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喜欢英国三集片?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7 17:38:14人气:0
死而复生第一季

视频死而复生第一季状态:第01集年代:2018

主演卢克·纽伯里大卫·沃姆斯利哈丽特·肯斯肯内斯·库兰汉姆更新时间:2018-11-10 20:40:00

2009年,世界突发异状,本意长眠地下的死者突然复生,自此丧尸肆虐横行,死者众多。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人类成立志愿军向丧尸宣战。而相关药物的开发则宣告这场灾难的结束。丧尸从此被称作“部分死亡综合症患者”,通过药物注射他们得以找回作为人的记忆和情感,并慢慢回归社会。青年吉伦·沃克(卢克·纽伯里LukeNewberry饰)曾是丧尸中的一员,他满怀期待与父母家人见面,然而家乡充满了…

英国三集片,在整个电视剧产业链当中都是一个奇葩,即使再卖座,评价再高,它依旧不着急,慢慢来,一年只出三集,丝毫不担心该剧的狂热粉丝们在一年后失去狂热。英国的电视剧不像美剧,它是观众导向的,像《绯闻女孩》那样,观众要谁和谁在一起的呼声高,下一季就安排谁和谁在一起,然后整个剧的人物关系画出来就像是蜘蛛网,一团乱麻,谁和谁都上过床。美国的电视台是靠观众的数量来吸引广告以盈利,所以必须迎合观众的口味来保证该剧的畅销,而英国的电视台,其实基本上也就是BBC了,是由英国法律规定,每一个在英国定居的人都必须缴纳电视费,而政府每一年也都会给予充分的拨款,可是,即使电视台的运营全靠政府的钱,政府也没有权利干涉电视台的运营和节目内容,正是财政上的独立和内容上的独立,保证了BBC的新闻质量,也让英国的新闻节目更加开放,电视制作也更为自由。英国三集片,在中国最火的莫过于《福尔摩斯Sherlock》,三集的故事量很大,每一集都很紧凑,又采取了电影的拍摄手法,所以看起来特别过瘾。不过这一类向市场投怀送抱的电影,还不足以代表英剧的独特性。《黑镜》和《复生InTheFlesh》,除了英式口音外,瞅一眼,看完一集就知道不是美剧。美国人不敢拍那么抽象的电视剧,也不敢拍需要人思考的电视剧,美剧基本上就是肥皂剧,供人在思考了一天就是爽一下,而不是思考了一天之后继续思考。譬如说,去年的英国的《泰坦尼克号Titanic》,分成四集,每一集那个大船都要沉下去一次,而四集分别从四个不同的社会阶层的角度来刻画在沉船的时候,人物的内心活动。最近看了《复生》,BBCThree的,也是三集,一开始据传是英版的《行尸走肉》,但是编剧显然拥有更大的抱负。无论是《卫报》还是《每日电讯报》的评论,都表达了刚看到BBC要出僵尸局的时候,都脑边三条黑线。与吸血鬼或者其它什么不死的生物一样,僵尸也已经是一个烂掉的题材,更何况已经有了非常成功的《行尸走肉》。再说,BBC给这部剧的拨款要远远少于AMC给《行尸走肉》的拨款,那么既然不可能有华丽的场景,这部片子又能拍出什么新意呢?但是毕竟是BBC出品,让人眼前一亮。故事发生于一次僵尸集体复生之后,人类发明了一种药物,可以把僵尸的狂躁状态控制住,使得僵尸可以和正常人一样思考。除了失焦眼睛、惨白的肤色、定期需注射药物外,与常人无异。政府鼓励那些已经被治愈完成的僵尸回家,而主人公僵尸Kieren的家所在的小镇有一个民兵组织,在教区牧师的宣扬下,立志铲除僵尸。在僵尸肆虐,杀人成性的时候,这是一群小镇上的英雄,而当被治愈的僵尸们回到小镇时,牧师和民兵组织的首脑也完全排斥,立志杀死每一个被治愈的僵尸,以维护小镇居民人身安全的名义。首先,这部片子从酒馆女老板对民兵们的态度上反映了民兵成员在小镇居民心目中的地位的转换。这里,民兵队的作为就与上世纪中叶,非洲大陆上大部分国家脱离欧洲殖民统治的情况极为相似。一开始,那些要求民族独立的非洲民族主义领导人们被看做争取国家独立的英雄,然后一旦国家获得独立,这些领导人们也立马摇身一变成独裁者,国有化主要产业以中饱私囊。民兵队的出现是为了对抗狂躁的食人僵尸,固然是英雄,可食人僵尸基本殆尽,小镇秩序重新恢复的时候,这些民兵组织不顾民选政府的法令——要求接纳被治愈的僵尸,而坚持将所有的僵尸赶尽杀绝,其实也就是逆潮流而走了。其实,在现代国家,唯一能够合法使用暴力的机构应该是国家,其它的所有民兵组织都是非法。如果在僵尸横行,社区居民面临死亡的危险的时候,民兵组织还有其存在的合法性的话,那么在僵尸已不构成威胁,民兵组织的使命已经完成,应该自行解散。在一个老头的被治愈的夫人回到小镇后,民兵组织得到情报,于是强行闯入老头家,把老太拉到马路上,老太没有能力做任何抵抗,反倒报以欣慰的笑容,结果民兵组织的头头还是一枪崩了老太。这一行为其实已经完全违背法律,可是为什么民兵组织还有勇气去这么做呢?我想,根本原因在“我们”与“他们”之分。这种区分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奴隶主阶层随意虐待奴隶,欧洲白人肆意屠杀黑人,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卢旺达胡图族对图西族的大屠杀,都是在“我们”与“他们”的分别下进行的。从根本上说,奴隶主、白人、纳粹分子、胡图族根本没有把奴隶、黑人、犹太人、图西族人当做人来看待,因此把他们随意杀害,也就不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制约。即使到现在,这种区分依旧是某些人为自己伤害他人而找的理由。比如,五毛,他们承认随意打人是不对的,但是他们会申辩,他们打得那些不是人,而是汉奸,从而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于是他们就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代表人民去消灭汉奸,诡异的逻辑。同样,美国极右的共和党分子,坚称那些穆斯林是邪恶的,因此,他们可以对穆斯林随意发动战争,在机场安检的时候,可以对穆斯林进行带有侮辱性质的检查等等。霍布斯提出,在人类社会组建以前的自然状态下,人类处于一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中。所以,一个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可以为所欲为,杀死同伴,抢劫食物等等。那么如果说僵尸复生,杀人成性,国家秩序灭亡,民兵组织的成立是为了自身的生存的话,那么僵尸食人也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因此虽然看起来好似民兵组织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但是实际上两者的道德前提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因为观众是都是人类而不是僵尸,所以才会觉得民兵组织杀死僵尸的行为是合理的。而且,在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性让万物有灵论彻底崩溃,人为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生存,可以随意破坏其他生物的栖息地,因此,在启蒙理性下,只要认定僵尸不是人类,那么民兵组织的行为就是道德的。那么,我很好奇的是,那些宣称人与动物是完全平等的人,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毕竟,僵尸,也可以说是另外一种动物而已,或者他们直接认为僵尸并不是动物?这个问题再往深处挖掘,就是对道德观的反思。道德的外延到底在哪,是主观上认定的“我们”,还是客观上的生理上的人类,亦或是那些动物保护主义者所声称的是所有的肉眼可见的生命?在《复生》男主角接受BBC采访的时候,他说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想成一只被治愈的僵尸或者其家人,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其实,如果把自己想成僵尸太困难的话,就把自己想成在结婚前破了处的沙特妇女,在伊朗的同性恋,在16世纪美洲庄园的黑人,在上海租界的中国人,在文革中说市场经济好的人,在80年代的艾滋病患者,巴勒斯坦的基督教徒,或者任何否定一个生理上的人作为人的资格的社会里。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即使人类经历了道德上的巨大进步,还是有太多不把人当人看的情况。另外,在自然状态下的原是正义,始终不是一个良善社会所应该坚持的正义观。民兵组织杀害了那个老头的夫人,而那个老头自己一枪崩了民兵组织的头头,这种自己充当执法者的行为有悖于现代社会建立的基本原则。在一个现代社会中,毫无疑问,这个老头应该申请法院的审判,而不是滥用私刑。其次,为了让被治愈的僵尸不背负道德负担,在治疗中心里,医生把他们此前狂躁状态下的食人行为归纳为为了生存。这部剧的特色之一在于把僵尸看成一种病,partiallydeseasedsyndrom,即半死症,而僵尸们食人是在underuntreatedsituationforsurvival,即在未受治疗的情况下为了生存而做出的行为。因此,从一开始,政府就表现出没有把僵尸不当人看的倾向,在鼓励被治愈的僵尸融入正常的社区生活,虽然后来还是有法令要求在有僵尸居住的屋子上刻上PDS,即半死症的英文缩写。为此,政府还让僵尸带上特殊的隐形眼镜,在面部抹上肉色的摩丝,让僵尸们在外表上看起来与正常人不同。一般来说,外表上不同是区分“我们”和“他们”的最佳方式。比如白人对黑人的歧视,男人对女人的歧视,以及在纳粹登台初年要求犹太人佩戴袖章等等,而消弭的外表上的区别能够使人感到心理上的愉悦,无论是歧视者还是被歧视者。回到正题,虽然医疗中心给被治愈的僵尸们释放道德压力,可是男主角还是没有办法原谅自己曾经的杀人行为。这又是一个道德困境,即为了生存可不可以成为一个人践踏法律,违反道德的到的理由。鲍曼大叔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提出,那些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亲自参与屠杀犹太人的纳粹公务员是否应该接受战后法庭的审判。小说《朗读者》也聚焦这一问题。有一些纳粹公务员提出,他们只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如果不执行命令的话,他们自己也会面临危险。而且,如果他们受到审判的话,那么那些在毒药长工作的,明知道他们生产出来的毒药是为了屠杀犹太人而继续卖力工作的人为什么就不应该受到审判?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屠杀,可是却是整个屠杀工业链上的一环。其实,这些纳粹公务员的境遇与僵尸是何等相似,他们不杀人自己便会被杀,为了生存,所以他们杀人,可是,这是充分的道德理由么?剧中还有个有趣的情节,因为谣言盛传,小镇上的人们普遍相信被僵尸咬后自己也会变成僵尸,而实际上这是不存在的。因此,当一个民兵队员在追捕僵尸的过程中被咬了一口,就被民兵头头关进了笼子,进行隔离。这样的隔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福柯笔下的精神病院,精神病人被当做不具有完全理性能力的人被隔离开,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多少人被“精神病”呢?在上访大国,这类事情不绝于耳。最后一点,就是宗教的作用。教区牧师在本剧中扮演了一个精神导师的决策。他不断引用圣经中的词句,来鼓励民兵队员们杀害那些尚且被治愈的僵尸。教区牧师完全没有根据的揣测将会有第二波僵尸复生潮,而那一批复生的僵尸本质是善良的,而这一批僵尸无论如何本质都是邪恶的。这样一种观点导致了民兵组织头头杀死了自己作为僵尸的儿子,因为他坚信他儿子将会有第二波复生,变成内在善良的人。这样基督教就是邪教了,可是问题是邪教又应该如何界定呢?缅甸佛教徒对穆斯林进行残忍杀害,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对基督徒进行恐怖主义行为,基督徒以清楚邪恶为口号对穆斯林世界悍然发动进攻,在这样的情况下,哪一种宗教又具有正义呢?不知道编剧在此处有没有影射近年来的宗教复兴,不要说中东地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复兴,就算美国,看似完全世俗化的社会,基督教也在强势复兴。而复兴的结果也许可能是下一次宗教战争,抑或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持续近千年的宗教战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美剧与英剧的差别一眼可见,好的美剧更注重情节,好的英剧却注重思想,就连《唐顿庄园》这样的英国肥皂剧也表现出了社会转型时期各种观念的激烈冲突。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英国还是抱有一种精英文化,而美国却敞开怀抱拥抱了大众文化。究竟是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好,从雷蒙.威廉斯和汤普森开始,文化理论家们便争论个不停。可是,在市场化大潮下,一切向钱看,那些没有固定财源的美国电视台们又怎么可能不拥抱大众文化,而在财政问题上高枕无忧的BBC当然可以坚持其精英文化的路数,不断用电视的形式去阐述人类社会的矛盾。比如《黑镜》的第一季和第二季,充满了对于手机黑色屏幕、电脑黑色屏幕,对整个虚拟世界的反思。再比如《复生》,则充满了对于包容性的反思。美剧中当然也有着力倡导精英主义文化的,譬如《新闻编辑室》,可是这样的异数,还是要夹杂着拙劣的感情戏。也许我们得返回柏拉图和修昔底德的问题:寡头制固然不好,可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民主制?或者继续尼采的思考:上帝死了,上层阶级覆灭了,价值体系崩溃了,我们拿什么防御虚无主义?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