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坂本龙一:终曲状态:HD1280高清中字版年代:2017
主演:坂本龙一更新时间:2020-08-06 19:24:11
这部关于日本顶级作曲家坂本龙一的纪录片,主要按照2012年到2017年的时间顺序,剪辑了坂本龙一30年前参与《末代皇帝》等电影以及40年前作为YMO乐队成员活动的宝贵片段。Coda在音乐术语中是,Coda是一个乐章最后的段落里强调终止效果的乐段。正如有着匠人精神的坂本龙一,愿将每部作品都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部进行创作。
想想当时邀请教授加入YMO时,教授还曾一脸不情愿地婉拒。和大卫·鲍伊主演[战场上的圣诞快乐],又傲娇地和大岛渚导演说“你让我配乐我才来演”。于是,除了出演,还就这样谱出了在世界范围广为传唱的经典神曲《MerryChristmasMr.Lawrence》。后来的[末代皇帝]配乐又不小心拿奥斯卡,从此和贝托鲁奇、阿莫多瓦等大导演合作了不少经典配乐。纪录片《
坂本龙一:终曲》早前在北影节放映时,有一票难求之势,因为影迷、乐迷们都是冲着他的名字而来:坂本龙一,一个传奇的名字,而我们亲切地叫他“教授”。©《坂本龙一:终曲》台版海报“教授”的称呼,其实来自早期他在乐队YMO时高桥幸宏的一句打趣,“东京艺大研究生哎,妥妥以后的教授。”影迷们熟悉教授后来出演电影和配乐的那些经历,对其中的趣事如数家珍,但很多人并不清楚,教授的音乐事业其实是从玩电子乐开始的。1978年,26岁的教授和同样年轻气盛的细野晴臣、高桥幸宏一起组成了YellowMagicOrchestra(简称YMO,黄色魔术交响乐团)。那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会开创新的世界电子乐史。©刚结成不久的YMO三人组,从左到右高桥幸宏、细野晴臣和坂本龙一《坂本龙一:终曲》中有一段珍贵的早期影像,3人在舞台上表演《东风》,教授接受采访展现电子合成器制作音乐的优势。是时候把古典优雅的教授形象先放边边了,我们教授年轻时,也是个前卫酷boy。YMO的结成,要起源于1977年的三个闲人。闲人一教授,研究生刚刚毕业,可他讨厌上班。教授在自传里说,其实当时上研究生也是为了逃避上班。反正,这时他的生活就是整日游走在东京大大小小的录音室里,给人家打打零工,赚一点生活费。教授从小到大学,一直学的是古典音乐,他喜欢的是德彪西那一类,还很少接触到流行乐和民族乐。©还是学生时的坂本龙一直到毕业后东跑西颠打零工的过程,结识了一圈剧团艺术家和现代音乐人,这其中,就有山下达郎。山下达郎是70年代最重要的音乐人之一,也是深受披头士、沙滩男孩等六十年代英美摇滚乐影响成长起来的那一代。正是在山下达郎的推荐介绍下,教授和另两个闲人相遇了。闲人二细野晴臣,玩的不知第几个乐队TinPanAlley正在解散边缘,细野正边思考人生边寻觅下一个团队成员。细野的音乐生涯其实比教授开始的早很多,69年他在大学时就加入了一个名为AprylFool的迷幻摇滚乐团担任贝斯手。但他更重要的经历,显然是之后和铃木茂、大泷咏一等人组成的HappyEnd乐队(はっぴいえんど,1969-1972)。©HappyEnd乐队,左二是细野HappyEnd算得上是日本自家摇滚乐的起始点,他们是第一支用日语唱摇滚的乐队,那张经典的《風街ろまん》在日版《滚石》评选的影响日本百盘中无可争议的排名首位。但HappyEnd很短命,没过三年就解散了,细野后来也是尝试玩了各种音乐风格,到YMO时,流行性和实验性并存的部分,很大程度就是细野的功劳。闲人三高桥幸宏,高桥也是早早就开始了乐队生涯。最早是在民谣团体GARO中当鼓手,后来,又加入了70年代中期风头一时无两的重量级乐队SadisticMikaBand(虐待狂米卡)。再然后是和今井裕、后藤次利等人组成的Sadistic,到和教授相遇时,乐队也已在解散档口了。©SadisticMikaBand时候的高桥幸宏,右下有趣的是,高桥除了是鼓手和歌手,还是个服装设计师,一手包揽了后来YMO的形象和造型设计,也带着我们教授这个土直男开始变潮起来。而且高桥和细野从小就是朋友,这下再带上了教授一起玩。一次细野邀请两人去家里吃饭,这之后就打开了一册笔记本,上面画着富士山爆发的样子,写了几个大字:400万张。“把MartinDenny的《FireCrackecr’racker》用合成器以电子曲风重新编曲,就能在世界卖出400万张。”抱着这样的雄心壮志,YMO结成了。70年代中期,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经济腾飞、科技发展,对于刚刚从战争阴影走出来的日本人来说,一切都是梦幻又极具未来感的。和日本有些同病相怜的德国也是。战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国涌现了一批用音乐来推翻重建的前卫摇滚乐队:Kraftwerk(发电站)、Can(罐头)、Faust(浮士德)等等。他们使用电吉他,使用电子合成器,用预先录制好的磁带录音来创作音乐或是制造某种音效,音乐中融合了电子、实验、迷幻和先锋。而Kraftwerk显然走的更远,他们已经彻底摒弃了原声乐器,只用70年才刚刚出现的便携合成器Minimoog来制作他们的“机器人音乐”。©德国Kraftwerk乐队,对YMO影响很大而他们也获得了巨大成功,首专《Autobahn》即冲上了美国流行音乐专辑排行榜前位且高居不下。电子音乐由此迅速开始进入到流行音乐领域。德国的Kraftwerk,显然成了教授、细野三人YMO的模仿目标。其实,早在大学时代,教授就多少感知到了当代音乐的发展局限,他曾断言说:西洋音乐已经到了尽头,未来属于电子乐和民族乐。细野、高桥虽然不是像教授这样接受严格的音乐教育和训练而来,但他们在多年乐队生涯中摸爬滚打、自学成才,而且更练就了对流行音乐的敏锐嗅觉。一种渴望用电子乐向世界展现黄种人音乐的想法,在三人脑中渐渐成型:不是脱胎于古典乐的白人音乐(即WhiteMagic),也不是以爵士乐为代表的黑人音乐(即BlackMagic)——而就是“YellowMagic”。©YMO三人从一开始就目光放的很远虽然是受Kraftwerk启发,但并不走Kraftwerk那样强调未来机械感、冰冷感的“机器人”风格。而是在电子乐中,加入日本民族风情,甚至中国地方小调,亚洲文化里的明媚、柔和、多元,组成了特有的YMO风格。在形象设计上,教授在高校时积极参加左派学生运动的经历又给了他们意外的灵感。高桥把很多“红色中国”的元素,运用到了乐队的形象设计上。比如他们最著名一张专辑的封面,是穿着红色西服的三人和模特围坐成一桌,以一种近未来的科技感和复古的诡异感的混合体,面向观众。©二专《SolidStateSurvivor》封面他们唱《中国女LaFemmeChinoise》(灵感来自戈达尔的[中国姑娘]),他们从中国小调《让我们荡起双桨》取材歌唱《东风》。将68一代新青年的红色幻想杂糅和融入进电子合成器的音色狂欢中。78年11月,当YMO发布第一张专辑时,并没能像Kraftwerk那样一战成名。但意外机缘是,当时前来日本寻找合作的美国公司AMRecord留意到了这张专辑。于是,第二年,他们即发行了美版专辑,并策划了美国巡演。说YMO是在美国成名的并不算夸张,他们从给人暖场到自己演出,很快就积聚起了大量听众。在舞台上也仍然是那一副打扮,三人穿着红色中山装,在舞台摆弄着先进而新奇的合成器,唱的却是东方音乐,真人寡言沉默,故意与观众保持了距离。即使是互动,也是通过声码器和台下的观众互动。©早期在舞台演出时的教授到第二张专辑《SolidStateSurvivor》发售,他们很快就登上了流行音乐榜,几首代表作《Rydeen》、《BehindTheMask》更是广为流传。就像当初的豪言,三人真正把“黄色魔法”风潮带到了世界各地。火到甚至就连迈克尔·杰克逊都翻唱了他们的名曲《BehindTheMask》。而这股风潮又一路从美国回到了日本,他们一跃成为日本当时最著名的乐队,很快在武道馆座无虚席。更重要的是,以二专《SolidStateSurvivor》为代表的Synth-Pop(合成器流行,日本叫Techno-pop)风格,使得这一时期的YMO成为了电子乐的先驱之一。YMO只存在了5年,从78年结成到83年解散,但他们的影响却在后来的电子乐和摇滚乐中无处不在。他们对合成器的使用、先进的采样手法、和各种风格的融合,大大拓宽和启发了后来的电子音乐人们。80年代的底特律音乐人们,就是在听着Kraftwerk和YMO的音乐中,搞出了更具有未来主义的Techno音乐。也是缘于78年YMO的结成,以及Kraftwerk四专《TheManMachine》的发布,78年因此也被电子乐迷们称为“Techno元年”。而YMO对英国新浪漫(New-romantic)的影响就更不言自明,70年代末以Japan乐队为代表的新浪漫乐队,本来就和YMO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教授和Japan的主唱DavidSylvianJapan的主唱DavidSylvian和教授坂本龙一也成为一生的好友,在[战场上的圣诞快乐]还合唱了那首著名的《禁色》。在电子音乐史上,尤其是亚洲的电子音乐史上,YMO绝对算得上是革新的先锋和电子流行化的鼻祖。想想当时细野邀请教授加入YMO时,教授还曾一脸不情愿地婉拒,幸亏细野也算得上强硬“不管怎样,就一起做(音乐)吧。”才有了教授这一段随意玩玩就不小心成名,而且还不小心成为世界电子乐元老之一的经历吧。-作者/卷卷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