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他乡的童年[纪录片]状态:6集全年代:2019
主演:周轶君更新时间:2020-08-06 20:01:08
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无数家庭穷尽所有把孩子送去国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常年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周轶君感受到同样的焦虑。轶君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没有竞争的芬兰教育,怎样告诉孩子什么是成功或失败?贫富差距极大的印度,怎样用网络教育弥合孩子之间…
从小到大,你一定抱怨过无休无止的考试和以分数论成败的评判标准。在豆瓣电影Top250中冲至第13位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或许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这部印度影片探讨与反思的教育制度,何尝不是我们经常思索又深感无奈的现状对于中国式应试教育的批评,多年来早已屡见不鲜,但只有从外部对比,才能更好地看清我们自己的问题。最近著名记者、作家
周轶君走访了几个国家、地区,了解了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关于教育的乌托邦。他乡的童年(2019)8.92019/中国大陆/纪录片/周轶君/周轶君纪录片的第一站来到了日本。以前我们都知道日本人很有礼貌,在意细节,他们的社会很有秩序感,而且和自然风景也保持着比较亲近的距离。本片首先为我们展现出了最具温情的一面。幼儿园中,孩子们在快乐地游戏。母亲为孩子的童年考虑,决定专门在家陪伴他的成长。在一个设计成圆形的幼儿园里,操场上的杂草不事修剪,故意让它维持自然的形态。还让孩子们自己种植作物,亲近由自然带来的果实。在过生日的时候,他们甚至能骑上幼儿园里的小马,这让周轶君不禁直呼“太幸福了!”在这里,就连爬树都是被鼓励的,这也会让很多中国孩子羡慕。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嬉戏的过程恐怕总是伴随着各种斥责:“危险!”“快点回来!”“整天这么顽皮!”看着幼儿园长跟孩子们玩闹的场景,会感叹这才是真正热爱儿童的人。就算周轶君说园长才是这里最淘气的孩子,他也毫不生气。但千万不要以为这里只是让孩子们玩那么简单,在一些小细节上同样体现着对他们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这个故意设计得很难关上的门,是在提醒他们做事要有始有终,照顾别人的感受。在另一个幼儿园中,老师们元气满满,向孩子们传授着一些比较大的字眼。令人惊讶的是,老师背后的黑板上竟然贴着一些《论语》的句子,或是小林一茶、松尾芭蕉等人的俳句。这些内容,可能一些成年人理解起来也不太容易。在提及想成为幼师的原因时,这位老师笑容满面的回答中,充满人情味。孩子们的力量虽然弱小,但老师也会相信他们,让他们参与幼儿园的日常劳动中。幼儿园长的一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们学习:孩子也可以是父母的老师,我们要尊重作为个体的孩子,不断提升自己,更新观念。这位园长还会组织专门针对父母的培训。毕竟,父母这个职位实在是太复杂了,需要不断地学习。芬兰这个寒冷的北欧小国,高度发达,人口稀少,在2018年的全球幸福指数中排名第一。等车的时候,陌生人之间自动间隔一米,尊重个人空间,可以说是社恐患者的天堂了。教室里,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他们的课程也包含着很多户外活动,让他们得以更好地亲近大自然。比起考试,学校与老师更重视学生们学习的方法。后来这位老师在讲述自己的教学和学习理念时,最后也提到了这不会带来“竞争”,看来他们真的对这点真的很重视。芬兰的教师之间也没有职称体系,每隔几年就自动增加工资。他们还非常重视对学生的鼓励,致力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这样的场景,让周轶君不禁感动落泪。由于学生构成的国际化,所以他们能够用学习母语的方式学会多种语言,也有着各自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许,这样的孩子,才是关于童年最好的答案。而在印度,由于印度人敢于表达的个性,平等讨论甚至挑战老师被认为是习以为常的一件事情。一个采用《哈利·波特》的原著小说来讲课的大学老师,不仅鼓励学生发言,还把学生当成自己学习的对象。在贫穷的乡下,孩子们也可以通过网络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外面的世界对话。这让普通的乡下青年也得以拥有远大的理想。这样的理念也影响了条件富裕的天堂学校。学校的创建人认为旧有的教育制度强调服从,这降低了学生的自信,所以天堂学校以平等的自由主义作为精神内核。这间学校通过引导孩子主动寻找答案的方式,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老师也会带着学生谈论一些比较重大的话题。节目采访的一对母子,也许会颠覆很多我们对于印度的固有印象。再看着这个孩子如今的画,会感觉到里面有种治愈人心的力量。提起英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应该都会是文质彬彬的绅士,但他们对于精英教育的理解却首先来自于体育。和中国不同,英国更好的学校是私立学校。他们更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关注社会的意识,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机会。学生们可以在戏剧课中学习表演,在诗词课上讨论伟大的诗人,或是选择乐器、健身、游泳这样的课余爱好。既学习了技能,也收获了快乐和友谊。对于中英教育思维之间的差异,一位来自中国的幼儿园教师说的话非常耐人寻味:在创业之国以色列,我们见到了一群十几岁的创业公司成员,他们的CEO是一位16岁的少年。他们认为创业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并且对于教育有着自己的看法。从一些细节中,就可以看出以色列人创造力的来源:父母会跟孩子进行一些锻炼想象力的游戏,并且从小让他们为自己的生活做决定。学校里的教育小丑在带来欢笑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普及一些简单的知识。民主学校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数学、英语、圣经、文学、体操、舞蹈、唱歌……老师会把小狗带到教室里来,让孩子们学会跟它和睦相处。以色列人拥抱失败,因为那意味着敢于尝试的勇气……回到中国,场景就变得有些沉闷起来,我们更多只能在传统中寻找一些更好的答案。但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令人惊喜的教育思维,比如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对一些身边的问题给出答案。其实,有时多问一个“为什么”,事情就会变得大不一样。更值得惊喜的,是台湾的一种通识教育。学到时间,就让孩子们做日晷。学到风筝,就让孩子们做风筝。学诗词,就带他们去看诗词里的花草树木。学天文,就带他们去仰望星空。最后还让他们放飞自己做出来的风筝。我想,这样学来的东西一定会是他们终生都难以忘却的记忆。看了一圈别人的教育模式,虽然里面的很多理念可能我们还无法实现,但仅仅只是了解,也算是一种进步。我们的教育现实,用陈丹青的话来说:“四个选项哪个是对的,一路考到大,就考傻掉了。把他扔到生活里面,扔到活人面前,他经常不知道怎么反应。”在窦文涛的《圆桌派》中,曾经用调侃的语气总结过这样的现象。这让做不出孙子小学语文作业的王蒙也感到很生气。我们的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沉浸在一个统一的梦想中,将青春都挥洒在僵化的解题思路里。但是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们,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也没有人教过我们那些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如何自处?如何去爱?甚至,如何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这不仅是教育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希望,这样的情况,在未来能够有所改变。每一个今天来到世界的婴孩张大了眼睛摸索着一个真心的关怀每一个来到世界的生命在期待因为我们改变的世界将是他们的未来——罗大佑《未来的主人翁》本文版权归作者不散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