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女主角,Eli前几天读的《贫穷的质感》记忆犹新,这部电影适逢其时地仿佛为文章做了影视呈现。它是关于theworkingpoor,有工作的穷人。他们辛勤劳作,在失业的边缘挣扎求存,却不堪贫病一击。开始我以为是鸡汤。喝到最后是写在碗底的丧。故事发生在罗马,永恒的城市罗马。女主角艾丽(Eli)是咖啡馆服务生,她每天在罗马市中心的咖啡馆和单程通勤需要两个小时的家之间奔波。清晨四点半起床,夜晚十点后到家,每周六天半,披星戴月。她有失业的丈夫和四个孩子要养,丢工作是不敢想的。生病也是不敢想的。“健康最重要”这话谁都会说。一周休息一天可以吗?那就少拿一天工资啊,甚至丢饭碗。养病?太奢侈了。于是她像上满了发条的钟一样走下去,直到走不动,静静地永远停止。她待生活以微笑,生活待她如狗,这是多么的丧!介绍里说这电影“获美国综艺报赞美‘充满伍迪艾伦式的现代罗马风情’”,本片配了好听的爵士乐,除此之外它和伍迪艾伦片还有哪相似?伍迪艾伦电影里那些美国中产阶级是不为柴米担忧的,他们发愁的是温饱之后的另一些事儿。本片导演(同时也是编剧)DanieleVicari有想法,但实现得不好,想讲两条平行故事线,只讲好了一条,另一条,即Eli的朋友和邻居Vale,写得生硬而勉强,不如不要。追求实现自我的Vale和她母亲之间的矛盾,还有她的性取向的模糊困扰,在Eli家的生活重压相比之下,显得为赋新辞强说愁。也许这条线的好处,只在于在某几处地方,以舞蹈倾诉出情感。如果需要横向比,我觉得可以相比于同样描写资本社会劳资关系中弱势人群挣扎的小品,达内兄弟的《两天一夜》,那是单线的,工整严谨的比利时版,这是略杂乱的,情绪化的意大利版。罗马,在电影中依然是美的,拥挤的,暖色调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女主的笑容。她勤恳,善良,拥有南方人的那种充满阳光的笑容,麻利的动作,足以化解顾客们的烦恼,也是常客们来咖啡馆的原因之一。她老板知道这一点,她自己也知道。在咖啡馆工作中的Eli然而勤恳、善良并不能救人于苦难,老板拉下脸就炒人。女主角两口子是善良之辈,失业的丈夫是爱她的,她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努力在微笑,在爱。那是生活还是生存?她用刚讨回来的薪水给女儿买了一支二手手机,被惊喜的女儿冲上来抱颈亲吻时,我相信,那一刻,她是在生活中。不知道是不是意大利男人心中都存着一个终极母亲想象,女主角们往往被塑造成坚韧勤劳、能干、包容,并且美丽的,母亲。这样的形象固然伟大,但挥之不去是捧杀的阴影。这部电影里的女主也不例外,她是一个美丽的,撑起一个家庭的超级母亲。
伊莎贝拉·拉贡内瑟(IsabellaRagonese)自然的表演,为电影增色不少。如果你看过《海紫》,可能还记得她那时的青涩模样。下次再去罗马,或任何哪里,请谨记,咖啡馆里为你递上咖啡的人,如果她/他给予你微笑,那不是必然,微笑背后也许是咬牙坚持。片名“Solecuoreamore”来自2001年在意大利的一支大热流行曲的歌词,意为“阳光、心、爱”。在影片后段,一个小女孩在咖啡馆里笑盈盈地拍手唱,“给我三个词,阳光、心、爱”,Eli听到扭头擦泪。我找到了那首歌,像五彩肥皂泡一样愉快轻浅,电影用其名,反其道而行。这部电影我给三星,其中一星归于拉贡内瑟。本文版权归作者朗姐?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