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易(转载)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8 09:51:10人气:0
视频:守边人状态:HD1280高清国语中字版年代:2017
主演:刘佩琦刘园媛吴楠蒋君燕更新时间:2020-08-06 20:11:14
电影《守边人》以全国“时代楷模”魏德友的先进事迹改编创作,艺术展现了新疆公安边防总队护边员魏德友50多年坚守萨尔布拉克草原无人区,护边戍边的感人故事,谱写了平凡人的伟大爱国情怀,是我国第一部反映民兵驻勤的影片。
1962年,新疆边境发生伊塔事件,1964年年初,时年24岁的魏德友响应中央号召,从北京来到塔城地区,成为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原兵二连的一名“新兵”。1967年,魏德友从山东老家娶回了刘景好。千里进疆路,愈行愈荒凉。火车换汽车,汽车转驴车,而条件更差的还在后头——他们即将入住的“婚房”,只是戈壁滩平地挖出来的一个地窝子。生活了一个月后,刘景好再也忍不了了。一天中午,干完活儿就径直回了家,把衣服打个包袱,扛上就走。她不知道该去哪儿,只想离开荒凉的萨尔布拉克。魏德友从地里回来,看见家里乱糟糟一团,妻子的衣服全都不见了。他立时往出连队的小路狂奔,跑了40多分钟,远远望见妻子的身影,一边喘气一边大声喊:“你往哪跑?有狼呢!”“他还真唬住我了,我没再继续走。”忆起青年时光,刘景好忍不住笑了,“后来,他追上来,连拉带哄带劝,把我又带回了家。”当祖国最需要的时候,魏德友与战友们一起,沿着边境线放牧、种地,肩负起巡逻守边任务。在辖区西巴里坤、萨尔布拉克、额敏河南畔,构筑了长达20公里移动的界碑,用生命守护着祖国的领土。魏德友回忆说:“1969年,边境事件频发。我参加了一六一团‘铁牛队’行动,在塔斯提河南岸紧握钢枪与苏军对峙了三天三夜。在萨尔布拉克巡逻,不时与苏军擦肩而过,时时都能闻到火药味。”“搬来的那年,大女儿不足三岁,儿子还在吃奶,我央求他说,萨尔布拉克冬天封路,雨天道路泥泞湿滑,孩子又太小了,能不能不去!可他一口回绝说,不行!这事没商量!实在不行你留在连队,我一个人去!”刘景好边说边无奈地摆手摇头。一年冬天的一天,天空飘着雪花。魏德友身背着步枪,骑马沿着没有标记的争议区放牛。忽然,听到一阵轰鸣声,抬头看见一架飞机在上空盘旋。他迅速隐蔽观察,气温有零下30多度,他趴在雪地里一动也不动,死死地盯着盘旋的飞机,心想,如果飞机胆敢向境内飞越就用枪射击,最后飞机绕了好多圈转飞而去。他立即在飞机盘旋区寻觅可疑迹象,结果发现了几串大脚印。他将这一情况快马加鞭地向连队奔驰报告。通讯员吹响了民兵集结号,连长率民兵对可疑区域进行地毯式搜索,直至天亮,将可疑人员逼退回边境线以外。羊只丢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个深夜,牧犬汪汪叫,魏德友穿衣起来,发现羊群已被赶出羊圈,打着手电收拢竟然少了36只。在一个雾天里,有人趁魏德友不备冲散羊群,又丢了80只羊。边防站的羊丢失30只,魏德友掏钱买羊补上。妻子哭着说:“咱们还是搬家吧!”魏德友在放牧巡边中,几次差点丢掉性命。一次,猛烈的暴风雪吹得天昏地暗,致使他迷失了方向。生死攸关,他以常规判断,顺西风移动兴许有一线存活的希望。于是,他赶着羊群在风雪中艰难前行,寒风刺透皮大衣,衣服被冻得像盔甲般越来越重。天黑了,风雪依旧,眼看筋疲力尽了,他看见了微弱的亮光。幸亏口袋里装了一把应急电筒,他竭力地向亮光方向不停闪光,边防官兵才把他给救了。上世纪末,中哈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入,两国开始实地勘界、划界、定界。兵团人坚持在边境线上种地、放牧,为两国和平解决“争议土地”问题,提供了大量有力的“中国领土”依据。2003年中哈国界勘定,在划归我方土地的“确权会议纪要”中有这样一段表述:“经过各有关方面的协同配合和艰苦工作,完成了中哈边境15个争议地段的界定工作,其中包括巴尔鲁克山区域内310平方公里……是中国的领土。”这310平方公里,是共和国屯垦戍边史上光辉的一页,是兵团人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忠诚。清晨,萨尔布拉克飘起了小雨。魏德友穿上雨衣,背着望远镜、收音机,拿起羊鞭,从土屋里走出来。满头白发的妻子叮嘱他:“越是天气不好,越要警惕坏人在边境搞破坏,更要注意安全,听见没!”“知道了!你一个人在家也要小心,有情况别忘了及时给边防站打电话。”牙齿没剩几颗、张口透风的丈夫也提醒妻子。雨雾里,一位腰不弯、背不驼的老人,赶着一群羊缓缓行走。他不时站在高坡上举起望远镜观察。走走停停,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十多公里。夕阳拱出云雾时,他才赶着羊群往回走。50多年来,魏德友只见过母亲一面。父母临终时,他两次都因大雪封山回不去。原帖链接:http://zmfdz.news.cn/498/index.html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