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飞地》时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8 00:30:46人气:0
飞地

视频飞地状态:BD国语中字年代:2016

主演苏甘以布更新时间:2018-11-26 17:23:36

四川大凉山上的偏僻原民村落,过着人畜共食的生活。近年来,村庄通电有了电视,也陆续有大学生支教志愿者前来授课。苏甘以布与孤母相依为命,不识字的他借着电视与听课窥视外界。他赞许领导人政策,与来来去去的代课老师们谈起政治、经济、教育,不同认知与价值观针锋相对,带出对落后与文明的矛盾反思。

当一个人面对一部影片时,他的身份在那个阶段发生了改变,他变成了观影人,如果把它当做两个小时的短暂职业,那在这个位置的职员注定是各种各样的,不可强求所有人的视角一样。是啊,有些人就是那么理性,有些人就是那些感性,有些人感同身受,有些人冷静旁观,有些人看了几分钟就退场,有些人看到最后还不断回想。人与人注定是不同的,有些人对他们的生活感兴趣,有些人对他们的生活无感,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是否观看和如何评论的自由。我是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可能是相对陌生的观影体验给我带来了很多的触动,所以在看到片子下面的影评时,我是有一点惊讶的。大家对这部片子的评价,多是以旁观者和专业角度来评析的。quot;刻意quot;是我看到的频繁出现的词语之一,目的性,功利性,随意性,装深沉,摆拍等词语一片一片的也很多。可能是我的想法太过简单,所以看不出这些深刻的方面。又或者是我习惯性的以自己的想象来替导演完善他若想要表达的内容,也可以说,是我自己联想出的内容,所以使影片没有那么单薄。作为观看的第二个纪录片(第一个是张以庆《幼儿园》),这部片子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我也想去拍出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可是我没有去做,这个导演和我姐姐同龄,大我三岁,却已经可以接近独立地拍出这样的纪录片。平时看一些短视频,他们会把温情的新闻拍的像一个干净清新又带着厚重的关怀感的小电影,我有时候也在脑海里去模仿这样的风格,短小而精美,好像变成了常态。可能在很多人眼中,《飞地》这部片子它生硬,别扭,单薄无力,刻意功利,但在还看不出这些形容词的我眼里,我可能更愿意以我现在浅显的感觉去体会,可能是天真的,可能是错误的,不过在观影过程中,我只想忠于我那时的直觉感受。我时常愿意去相信和美化一些事物,这可能也是我的一个缺点。这部片子,它直愣愣地摆在我的面前,粗糙可触,画面简单,剪辑甚至有些混乱,片子中那些人说的话是直白的,他们不是演员,放在专业舞台上,让人细致地去点评演技的好坏,他们是真实的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可能在镜头前面,他们会想要去表现自己的想让人看到的另一面,或许有时候会有点装模作样,可有时候也是真情流露,至少从他们的表情和肢体来说,可以察觉到另一种非语言的真实。如果换做是我们在镜头面前呢?我们能做到顺其自然吗?做到表达完全真实的自我吗?就不会有刻意表演的成分吗?也可能说一些我们平时不愿意和周边的人提起的事情,而是有所选择的去表达自我的另一面。有人说那些志愿者幻灭了他的支教梦,可是他们做的事,说的话,来到又离开,就是真实的选择啊。有一个志愿者说去那里是为了体验一把支教经历,他说他也确实收获了不少。在这段话中,他是以自我体验为中心,来这里教书不是为了什么伟大的梦想,也不是为了可以让这些孩子一下子有什么多大的改变,来了几天便走了,这就是真实。他说出了很多支教志愿者的内心想法,直接的,毫不掩饰的,但他也说自己会在走之前把他没教完的内容教完再走,会告诉这里的孩子说,“我最爱我的祖国是正确的吗,你们要爱自己,先学会自爱,成为一个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人。”片子中像这样的带给人的无力感无处不在。片子的剪辑是模糊的,也是干脆的,一会儿像是苏甘以布的呓语,一会儿像是他一本正经的模样。刚开始拍砍树枝的画面质感太写实了,包括他的手受伤时,他咬下口袋里的那层黑布时。这个动作在我的常识中是意外的,按照常态,可能会用纸或者其他东西包扎,但是出现在这个场景中丝毫不违和,是自然而然的。这个动作的真实便已经划定了某种界限,撇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生活状态,是不同的。白晃晃的画面,杂乱的树枝,并不清新的绿色,还有干巴巴的土地,这些都太真实了。平时拍东西用滤镜和ps习惯了之后,好像已经有点忘记和刻意地忽略真实世界的模样了,拍片不讲究这些美感,好像在提醒我,美化世界你做的有点太久了。还有很多人谈到苏甘以布精神不正常,疯子的人物设定,他话语里关于政治隐喻的暗示等,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评判一个人他做的事,说的话以及其他。有时,在观看电影时,会自动地开启上帝视角去对一个人做出自己的判断。我不了解他,也不知道他是如何生活的,可是,我总觉得,这个人不应该被像一个剧本中的角色一样被人评头论足。可能是我总是习惯地沉浸在影片带来的情绪之中,不够客观冷静专业,但是也想从自己的感受里去更贴近他们的所感,而不是一味地去评判片子边角的优劣好坏,这些可以说,可我总是希望可以看到一些其他的东西。口语化的日常是即使在镜头前,也无心去假装什么,大嗓门,尴尬的解释,没有渲染性的无奈的叹息,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大片大片的真实,至少环境的真实是无法刻意假装的,这些出现的人的表情和动作是真实的,那些孩子是真实的。语言可以不一定是完全真实的,但是语气和语调是真切的。仔细体会,就会察觉到那些不经意之间透露出的非刻意的表达。当然我无法明白这个导演的拍摄时内心活动和初衷,他做这个片子是否像其他影评人所说的功利,刻意,有剧本等问题,不过既然片子出来了,他原来的目的对我来说不那么重要,这部片子在我心中产生的影响是重要的,就算是被我美化了,那就当做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吧。语焉不详的模样,青涩的模样,生猛的模样,最主要的是还有可以期待的模样。他让我看到了一种期待,我也可以拍出来这样的纪录片的期待,希望可以在未来的某一段时间去执行。(我也是伪善的,总有些感觉是需要沉淀过后才能明白的,我想说的很多,可是语言做不到明晰。)本文版权归作者onto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