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是一部值得探讨研究的作品。影片的缘起是青年导演邢健对于社会现象中留守老人的关注,然而,这并不是一部社会意义上讲述留守老人的影片,导演对于自身童年生活的记忆可以说是这部影片的影像来源。而对于影片精神层面的探讨,则是对于人性“本善”抑或“本恶”的探讨。 影片是一种“失语”的表达。“失语”的设定可以说是一种思考的形态,故事中的人物设置很简单:老人、小孩、鸟和鱼,老人和小孩在整部影片中几乎没有一句台词,这使得故事开始时老人的状态延续到整部片子,声音的处理没有语言的表达,只是人物在故事中行动的声音,配以刘索拉老师编配的古琴乐,整部影片的情绪节奏在七个轮回中淡然而轻巧,在看似沉闷的表达中感受那细微的张力,不是爆发,而是渗透。导演似乎有意将矛盾冲突淡化,在平静中如蜻蜓点水一般的激起涟漪,延展开来,无边无际。 影片用上帝创造世界的状态探讨人性。西方世界的宗教文化中,上帝用七天创造了这个世界,《冬》这部影片也在无意间讲述了一个“七天”的故事:第一天老人钓到鱼拿回家过夜;第二天老人将钓到的鱼放生,没有钓到鱼,第三天老人还是没有钓到鱼,但是救回了小鸟,第四天,小鸟陪老人钓鱼,小鸟取代了鱼;第五天老人把鱼杀了给鸟吃,小孩被老人接受;第六天小孩取代了小鸟,老人杀掉小鸟给小孩吃;第七天小孩离开老人…… 影片中简单而清晰的故事脉络,就像是一个童话或者说是一个寓言故事,就像格林童话《金鱼和渔夫的故事》,又像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海内南经》中“人心无足蛇吞象”的故事,讲述着人性中的贪婪,在这种贪婪的促使下,人性中的“善与恶”犹如硬币的两面,彼此对立却又融于一体。 黑白世界的混沌与清澈。这部影片采用的是黑白片的表达形式,而影片中故事的发生是在被白雪覆盖的大山中。这与导演小时候的记忆有着一定的联系,邢健在与我聊天时提到,“小时候下雪天,大雪将周围覆盖,大人们是在雪里摸索着挖出一条路,自己就像是在战壕中穿梭着去上学……”对于雪的情感可能是是对于“纯粹”的追求的由来。导演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也聊及对于“纯粹”的困惑,所有的创作他都尽量的摒弃世俗外相的参与,尽量的保留最为本质的纯粹的东西,这无疑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冬》这部戏能够请到著名表演艺术家
王德顺老师出演,对于这部戏来说是一种恩赐,王德顺老师78岁高龄在零下二三十度的长白山进行表演创作,条件十分艰苦,风雪漫天的拍摄环境,是的剧组在拍摄中困难重重,杀青之后,大家回忆那段拍摄经历都感觉到后怕,可以说这是在用生命拍戏。 作为年青一代的电影导演,邢健在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中客服了环境的恶劣和资金、人员上的各种问题,能够展现给大家这样一部作品,无疑是非常值得钦佩和肯定的。 有人曾经向邢健问道这部影片与金基德电影的关系,也许是因为有“失语的”表达,邢健只是说,这部戏是在2009年就开始进行创作,最终拍出来的东西跟原来想在构架上基本没有太多的变化,只是在细节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提及关于这部影片今后的成绩时,邢健还是表达了多年来自己对于电影的热爱还是那句话“自己选的路,哪怕是跪着,也要把他走完。 猛子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