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君之信,犹随其行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7 23:54:51人气:0
日月无光

视频日月无光状态:BD中文字幕年代:1983

主演弗洛朗丝·德莱阿丽尔·朵巴丝勒RiyokoIkeda更新时间:2018-11-13 13:48:43

电影贯穿于一个女声读信的呓语中,日本、冰岛、几内亚、香港各种影像交叉着,但作者把最多的时间留给了东京。他去记录日本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标志性的招财猫,宗教仪式,性文化,漫画,铁道,珍珠港,摇滚乐,街上的舞蹈.....为观众呈现经济奇迹后的日本最真实的一面。作者用影像寄托着他对人类现状的关注,对历史和记忆的思考。

在看完《持摄像机的人》时重新梳理了自己对电影的一些认知,如果说吉尔斯滕.约翰逊把碎片的影像重新整理为日记形式的混合题材而让人着迷,那么影像作为一种记录的方式是否可以由文本的形式来决定它最终所展现的形式?在阿伦雷乃的电影中我们已经见识过声画分离,《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影像塑造了一个记忆的空间,而旁白(文本)则架构了过去、现在、未来的男女相逢的节点,我们开始体会到文本可以给影像附加更多意义,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简单的诠释而是改写和重塑碎片化、模糊化的影像,赋予全新的个人意义。克里斯马克的《日月无光》以书信作为文本把旅行的影像串联,夹杂了私人的情感和联想蔓延成旅行见思的一个过程,其中出现最多的是东京的浮光掠影,克里斯马克尽兴的感受着东京的多元,留下深深的思恋。电影在教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觉规则和讲述方式时,文本则改变并扩展了我们对于影像的重构以及我们可以拓展其边界观念。声音和画面作为一种观看的标准,而具有创新力的艺术家们将声音从原始的画面分离出来进行新的创造,那些碎片影像的收集则是对世界的收集,那些情感和批注将世间万物尽收胸襟。在《日月无光》中克里斯马克在列车中看着睡着的乘客们,用摄影机注视着他们的脸,根据不同人的相貌联想到不同类型的电影实在是有趣,在这里摄像机作为人眼记录所见,而剪辑进去的电影画面则作为大脑中的联想所呈现,它的有趣来源于真实性和私密性。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在经历无声时期的摄影雕琢,影像的魅力被放大后反而进入有声时代我们在声音和画面的抉择中做了很多粉饰或者妥协而形成和真实性的距离感,所以道格玛95中提及只采用环境声,自然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只使用环境声是很大的一种困难和挑战。在克里斯马克的游记中我们在冰岛、非洲、东京、香港等地任意的切换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随意革新了我们对于电影线性的认知,但是在它被称为电影的前提之下我们对它的题材限制是书信,书信和小说不同,小说的故事常规还是要按照线性发展的但是书信之随意真是想到哪写到哪。如今,电影几乎已经被视为一种娱乐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和其他大众性的艺术形式一样,电影并未被大多数人看作一种艺术。电影的功效真的只要满足我们可怜的视听欲望就足够了吗?我想在大多数热爱电影的人影像观探索中都是在找寻一种诗意的感受,由于电影给人以一种游历了非真实的记忆的幻觉,在影像的帮助下我们潜入别人的生活之中经历着和自己繁复生活截然不同的体验,一部电影就是一个高度浓缩的记忆晶体,而我们享受这种诗意的落差。我们迷恋文学的力量不仅仅是因为单个文字的排列组合可以形成我们意想不到的世界,我们也可以借机走入作者的内心窥视着别人的情感,在《持摄像机的人》和《日月无关》中真实的影像被串联,一部日记和一封书信所传达的真实情感更能让人有所共通。如果我们接受摄像机所记录的情形,我们就会在二十四格中定格自己的记忆。作为碎片化的影像外人很难理解其中的关联,然而文本作为记忆的陈述填补这一不可被分享的空白,作为一个创作者在分享自己经验和想法之时不可能只简单的展现无意义的片段想法,只有叙述性的东西才会使我们理解。作为空间和时间相交的艺术形态,一些伟大的实验者已经在开拓了影像边界,我们从塔可夫斯基、候麦、戈达尔、阿伦雷乃等先驱的电影中已经体会到电影幻化的形态和更视觉性的美感。在伍尔夫经典短篇小说中《墙上的斑点》中,在躺椅里的伍尔夫由斑点联想到种种让人感知意识肆意流动的美妙,而在克里斯马克的《日月无光》中我们从导演记录下的冰岛三个孩童的影像开始踏上记忆之旅,思路在先影像在后我们跟随着克里斯马克感知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导演一起感叹记忆、时间的幻想般的存在。最后以电影的开头艾略特的诗作为结尾:因为我知道时间永远只是时间。空间永远只是空间。本文版权归作者甦醒Nostalgia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