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泰迪,不是维尼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7 10:53:50人气:0
视频:灰熊人状态:HD年代:2005
主演:TimothyTreadwellAmieHuguenardWernerHerzog更新时间:2019-08-02 11:59:01
本纪录片取材于野生动物保护主义者蒂莫西·崔德威尔(Timothy Treadwell)1999~2003年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卡特迈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区所拍摄的素材。崔德威尔从1989年起致力于野生灰熊的研究和保护,并与朋友成立了“熊人协会”,每年夏天来到卡特迈独自野营,观察记录灰熊的生活习性,并义务对数千名学童进行讲解,呼吁社会打击偷猎,关注、保护灰熊。导演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
记得大二时有次从北戴河游玩回京的火车上,有个刚上小学不多久的小姑娘在认真讲述,有一次一只蜻蜓如何安静的落在了她的手上。正在绘声绘色的描述,背后突然站起来一个年级更小些的小男孩,义正辞严的大声喝斥“蜻蜓不是人类!人类不喜欢动物,动物也不喜欢人类!”大家顿时一愣神,然后哄然大笑开来。只有那小姑娘则是不依不饶的和他争论,一定要说蜻蜓是喜欢她的……有时童真的争执中包含着最深刻的人类困惑。小学时学唱的那些无聊的歌曲中,能记起来不多的几首里有一曲开头就唱到“海鸥海鸥我们的朋友……”而我上个寒假光临渔人码头时首次与海鸥的邂逅却完全不是这样——当时我们几个同学手中还拿着刚买的海鲜三明治,走过码头上一片开阔地,显然有些家伙对于海鲜的味道比我敏感的多。海鸥们开始轮个在我们身边飞起飞落,张着嘴尖声的叫着。它们远远大过麻雀,而且清楚地用动作和声音表达了它们的态度,没有一点友情的感觉,有的是一种战斗临界的气氛。虽然一起有三四个人之多,但我当时只感到了紧张,飞速地把三明治吃完了,在那种情况下这几乎是一种直觉。结合今天我看完的这部灰熊人,我得出以下的结论:作为一个有着动物保护主义倾向的个人,不能忘记这条原则——“蜻蜓不是人类。”“灰熊人”崔德维尔(Treadwell)独自与灰熊群体零距离接触长达13年,拍摄了珍贵的记录灰熊生活的影像资料。他在整个野营拍摄的过程中,越来越憎恨和厌恶人类社会和现代文明,并且愈发将自己视为灰熊团体的一分子,终于在03年,他和他的女友(只陪伴他参与了两年的野地拍摄)遭遇了最坏的但预料之中的惨案,双双被灰熊吃掉了。无论我们怎么希望和设想这是一个死得其所的归宿,或者赋予其宗教性的意义,被动物吞食的痛楚真实地远远超过任何现代社会的正常死亡,乃至于被枪决或吊死。对于一个青年,一个在自己的摄像机前充满活力的人,我们无法不对他这样的死亡感到惋惜,而他女友的死则更是悲剧。事实上,一切对自然的探索,是终结于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和期待,而非干自然甚事。“灰熊人”在动物身上最最关注的是它们身上我们自己的投影——对一个简单的社群规则,一群天真直白的同伴之渴望。然而这种自然乌托邦式的幻想事实上极富误导性,因为他们忽略并闭口不提自然的残酷。猩猩、灰熊、狮子都有残食同类幼仔的行为,虽说类似行为在人类历史如“红色高棉”这样的特殊时期也存在,但其比例远远不能和这些自然中的卡通明星们相比。更不要提灰熊有时对幼仔的捕杀完全不是出于生存考虑,而仅是迫使母熊迅速度过哺乳期得以重新进入发情期而可以交配。海豚作为人类最多幻想的寄托者,一样有着龌龊的行为,比如群体性长期强行挟持交配伴侣。如果我们要抨击人类社会的黑暗、肮脏和令人无法忍受的话,自然中的动物只不过把这些都更程序简明化而且程度加强罢了。固然动物中的不离不弃和团队协作等精神也时常体现,然而人类又有何不同呢?即使在人类历史最黑暗的时间和地点,1937年的南京,也会有善良和正义的力量存在,只是我们更容易记住仇恨而不是恩泽罢了。在动物的影子里认识自己固然是一种重新定义人,重新理解“我是谁我从哪来”的途径,然而却并不意味着人就应该放弃对自己社群的要求,而尝试跨越生存的竞争所建立坚实的物种隔阂去追求某种“大爱”。Treadwell和他女友被灰熊残杀的过程,被他自己还没来的及取下镜头盖的摄像机录下了音,验尸官从悲惨的喊叫中分辨出,Treadwell先被袭击,此后他不停得对着他女友喊“runaway”,然而他的女友却没有离去,而是尖叫着拿着平底锅拍打灰熊的头,直至最后也被杀死。如果说这场悲剧之发人深省,我想不在于Treadwell在灰熊爪下死亡的象征性,而在于他女友的行为告诉了我们——我希望也让Treadwell在死亡前明白,与其死在对于自然的幻想里,不如死在人性的关怀里。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