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nversationabouttrees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9 08:43:15人气:0
视频:与树对谈状态:HD1280高清中字版年代:2019
主演:苏莱曼·易卜拉欣易卜拉欣·沙达德更新时间:2020-08-06 20:37:36
苏利曼和“苏丹电影俱乐部”的另外三名成员决定重振一家旧电影院。他们不仅因为对电影的热爱和对恢复旧电影存量、再次关注苏丹电影历史的强烈渴望而团结在一起,而且因为他们都曾在流放中接受过电影教育。不知疲倦地,他们试图让影院老板站在他们一边,让这个地方重新运作起来,但他们一再发现自己遭到了相当大的阻力。同时,他们坐在一起谈论过去——包括他们作为对立艺术家遭受迫害甚至…
TALKINGABOUTTREES(2)--观《与树对谈》有感那是什么样的年代啊,一场关于树木的谈话几乎就是一桩罪行,因为它包含着对那么多恶行的沉默!--《致后代》布莱希特作为去年柏林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等十一项大奖的获得者,《与树对谈》这部影片所得到的关注度似乎没有匹配它的声誉,豆瓣上的观看记录至今不过千人。我幸运地从一部苏丹电影的条目中被引流至此,在观看前,我便对这部纪录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期待;而在观影过后,我对这部纪录片的喜爱更甚。《与树对谈》所记录的是一个简单朴素不过的故事:四位苏丹导演因为对电影的热忱走到一起,为了向大众免费放映电影而与当局斡旋,希望得到许可。然而在这简单的故事背后,蕴含着人们的热爱以及对言论封锁的控诉。本片导演将素材剪辑整理,以筹办电影放映作为主线,穿插四位主人公的日常生活,以及周遭环境的形象,体现出三位电影导演的不甘平凡的形象。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是加斯梅巴里导演却通过对素材的精心编排使影片拥有不亚于电影的故事性,诱导观众对影片中记录的事件做出判断,是一名“坡上的作者”。本片伊始,电话的铃声响起,马纳尔向电话的另一端质问停电时长,却没能得到一个有效答复。几人而后席地而坐讨论此事,易卜拉欣情绪激动的说:因为没有人投诉,人们都唯唯诺诺的。看似与主线不相干的小事,奠定了全片的主题。紧接着,在第二幕中,四个人用手比作相机,用头巾象征女主的长发,在同一片空地上,四人分别作为灯光师,摄影师,导演和女主角来翻拍好莱坞经典电影,借用电影台词,易卜拉欣表达出了自己对此艺术的真切的喜爱。之后的一幕,是两位导演前去接受电台采访的片段。通过主持人之口,导演向观众透露出二人都曾是国家电影行业栋梁式的人物,在回答问题时,易卜拉欣的话语直截了当的点出了主人公们的目标与敌人:苏丹电影被叛徒杀死了,而我们现在要努力将它复活。导演的叙事水平在此处可见一斑,在开头使用的这一素材,令观众迅速进入状态,沉浸在紧密的情节中。一段导演们前去找寻昔日设备和笔记的片段,让观众得知了易卜拉欣德国求学的经历,也顺水推舟地用一段来自1989年的黑白影像,揭露出杀死电影的真凶。随后的故事中,另一位主人公苏莱曼的早年经历也详细地展示在了观众面前。为了寻回丢失的毕业作品,苏莱曼用蹩脚的俄语致电曾经的母校,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在后面的交谈中,我们得知,苏莱曼的同学中有着声名显赫的爱森斯坦,如果电影没有被突然禁止,这几位主人公会有如何成就,人们无从知晓。还是在那同一片场地上,几位主人公席地而坐,平静地叙述自己被迫离开苏丹的往昔,虽时过境迁,遭逮捕的经历深深的镌刻在几人的脑海中。虽然几人的政治倾向意识形态天差地别,由于同一个热爱,以及同一个敌人,四位电影工作者在数十年后重又走到一起,为着一个渺小却伟大的目标努力。虽然是叙事性的纪录片,导演从来不吝啬与将镜头转向窗外,记录下此时整个苏丹的生活状态。在影片里,导演使用了大量的空镜和远景。几个主人公在广阔的背景下显得微末,无力。导演有意在片中用大量的篇幅拍摄护栏,防盗窗一类条形物体,很容易就令人联想到监狱的围栏。几位主人公与其他人被粗暴的切分开来,不知道哪一方被关入牢笼之中,又或者每个人都被无形而强有力的束缚着。在故事后半段,导演将镜头对准了格栅窗后的电视,用长达四分钟的镜头记录下了2015年巴希尔总统再次赢得大选宣誓就任的情形,窗外的苏莱曼则正在理发,理发机轰鸣作响。巴希尔富有激情的演讲,透过电视的传播,经过格栅的遮挡进入摄像机后,显得苍白而戏谑。最终,这一幕在苏莱曼的一句讽刺中结束:一共就只有五百万张选票,他拥有的票数比选民人数还多。直至影片结束,几人也未能如愿免费放映电影。然而几位老人的信心从未衰减,在影片末尾,故事在易卜拉欣的录制宣传语的片段中拉下帷幕,一段宣传语,昭示着他对于人们能够进入电影院欣赏电影的渴望,以及对于自己继续奋斗的决心。整部纪录片从头至尾,都没有出现易卜拉欣口中的叛徒的真人形象。然而在大量的对话中,他们无时不表达着对于这一强权统治和对言论限制的不满。作为反派的富有压迫的制度,虽没有具象化的真人形象,但却渗透进了社会的每一个媒介中,电视上,广播中,电话里。主人公们面对的巨大阻力在导演的别出心裁的取材和剪辑下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一部直接电影性质的纪录片,导演在全片中没有与四位主人公进行任何程度上的互动,也没有使用任何旁白或是背景音乐,然而却在精心剪辑之后做出了一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剧情冲突程度不亚于电影的影片。虽然导演没有干涉人物,但是我认为人物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导演的判断。由于几位主人公的特殊性,我怀疑他们会在进行他们的事业时刻意增大冲突,或是在几人的日常对话中刻意增添对往昔的回忆以及对于现状的批判。从而帮助影片达成那样强烈鲜明的故事性。本片导演加斯梅尔巴里在法国学习摄影(1),而这部纪录片的风格与苏联电影,尤其是塔可夫斯基导演作品的风格大相径庭。本片作为加斯梅尔巴里导演的处女作,一经推出便拿到了柏林电影节的最佳纪录片奖项。出色的成绩让我不由得怀疑他是否得到了本片的四位主人公的帮助。在导演不干涉现场的同时,如若现场干预导演,也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真实性的丢失。对于导演所表明的立场,我被完全的打动和说服了。当这几位曾经被迫流亡的导演重聚在故土,他们心中不仅含有对电影的热爱,更有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热爱。即使一生面对强权的重压,他们也从未放弃对于造福其他人的追求。为大众免费在电影院放映电影,似乎无法对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在一个独裁政府的限制下,重启电影院也成了奢望。为了向社会中的其他人做出贡献,以及为了坚守真理和正义,即使是公共看电影这件事,也不应妥协。虽然故事发生在苏丹,但这绝不仅仅是苏丹的故事,片中四位导演奋斗的目标,理应成为全世界奋斗的目标。本片拍摄于2015年,直到2019年苏丹发生政变巴希尔总统下台才在柏林电影节上映,而我经过数月的搜索,在使用百度云进行两次解压后才最终欣赏到这部纪录片。(1)citedesartsparis.net/en/suhaib-gasmelbari(2)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RL1wR-RmY7u2SktkhCzrA提取码:y20k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