一种想法,就像PierreRissient和AlainJalladeau评价蓝莓之于一部分中国影迷,听来倒很是中肯。今天要说的是1983年的《儿子的大玩偶》,感谢nobodyknows同学的帮助,终于圆满地看完了侯孝贤的所有作品,回顾当年被电影课老师用《悲情城市》的原声带和梁朝伟的哑巴趣闻所讲解并吸引住自己的侯孝贤,惊觉看完一切所用的5年时间并不算太长,起于《戏梦人生》,终于《儿子的大玩偶》——又见《红气球》则是必然的事情,这其中最难忘的还是《HHH画像》结尾的歌声。《儿子的大玩偶》与《光阴的故事》齐名,一部在先一部居后,一个三段组合一个四段故事,一批本土成长一批留洋归来,同样的则是他们都属于拉开新电影的序幕部分。尽管严格意义上的新电影没支撑几年就早早夭折,尚不及长大成人,然而回忆就是这么一种东西,并不会因为一瞬一瞥的短暂而失去其本有的魅力所在。而如果把7段故事放在一起做比较,来自西方视角和本土思维的差异已经非常之明显(指教育背景)。杨德昌在《指望》中少女萌发的爱恋总是温柔了那么些,叫人怦然心动。而带有乡土味的《儿子的大玩偶》都是小人物,像第一篇和第三篇的主角都是不识字的底层人民,为工作为儿女辛苦劳愁,留下的是一辈人的影子,或许我们可称其为电影导演们的良知。要说《儿子的大玩偶》比《光阴的故事》更具锐意的是它所采用的大量方言,闽南语。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充满本土意识的信号,它有不同于之前大量的方言电影歌仔戏民间娱乐。它严肃得如同坤树(《儿子的大玩偶》中一章中的主人公,也就是《冬冬的假期》中的小舅)挂在身前身后的两大块“三明治面包片”,在影片中表现为《蚵女》(1964)、《还我河山》(1966)、《我女若兰》(1965),需要在电影院上映和大众见面。提及这些,很容易发现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期正是侯孝贤喜爱的一个时间阶段,比如后来出现李行的《养鸭人家》。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计算的话,《儿子的大玩偶》的叙事顺序是错误的,当然可以理解为戏院上映的时间并不总是及时的。《儿子的大玩偶》中侯孝贤的一段还没有完全宣告他个人风格的出现(以《风柜》划分的话,但二者同一年),镜头该动起来时并不含糊,结尾更是用了一个定格特写,相似的则是音乐的频繁出现,现在看来还是多了点,尽管有推动理解人物情绪的作用,但更多适用于那个时代。当然音乐已经不是“爱你爱我”的流行歌曲(如之前侯孝贤的作品),而是来自温隆俊和杜笃之缓缓略带忧伤的配乐。《儿子的大玩偶》片头比较响亮的一个名字是时任中影总经理的明骥,还有编剧吴念真。三段故事除了导演和演员不同外,幕后用的是一个班底,例如摄影指导陈坤厚、副导许淑真、剪辑廖庆松等,其中场记陈怀恩,说下,他在1987年升为了摄影师,掌镜过《尼罗河女儿》、《悲情城市》,到《戏梦人生》是副导演,2007年开始推出导演新作《练习曲》。女演员杨丽音(陈怀恩的妻子)也算是熟悉的名字,演过《冬冬的假期》里的寒子,《风柜来的人》饰小白菜,一直到《恋恋风尘》、《戏梦人生》(继母),《小琪的那顶帽子》中还有“父亲形象”的老面孔崔福生。按照挑选顺序是侯孝贤被“轮”到了《儿子的大玩偶》,《儿子的大玩偶》三段故事其实可以划分,《儿子的大玩偶》会温暖那么些,《小琪的那顶帽子》则残酷那么些,《苹果的滋味》甚至幽默那么些。看曾壮祥《小琪的那顶帽子》时思绪联翩,由于故事进入得较慢,预想了几番邪恶的结局又迅速推翻自己的设想,毕竟当时是台湾80年代,本片又卖座畅销,不可能是日本或者西方国家中所具有的悬念凝重。说到底它还是逃不脱小人物的注目和关怀,然后真相揭示的一刹依然触目惊心。万仁《苹果的滋味》中美国修女张嘴说出闽南语时可真是surprise,笑得特开心。这段心酸的幽默更多是来自有针对矛头的讽刺,例如一家人在海军医院里被有意放大的夸张举动,尽管类似的小故事在十年前的中国已显得廉价,在现在一家人大口大口啃着苹果更是不值一提,但放在眼前还是感人肺腑。不少人看到一半会和我一样记起应该在很早以前就看过类似故事,或者根本就是黄春明的原著小说。可以想象片中的讽刺在当时如何引起台湾当局的反弹,“削苹果事件”也可查阅得到,那都是1983年的事情了。1983年,新电影刚起步,那一年还有陈坤厚《小毕的故事》,杨德昌《海滩的一天》以及侯孝贤《风柜来的人》。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