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走马丁》:爱的自然选择性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8 18:12:05人气:0
性学家金赛说,在一个正常的、没有任何外在势力干扰的环境下,一个孩子都会比我们社会成年人知道更多的关于性的知识。《疾走马丁》在某种情况下便是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14岁男孩马丁在一个男孩吉姆和女孩克里斯蒂之间迷惑,不知道自己喜欢谁。而这座小镇,我们可以大略地看作是金赛所说的“正常的,自然的环境”,因为孩子们在其中并未受到成年人观念,即传统道德或是习俗所干扰和约束,马丁自由的凭借自己心中的感觉在摸索着自己是喜欢男孩还是喜欢女孩。这些年,在中国,我们会听到一类恐同者这样的论调,即一旦接受同性恋,就会导致孩子将来不知道该是喜欢男孩还是女孩。这个论断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即他们并未意识到,我们一直以来对于所谓的传统,即男孩喜欢女孩,女孩喜欢男孩的,本身就是在特定背景和文化发展下的结果,它并非是自然产物,而在金赛所说的环境下,开始萌生好感的孩子们必然会经过对于喜欢男孩或女孩的迷惑过程。我们从来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或是某条神圣的自然法则规定,男孩只能对女孩有感觉,而不可以对男孩有感觉。这样状况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社会从一开始就给儿童灌输了先入为主的这些思想,所以几乎是不可选择且独裁的要求孩子们必须这么做。在电影中,没人要求马丁必须喜欢克里斯蒂,他同时对吉姆有好感。他也好奇,一个人是否可以在同一时间对两个人都有感觉?这些才是自然的,正常的情况,因为从一开始,当孩子们脑海中没有那些被塞进去的习俗和约束的时候,好感的迷惑必然会出现,并且好感的产生很多情况下并非唯独爱情,有时还会是友情或是其他,所以由好感引起的迷惑就会存在孩子的探索路上,会有那么一段时间,马丁犹豫不决,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恐同者担心孩子因此迷惑而不知道如何选择,就如马丁一样,但也就像电影最后结局所给出的答案一样,爱的自然选择性最终都会给出明确的答案。无论是喜欢男孩还是喜欢女孩,在探索之后都会出现明确的答案。异性恋必然还是异性恋,不可能因为这段犹豫不决而变成喜欢同性,而同性恋者同样如此。这几好像是一条每个孩子成长中都必然经过的,充满迷雾的山谷一般,可能在穿过其中的时候会迷失方向和不知道如何是好,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痛苦,但随着成长和探索,走出山谷,前面一切都会变得清晰。吉姆并没有因为对马丁的好感而必须选择马丁,因为他喜欢克里斯蒂,克里斯蒂同样如此。但在我们当下的社会中,孩子的爱的自然选择性是被抑制的,因为强硬的传统和习俗已经在孩子开始探索前,就已经破坏掉其他所有道路,结果只有一条路往前。而这样情况所导致的后果便是同志其后对自己身份的怀疑和艰难的重新探索,直到最终的接受。而在传统和习俗强大的环境中,这些探索是危险且时常面对各种敌意,因此出现许多孩子的自杀悲剧。电影中另一个伴随着马丁这段成长的是母亲的去世,一开始马丁对此没多大直觉,只是不停的有邻居和前来吊唁的人们安慰他。马丁并未意识到母亲的死和自己的联系,他依旧听自己的音乐,并且不明白为什么父亲和哥哥这么伤心。在爱尔兰作家托宾的小说集《母与子》最后的一个故事《长冬》中,男孩对母亲的失踪一开始也没有多大感觉,只是跟随着父亲和其他人一起在满是白雪的山谷中寻找,这一切似乎和他没多大关系,但知道在故事最后,当男孩看到被猎杀的野猪躺在车上流血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母亲失踪了,甚至可能已经死掉了。同样如此,在电影中,当马丁去上课听到课堂上一个男孩说“可能他妈妈还没死”,当他在葬礼上看到母亲的棺材被放入墓穴的时候,他才意识到母亲的死亡。《长冬》和这部电影在很多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前者中同样提及男孩性觉醒与感情的探索,这两个故事现在看来,非常相似。《疾走马丁》是不很有意思的电影,我们看过许多通过孩子视角讲述故事的电影,像《蜂巢精灵》,《蝴蝶的舌头》或是《潘神的迷宫》和《铁皮鼓》,这些电影通过孩子视角看成人世界的伪善、谎、恐怖和暴力,做重点是成人世界,但《疾走马丁》确实完完全全讲述孩子们的生活,关于他们性觉醒与感情的探索。爱本身就具有自然选择性,它自己会选择出合适的对象,从而决定主体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甚至是双性恋。对于性的探索同样是成长的一部分,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由于对性的污名化和某种做作的忸怩,而使得儿童性教育迟迟无法落实,孩子们没有正确的关于性的知识,很多情况下而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他人的干扰和侵害。对于儿童的性犯罪,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是需要警觉和严厉打击的犯罪。而另外一方面,加强孩子的性教育同样起着预防和警惕犯罪的作用。20151.3夜晚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