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马皮特:十六岁的夏天与漫长的旅途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8 17:17:48人气:0
赛马皮特

视频赛马皮特状态:正片年代:2017

主演崔维斯·费米尔斯蒂夫·扎恩查理·普拉默科洛·塞维尼更新时间:2023-12-28 12:32:44

从华盛顿的斯波坎搬到波特兰的一个垃圾场不久,就开始了新的生活,十五岁的查理(查理·普拉默饰)并不像其他男生对这个世界跃跃欲试,因从小母亲不在,他一直在寻求安稳和归属。其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他童年时对一个姑姑的记忆,那是他所能感受到的最亲密的母性。他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匹叫皮特的赛马身上,别人劝他不要投入太多的感情,赛马的意义就是赛跑,当一匹赛马年老体弱跑不动的…

首发于公众号奇遇电影(ID:cinematik)奇遇电影图文版安德鲁·海格恐怕是当今影坛仅有的出一部电影,CC发一张碟的导演;处女作《周末时光》被誉为2011年最好的LGBT电影,横扫当年各大LGBT电影节,并入围了不少刊物和影评人协会的年度佳作;而他的第二部作品《45周年》更是声名大噪,不仅在柏林电影节同时拿下影帝和影后,更是为夏洛特·兰普林赢得了一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而他为HBO执导的两季LGBT话题的剧集《寻》更是圈粉无数。早在威尼斯开赛之前,他的最新作品《赛马皮特》就被各国媒体视为夺标热门。而影片出人意料地放弃了海格擅长的对亲密关系的探讨,而是聚焦少年成长,并以一种相当“古典”的方式,触及了现实问题与尊严政治。按照海格的说法,《赛马皮特》是一部“关于一个男孩寻找家的故事”,16岁的少年查理在暑假找到了一份在马棚工作的兼职,并与一匹名叫“依靠皮特”(LeanonPete)的赛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因为父亲去世,马棚主人也准备将不再能参加比赛的皮特卖到墨西哥的屠宰场,自小没有母亲的查理决定投靠姑姑,偷了老板的车,带着皮特走上了从俄勒冈到怀俄明的漫漫长路。如果说影片的前半部分对标的还是肯·洛奇的社会现实主义名作《小孩与鹰》(Kes)——都是贫苦少年的艰难生活,以及他们与动物间的羁绊,那么完全出人意料的是影片的后半部分,从查理偷了老板的拖车上路开始,影片的情节并不是如预想的那样变成了公路片,而是陡然转变成了少年题材的流浪汉小说——是的我说的是《苦儿流浪记》或者《三千里寻母记》这种经典名著。破碎家庭、出身底层,单纯的主人公,近乎孤儿,缺爱,难于融入社会,甘愿做各种工作以挣扎求生——查理简直是流浪汉小说里的典型主人公。大概是因为话题相关的缘故,海格在《赛马皮特》里的很多处理手法都有着英国自由电影运动和肯·洛奇乃至达内兄弟这一路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子。自由电影运动闻名天下的是“厨房水槽现实主义”(尽管实际上也并没几部片子出现厨房水槽,不过《赛马皮特》里面倒是有很多厨房水槽……),《赛马皮特》的前一半堪称“马棚草料现实主义”。原著小说作者曾经一度不想把改编权卖给海格,因为他认为英国人根本不懂美国的赛马是什么,而海格也是够拼,花了三个月在美国中西部体验生活,把养马、驯马、赛马的细节在影片中拍得十分清晰流畅,又与美国电影中对这些场面处理的风格完全不同。海格作为新晋“作者导演”,其摄影风格非常容易辨认,这包含了长镜头和自然光,长焦镜头的独特用法,以及某种画面的特殊色调等等。海格也是偏爱内景中将明亮的门窗置于后景的导演之一(请看侯孝贤,是枝裕和,贾樟柯……)。这部影片在视觉结构上的一大特点就是使用画框中的画框做为构图和表义的重要元素。具体说来,门框、窗框、马棚的栏杆、车窗等等,都是对查理的规训性、社会性乃至压抑性的元素,与此后的他一人一马走进广阔天地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内景空间通常都极为狭小,并且在构图上有意将并不快乐的查理放置在各种框中框里面。而与这些场景相伴的是通常不在美国影片中出现的从照料到运输的各种琐碎细节,而在赛马场面的处理上,海格都是采用经过精心调度的长镜头——是的,就是与现场观看经验相同的那种长镜头,而且限于拍摄条件都是“一条过”,(对比可看《奔腾年代》对赛马的渲染和铺排……)。这在视觉上也符合影片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另一方面,与《小孩与鹰》类似,查理对皮特的感情,确切地说是“羁绊”,主要体现在查理照料皮特的细节和过程之中,正如片中一句蛮点题的台词所言,女骑师邦妮对查理说:“它只是一匹马,你不能把它当做宠物,不要对它产生感情。”但对查理而言,他只是想要照顾它、保护它,而不是要靠它去挣钱,去成功。而且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也能看到,平时沉默寡言的查理,把皮特看做了自己的倾诉对象,喋喋不休地对皮特讲述自己的故事。但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受惊脱缰的皮特狂奔而去,随即被路过的汽车撞死(这一场面又是以一个精致的长镜头完成的),最后的三分之一,一无所有的查理彻底变成了“Homeless”。所以其实赛马或者皮特并不那么重要,正如《小孩与鹰》里面鹰本身也没那么重要。皮特的名字实际上也解释了这一点,重要的是“依靠”这种关系,马只是查理需要的一个对象而已,父亲,老板,邦妮,以及最后历经磨难而找到的姑姑——有趣的是查理他拒绝被转到社会福利机构监护,也从来没想过找妈妈,而最后他找到的也是离婚后独自生活的姑姑,并回归了自己的生活秩序(影片开头结尾都是查理练习长跑的场景),——由此其实可以看到某种与主流不太一样的价值观和对家庭/秩序的想象。影片的社会面向在查理和皮特上路之后开始缓缓铺陈,迫于生活查理在超市行窃,从旁边的车里偷汽油,甚至吃霸王餐还不忘打包——最后好心的黑人女招待放他离开(父亲曾告诉他,天下最好的女人都做了女招待)。弃车步行之后,也曾接受过两个经营农场退役老兵的热情招待(这俩人玩游戏的场面似曾相识,怎么看都是一对儿……导演带的私货其实不止这一处哈哈哈),在一无所有之后还去给墨西哥人打短工刷墙,在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被抢后终于爆发,把对方打成重伤(这点也让我想到好几部肯·洛奇……)。当然这许多都是流浪汉小说的必备桥段(穷人的恶,与穷人的善良),但其中有着清晰的对贫穷的社会结构性的观察,某些段落甚至让人想起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另外可圈可点的就是出现在影片所有场景里的主角查理——导演的这个处理实在是我这种叙事视点焦虑症患者的福音——的扮演者查理·普拉默。出生于1999年的他成名于著名剧集《大西洋帝国》,把这个小镇少年的角色演绎得十分准确生动。敏感而脆弱的同时,却又强撑着显得沉稳,尤其眼神堪称清澈(除了表演之外还是要赞一下海格对演员视线方向的调度方法),海格选中查理·普拉默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赛马皮特》最终捧得70届威尼斯的最佳新演员奖(马斯特洛亚尼奖),衷心希望这部难得一见的……马棚现实主义电影能在明年的奥斯卡有所收获。真是很少看到这么古典范儿却又不显得陈旧的叙事了,尤其海格出品,画面必定赏心悦目。影片版权早在戛纳就销售一空,国内也已经有买家入手,倘若能上个院线那真是再好不过了。本文版权归作者胤祥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