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女孩作为少年的某种救赎,著力甚深地运用自然光来创造“高潮”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8 00:48:43人气:0

视频:祈祷2018状态:BD中文字幕年代:2018
主演:安东尼·巴容戴米恩·查潘亚历克斯·布伦德穆尔汉娜·许古拉更新时间:2018-12-18 08:44:50
一个叫托马斯的22岁男孩,为了戒毒加入了一个隐世于山里的社区的故事。这个社区,实际是由一帮瘾君子们组成的。但这帮人,和托马斯一样,试图通过祈祷和工作这样的外力来克服毒瘾,而摆脱从前的经历,和自己。在这里,这群都曾坠落在黑暗里的男孩与女孩,在相互的羁绊和纠缠中,友谊、信仰和爱情似乎正在隐约凝成一道看不见的光柱,在无形中悄然的指引着他们脱离从前。
电影开场,巴士上的染毒少年自睡中醒来,眼神迷惘、满腮鬍髭、眼角下带伤,如一尾斗输的狼。他来到地处偏僻山区的戒毒所,在神父与院友的陪伴下,寄望藉著每天只有祷告、劳动与院友情谊的苦行生活来戒断毒瘾。但是瘾有这麽好戒吗?他中途逃走,遇见天使般的美丽女孩善诱,重返戒毒所。经过一段时日,相由心生地,观众似乎能从外型变化去推敲他内心的“改过自新”。一次山区意外,少年大难不死,他相信这是向上帝祈祷而发生的“奇蹟”。于是,他下定决心投入神职工作,终生独身,献给上帝。好吧,以上描述听来确实是“与神同行”(当然没有阴间使者与审判阎王囉,别想成跟那部韩国卖座强片有关),且渐行渐近,似乎也由此衍生出片商“叛逆少年拥抱上帝之爱”的文案、找牧师神父推荐的宣传策略。可是于此同时,却也观察到某些影迷朋友“几乎是宗教戒毒所宣传洗脑片”、“对宗教题材无感”的直接评语,甚至敬谢不敏、直接跳过。两种观感天南地北却繫于同一印象,直指这部片市场定位之不易,及此定位之两面刃。然而,这部电影真的是“与神同行”吗?假如观众带此期待,可能会在最后五分钟落空,或者,有点困惑吧——因为少年突然决定,离开驶往修道院的巴士,去找女孩。不过这个发展可以轻易归结为“世俗终究战胜宗教”如此一翻两瞪眼的反宗教结论吗?恐怕不尽然。女孩近乎“守护天使”的形象,可能会让观众认为,少年只是无法斩断尘缘,全心拥抱上帝,因而在世俗与宗教之间找到一个折衷路线。但这样的宗教解读又是唯一解吗?其实又未必。回溯少年与女孩的第一次互动,女孩的确是劝少年重返上帝怀抱的关键,可是女孩毋宁是希望他戒毒,并非奉献宗教;而少年重返戒毒所的实质原因,在他看著女孩开车(背景响起带宗教意味的祥和歌声下)的主观镜头内,除了带有宛如望向天使救赎的神圣感,也有少男情窦初开、依恋不捨的荷尔蒙作祟1,足以让人推论,少年之所以回到戒毒所并尝试融入,背后一大驱力其实是为了再和女孩见面并给她好感的俗世男女情愫。人物动机的複杂度,是让角色立体且“活”出自我意志的基本条件。类似这样的暧昧解读空间,遍佈全片,乍看很像“宗教洗脑片”的绝大部分篇幅亦然:最后的超展开不是临时起意,少年其实一直都在犹豫摆盪,只是在某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掩饰之下;与表象所见相左的一条“个人vs集体”关係及宗教反思的诠释路径,不那麽用力却隐约可探地,也持续存在著。对我而言,这层模糊性特别好玩、也值得一写之处,还在于展现在“口头语言”与“电影语言”上的落差——亦即,“角色们说什麽”与“角色们怎麽被拍”之别。1.这颗少年望向女孩的镜头,除了少年主观视野下的女孩天使面容所带来的魅力外,从全片结构来看,尚有一个很有趣的特殊性:全片共有四次少年坐在车位上的镜头,这四次都是他的生命重大转折点,除了这次以特别能凸显人物情绪的3/4镜头拍摄外,其他三次都採取相对隐忍的侧面镜头(profileshot)。↩片名原文意指“祈祷”(Laprière)。祈祷是在与看不见、不可知的上帝互动,上帝会不会回应你?怎麽回应你?高度涉及主观感受,对信仰的坚定程度。少年有著一个很自我封闭、不擅长融入群体与自我表达、三心二意摇摆不定、试图伪装与压抑尴尬不适、但是又装得不是很成功的彆扭性格,性格决定行为,这样的人是不太会直接讲出内心想法的。因此少年诚然有血气方刚、难以驯服的一面,可是他没有许多主流电影裡英雄式主角的主动性,不会来一场清楚阐述电影意涵(如编导假他之口)的演讲。我在看片时,脑中浮现的副标题是“容易受影响的少年”,他很被动、随波逐流,内心充满困惑,却说不出口,也可能是不知如何用语言恰当表述自己的困惑。处理这样的人物,导演CédricKahn与摄影师YvesCape(与法国名导布鲁诺杜蒙〔BrunoDumont〕以往长期合作),採取冷冽乾淨的自然主义影像风格,大量远景,让观众拉出一个观察群体生态系的距离。片中多次出现群体聚会,仔细观察拍摄群体聚会的主镜头(mastershot),会发现少年常在低下、边缘、阴影位置,而他身处其中的表情,总不是那麽自在;又或者,他根本就不在裡面。除了远景,电影也拍摄许多虔诚院友的投入特写,当这些特写再接到少年略略不知所措的无神脸庞时,个体vs集体的对比,及其承受的心理压力,不落言荃地建构而出。少年说他过得好,真的听听就好。这一点特别展现于少年重返戒毒所后,再去找女孩的那一场戏,少年对女孩说,他现在过得很好;这场戏在拍摄上,两人完全没在同一景框,在视觉上造成疏远、距离感、身处不同世界;更有趣的是,少年是站在门边说话,整个脸被阴影罩住,完全感受不到他口中的过得很好,而坐在室内书桌前的女孩,脸孔明亮且金髮闪耀光芒(髮梢有如打了背光般微亮)。高度自觉的“台词vs视觉”错位,隐隐暗示:少年的“口头语言”是谎言,“电影语言”恐怕才是实情。“身处阴影的少年”与“金髮闪耀的女孩”这组对照,除了前述这场戏,也贯穿两人其他桥段。电影最后一颗镜头,收在:前景是金髮被太阳照得闪闪发亮的女孩,后景是虚焦裡少年正朝女孩走去,停住,女孩似乎察觉,停下手边工作,准备抬头。发光的金髮让人联想起宗教画裡圣人头上的光环,也连结电影中段的几位院友见证个人转变时,夕阳照著他们背后的模样,让最后这颗镜头带有浓烈宗教感,指向女孩作为少年的某种救赎,著力甚深地运用自然光来创造“高潮”。电影就收在这儿,观众不会看到他们拥抱、对话,甚至没有眼神交流。另一次,则是女孩载少年回戒毒所。在这一组少年望向女孩开车的镜头裡,少年主观镜头中见到的女孩,一下受车窗外的阳光照拂,脸部透亮光润,一下髮梢受光,呈现清晰银线;而明明同样也在车内,以3/4镜头拍摄的少年脸孔,却没吃到任何日光。这场戏的明暗对比,比前述两场更收,可视为电影在经营两人关係弧线上,一种渐次加强的策略。YvesCape受访时表示,他们几乎没有用到任何人工光源。如此的“打光”效果,实为透过站位、空间、日光时机等达成。片中一个巧妙选择,是找了演过很多法斯宾达(RainerWernerFassbinder)电影的德国资深女星汉娜许古拉(HannaSchygulla),诠释创办戒毒所的老修女,并与少年主角有一场关键对手戏:老修女打了他两巴掌,告诉他经文背熟不等于祈祷,揭穿他没有真正拥抱信仰。老修女此举,单纯看文字描述,可能会被解读为“正向地敲醒迷途羔羊”。然而从选角与拍摄方法上,其实予人另一种感受。虽然许古拉年老后的模样与片中扮相,都可以用和蔼可亲来形容,可是一旦笑起来,嘴角与眼角上翘时那股自带的邪气,仍幽幽渗出,而世故与纯真两端的娴熟切换,恰是这位传奇影后长年精擅之技。对于认识她的影迷,过往在法斯宾达重要作品裡的形象,如《玛莉布朗的婚姻》(DieEhederMariaBraun,1979)、《莉莉玛莲》(LiliMarleen,1981)等,也不断给老修女一角增添威权与专制的溢想。对于演员形象的判断,容或有主观成分。在拍摄方法上,电影如何呈现这位俨然代表戒毒所形象的创办人呢?这场戏的背景一片漆黑,老修女的脸被一道黑暗罩著,当她异常用力地赏了少年耳光后,摸了少年的头,像是一种安慰,可是这个“安慰”却用了一颗背景几乎全黑、只见一隻皱纹的手由上而下摸著少年的头的特写。如此惶惶不安的视觉处理,这真的会是一部“宗教宣传洗脑片”吗?《与神同行的少年》无疑没有张牙舞爪、手撕鬼子般的宗教批判快感,也有一个恐怕先天就不太符合台湾小众电影观众胃口的故事,但这些或许都无损它作为一部“电影”——複杂多重的音画综合艺术——因其对电影自身特质的高度自觉,而富含的读解趣味。本文版权归作者睿八爷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