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青蛙雨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7 09:13:09人气:0
视频:木兰花状态:HD1280高清国语中字版年代:2018
主演:朱丽安·摩尔威廉姆·H·梅西约翰·C·赖利汤姆·克鲁斯更新时间:2020-08-06 19:02:46
汤姆·克鲁斯凭此片获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奖。 主持吉米(菲利浦·贝克·霍尔PhilipBakerHall饰)患癌症时日无多,女儿陷入对邻居的狂热迷恋,妻子对此无能为力,吉米不知如何将自己的情况告诉女儿。吉米节目的嘉宾斯坦利(杰瑞米·布莱克曼JeremyBlackman饰)马上就能打破由唐尼(威廉姆·H·梅西WilliamH.Macy饰)30年前创下的纪录,却不知唐尼只能在电器店打工。帕特里奇爵士(杰森·罗巴…
偶遇见前年建筑史论课王骏阳老师部分的作业,当时交代自看电影《木兰花》,写一篇评论。电影初看混乱粗暴,及至再看,才就了然。写影评时没想起先找电影专业备下课再去分析,不过也已经很过瘾了。假如没有青蛙雨——试评P.T.Anderson的《木兰花》MG1336003Chenxynju.cn【两部分】《木兰花》是一部紧锣密鼓的电影,倘若我们肯跳脱开一般观众看电影就求“入戏”、然后感叹世相人情的窠臼,而分析或猜测导演的制作,那么首先就可以将长达3小时的篇幅,分成两个部分:片头:5分钟、3个事件:与主体无关的小报奇闻,极其偶然,然而发生了;主体:175分钟、9个主要人物,无数事件、冲突,终结于一场灾异一般的青蛙大雨。仅仅这一组对比,就可以引发诸多“关键词A.vs.关键词B”格式的解读:(1)偶然vs.必然;(2)必然vs.神迹……在已有的《木兰花》的诸多影评中,也不乏这种取径,受此启发,我大致也可以划出以下对比:(1)偶然=巧合=事件同时发生,必然=注定=事件终会发生,当时间的区间被挤压到极点,所有事件集中于一点,其爆发便是必然成为偶然;(2)但这一爆发,在电影中的实现,是一场根本不可能的青蛙雨,滂沱而下,有如末日,铺天盖地,——盖过了当夜所有人必然的轨迹,令偷盗者跌落,令持枪自杀者失手,令不相往来的母女团聚,令饮药自杀者获救,令失魂落魄的警察“捡到”失败的偷盗者而感化照顾、令两者都获得新生,令赶来床前的儿子在垂死的自悔抛妻弃子的老父面前、终于打破绝对不哭的誓言、涕泗横流,也令知识竞赛尿裤子丢丑、叛逆爆发、拒绝再抢答、坐看夺冠失败、使得父亲气急败坏的竞赛神童,终于敢于向父亲要求善待……但如果我们肯把这场根本不可能的大雨,看作剧本的一个设置,而非一种修辞、或者隐喻的话(如众多影评中可见的青蛙雨=《旧约•出埃及记》8.2:“你若不肯容他们去,我必使青蛙糟蹋你的四境。”于是不断按后进键,从片中找寻有关数字8与2的细节):那么这个设置就是电影必不可少的,它是偶然vs.必然这组对比的极端化:前者,偶然vs.必然,在生活中均可发生,如片头中的3个偶然事件;但后者,解救了所有人的青蛙雨,只在电影里才能出现。或者换一种表述:(1)偶然是必然的不足;(2)神迹是必然的加倍。【三部分】如果这样解读可取,那么应该进一步修正,把电影分成三个部分:片头:5分钟、3个事件:偶然事件,极其偶然,然而发生了;主体:160分钟、9个主要人物,无数事件、冲突,终结于一场灾异一般的青蛙大雨。片尾:15分钟、9个人物,回复生活与心灵的宁静。那么,此刻就会注意到,原来片尾,虽然从画面来看,仍然接续着主体;但从其叙事来看(画外音重新回到叙事者的独白),其实片尾更接近、更呼应片头。于是,如果将整部乍看紧锣密鼓、不可索解的主体,看作一个谜面的话,那么片头就是谜题,片尾就是谜底。我们不需要费心在主体中,再找寻有关8和2的细节,尽管对电影语言及其爱好者而言,的确饶有意义;——我们只需将片头的画外音,同片尾的做一下对比:片头:(叙述完3个偶然事件)依本人愚见,这不是件普普通通的事儿。这事儿,不是每时每刻发生着的事儿,拜托,根本不同。这可不仅仅是命运弄人,这种邪门事其实从没停止过。片尾:再回到那3个偶然事件(回放),无数这样的故事,充满巧合和偶然,各种交叉和离奇,如此这般的故事,谁人又可预料到?而通常我们会说:“靠,那种事也就电影里才有,我才不信呢。某某如何如何,遇见了某某,诸如此类的故事……”以鄙人之见,这样的奇闻轶事其实每天都在发生,日子就是一天一天过去,日子就这样过。书上有言:“虽然时过境迁,但我们不会改变。”(Wemaybethroughwiththepast,butthepastain’tthroughwithus.)片尾—片头=“虽然时过境迁,但我们不会改变。”【谜底】很显然,这就是谜底了,Wemaybethroughwiththepast,butthepastain’tthroughwithus.也就对应着谜面里最大的谜:青蛙雨。这时再去查看青蛙雨的出典:《旧约•出埃及记》8.2:“你若不肯容他们去,我必使青蛙糟蹋你的四境。”Ifyourefusetoletthemgo,Iwillsendaplagueoffrogsonyourwholecountry.这里“them”是什么?——“thepast.”于是,顺理成章的,这部电影也就可以理解了,也即可以用普通观众的日常体验来理解:这部电影关涉的,是个体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与自己被强加的过去(惨痛回忆)达成谅解;个体之间,如何互相面对,强加者与被强加者如何互相面对,取得谅解;整个人间,如何“容他们去”。当人人都不容“他们”去,为回忆为伤痛为梦魇所折磨,互相折磨,相报无已时,终于大雨从天而降,糟蹋四境。谜底就是:refusetoletthemgo。那么,如何“letthemgo”呢?如果将refusetoletthemgo看作谜题,那么谜底,letthemgo,在哪里呢?Howtoletthemgo?恐怕还是还回归到谜面:165分钟的主体。【Listen,justlisten】片儿警第一次出警,——其实次次出警,都差不多和这次一样,处理“邻居天天吵死了”的投诉,——这次出警是处理一个黑女人,但这次只有她一人,没有大吵,但她歇斯底里让他走开,蹊跷。终于他发现,在壁橱里,一具男尸。随后,刑警、法医,大部队赶来,检查现场、盘问嫌疑人,例行公事。片儿警终于忙完,上车要走时,一直跟着一个小黑孩:黑女人的邻居、警察的线人,一定要警察听他说话:Icanhelpyousolvethecase.Icantellyouwhodidit.如果我们有心,回放到片头的3个偶然事件的第3个:16岁男孩对父母每日以死恫吓的吵闹已经绝望,从楼顶坠楼自杀,本不会死成:3天前二楼刚张起一张安全网。但他跃下以后,坠经6楼窗口时,一杆枪从中射出一颗子弹,正好击中他胸膛。扣动扳机的,恰是抱着一杆枪以死恫吓老公的老妻,男孩的母亲。然而这也本不该死成:老妻根本以为是空枪,偷偷给装上子弹的,恰是已经绝望的少年:他宁可父母中的一个将另一个击穿,从此吵闹就结束了,家就平静了。——但这个内情,是楼道里一个小男孩告诉警察的,他是男孩的小玩伴,男孩曾吐露给他痛苦和秘密。再退回到黑女人的壁橱,壁橱里的男尸:她的丈夫。这一桩命案中,是否也有同样的巧合呢?抑或黑女人本非凶手,而是男人动手却失手,自取其死,黑女人却无法令他人相信如此,只好原地藏尸?幸好编剧没有这么小家子气,满足于为巧合而巧合。那是《包公案》之流的水准:巧合显灵,照见真凶。片儿警倒是难得的好脾气,耐住性子听小黑孩讲完,唱完他的rap。但是小黑孩认真说唱完,片儿警却驱车就走,说“弄不懂你说了什么,好好上学吧少年”,留下小黑孩喊:“Itoldyouwhodidit,andyou’renotevenlisteningtome.”如果这里仍不免莫名其妙,那么不妨再截取另一处片段:垂死的老头,年轻时抛妻弃子去闯荡,后来娶了娇妻。而今他垂死在床,娇妻终于能继承遗产,但却生不如死:她忽然发现她舍不得他,对不住他,鬼混了半辈子骗了他一辈子,不配也不再想继承他的遗产。她憔悴、吸毒、发作、歇斯底里,去找律师,希望能改动他的遗嘱,一分不再要。但是律师不理解,也不帮助。她崩溃,爆粗,摔门而去。她试图说出自己的罪与悔,然而律师只以法律辞令答之,仍然审慎的不评价不进入业主的私事与内心,保持距离;然而此际业主需要的是一瞬间的拥抱,好能活下去;而非日后好相见的距离:还有没有日后都是问题。但是他不给。回到小黑孩这里:他究竟想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另一方是否在听。是否用心听。希望倾听的需求有多大呢?我们看另一个男孩:被父亲逼压着、被电视产业诱骗着,成了一个知识竞赛神童、明星,然而也在走上自闭的怪胎、无法与同龄自如交流的悲剧,——Stanley:他在电视现场一边憋尿,一边勉力抢答。在间隙,他一遍遍告诉工作人员:我需要去厕所。我需要去厕所。我支持不住了,我要去厕所。但是对方也根本不听,至多说一句:待会儿就好了。但是待会儿,待会儿,会儿会儿无穷已。他终于尿了裤子。耻辱的冲击使他失神、失措,从此不再答题。当主持人诧异、后台威逼时,他从耻辱转为愤怒:我就是不要答题,我就是不要做神童,做怪胎,做悲剧!去你们妈的,你们都去死!他戳穿了一个模式、一个产业,亿万观众。从电影来考虑,剧情到这里,已经是只有青蛙雨才能收场了。如果我们再动用一点电影语言的联想,那么,就可以把“上厕所”,理解成一个隐喻:说出自己的回忆,释放自己的伤痛,回归到不憋尿、不失态的、不痛苦的人生。Listen,justlisten.【Butitdidhappen】如果以为这般类比,就可以曲尽其情,恐怕未必。电影终非寓言,劝世一般:说出来,听进去,我们就可以都回归宁静。看另一例:竞赛主播Jimmy查出罹患癌症,去找女儿Claudi诉说,却被怒骂被赶出门外;他在这双重痛苦中,还在主持节目:竞赛的最后一战,然而神童尿了裤子,他也一头倒地。节目组送他回家,在妻子面前,临终的缱倦不敌临终的不安,他终于吐露秘密,然而妻子痛苦离去。他于是艰难挪动身体,趴桌前抽出抽屉,摸出手枪,准备自杀。他说出了,却没有得到宽恕。因为妻子赶去了女儿那里。他只是强加者,女儿才是被强加者,女儿被他侵犯过,从此离家独居,在毒品中放逐自己。在铺天盖地的青蛙大雨中,母亲终于赶到了女儿那里,找到已经吓得瑟瑟发抖的女儿,抱在一起。“It’sokay,It’sgonnabeallright.”妈妈说。这时镜头上移,移到女儿的画那里:画面底下贴着一张小纸条:Butitdidhappen.画面上,三个少女在树下明媚的坐在一起,近景里却是另一个女孩,托颐沉思:Butitdidhappen.是女儿的画,是她画来画去,潜意识里也逃不掉的心声。【Fromtiptorap】如果那一句“Butitdidhappen”,可以从故事主体中凸显,进而抽离,抽离成高于故事的文本,当作理解故事的密码来看的话,那么其实,在这张小纸条之前,在片儿警所不耐烦的小男孩那里,已经有了篇幅大得多的一次出现。我们退回到小黑孩执意要警察听完的那首说唱,仔细录下其中的“歌词”:…………Trytolistenandlearn,Checkthatego.Comeoffit.I’mtheprophet,theprofessor,I’mgonnateachyouabouttheWormWhoeventuallyturnedtocatchwreckWiththeneckofalong-timeoppressor.Andhe’srunningfromthedevil,Butthedebtisalwaysgaining.Andifhe’sworthbeinghurtHe’sworthbringingpaininWhenthesunshinedon’tworkThegoodLordbringtherainin先看第一句:Trytolistenandlearn,这句很醒目,已经是我解谜后所得的主题。接下来:检查出那个ego(自傲),跨过它。我是先知,我是老师,我要教你关于那条虫子的事,它最后终于毁断了多年来压迫者的脖子。它躲开了恶魔,但伤疤一直在长。如果它值得被伤害,它就值得疼下去/值得下功夫当阳光不再把人沐浴,主就泼下一场大雨。我的译法并不完全作准,因为个别词句,其实刻意在求双重的歧义:Andifhe’sworthbeinghurt,he’sworthbringingpainin.这句的后半句,bringingpainin作何理解?照字面,可以直白理解成“值得疼下去”:如果这伤害值得,那么也就值得一直(怀抱)痛苦。所以片中人物,一个个都为过去的回忆、伤痛、梦魇,所纠缠折磨不得出口。但若更深一层,取修辞的意思,联系“Nopain,nogain”中pain的意思:下苦功,那么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如果(对方)值得你这么你去伤害,那么,他就值得你下苦功(去赎罪)。值得注意的还有theworm,“虫子”这个词,在西方文学里最常见的喻意,就是在深处啮咬着心灵的隐痛、仇恨、心结。如果我们已经从“喻意”/“寓意”来解读一些意象,那么不妨回头再看一眼青蛙雨:【假如没有青蛙雨】对西方的语境稍有熟悉的观众,都会有体会:灾难,在《圣经》以来的西方传统中,不单单代表了毁灭,更代表了一刀两断,代表了决裂,代表了新生,代表了旧恶在天火中涤荡干净(索多玛),代表凶类在巨浪中冲刷殆尽(大洪水),代表了耶和华的旨意,代表了主对人间的终极干预和关怀。如果恶贯满盈还无法翦除,那么人间就不遑安居,也不配安居。那么从这里看,这部电影,其实用典的深度和用意,仍不出主流的大众之外:纷纷的人间之恶,天意恢恢下,终于决疴溃痈,得到救赎。作为一个西方之外的观众,只习惯于天意只私授于善人、恶人、有情人,总之不会普世广施的观众,会忍不住问:假如没有青蛙雨呢?这个问题至少关涉两个层次:(1)对电影自己而言,假如不能借用青蛙雨这个典故,那么剧本该如何收场?(2)对电影呈现的这般人间而言,确乎青蛙雨就是零概率事件:这种人间,就该这样一步步走向毁灭,没有解决、没有救赎吗?我们先尝试回答(2):【警察和护工】如果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片中9个各自纠缠在过去的伤痛和阴影之中,在当下无法安宁的人物之中,很容易会忽略掉这两个角色:片儿警和男护工。如果多言一点,这两个角色认定,其实相当反讽:警察本是威权与武力的象征,但他只是一个片儿警,底层而琐碎,如居委会大妈。护工本是母性与卫生的象征,但他却是个男护工,迟钝而平庸。事实上,在第一次观影时,这一层处理,也恰恰达到了目的:弱化了本该与其他角色有别的差距。为什么弱化?因为这差距,或曰区别,是有意的设置,当然要适度隐藏:片儿警询问黑女人,询问吸毒女,执著得近于絮叨,令人生烦,但他所执著的,正是警察这一排除危害、保障安宁的功能/角色设定;不过即便如此,当最后一次出警,枪支却离奇得丢掉时,他立刻失魂大哭,如迷路的小孩。同理,护工一直对垂死的老头循循善诱,倾听得非常虔诚,即便老头已经吐字维艰;可当老头最后对自己几十年前抛弃过的儿子的名字念念不已时,他着魔一样试图联系上这个儿子,一再打这个儿子,如今已成泡妞学大师的明星咨询热线,诉说我这里有一位垂死的病人……絮叨得令对方一再反问,你究竟为什么打电话找我……但片尾,青蛙雨过后,警察在救起那个昔日的知识竞赛神童、今天的失败者、偷窃者(他因为不善交流,推销电器失败被解雇,为报复雇主,略施智商,潜入办公室把钱全都偷光;然而恢复理智后决定再把钱还回去,爬墙破窗时恰被警察瞥见,但这时大雨来袭,将他打下墙来)之后,把他接回家里,第二天都回归了平静,聊天中有这样一句:“大多数人以为我仅仅是在完成工作,一顿饭功夫就办完了,诸如此类。但我把它当作我的人生,没有退路。而大家都想象不到的是……认认真真做对一件事需要多大的努力。”同小黑孩的说唱中有句“I’mtheprophet,theprofessor”,暗示小黑孩除了自身角色,还充当了预言青蛙雨的“先知”一样,其实这里的片儿警,也充当了自身角色之外的另一重角色,——回答者,抑或救赎者:——(2)对电影呈现的这般人间而言,确乎青蛙雨就是零概率事件:这种人间,就该这样一步步走向毁灭,没有解决、没有救赎吗?——“大多数人以为我仅仅是在完成工作,一顿饭功夫就办完了,诸如此类。但我把它当作我的人生,没有退路。而大家都想象不到的是……认认真真做对一件事需要多大的努力。”再回头看护工:如果把警察放回到他的角色本身,也会看到,片中9个人物,其实纠缠在两个家庭网里:(1)A.电视知识竞赛神童Stanley(A),在学校与演播室之间奔忙;B.竞赛主播Jimmy(B)查出罹患癌症,去找女儿Claudia(C)诉说,却被怒骂被拒之门外;C.Claudia,是Jimmy(B)和妻子Roth(D)的女儿,在毒品与滥交中挣扎;E.昔日竞赛神童Donnie(E)如今社交障碍,勉力被人收留做电器推销员,却依然缠绕在旧日的荣光/梦魇里;(2)F.竞赛制片人Earl(F)在床上垂死,有护工Phil(G)在旁陪护,有娇妻Linda(H)为他奔波买药,可他一直念念的,却是另一个名字:Frank(I);I.泡妞学大师、型男Frank(I)在台上意气风发,教众多一干矬男人怎样鼓足男性魅力,玩弄女性于股掌,却在台后的深度访谈节目中,对女主持对自己童年的追问报之以仇视的沉默;我们可以看到,警察是参与到家庭网(1)之中:他因邻居投诉噪音,检查Claudia(C)的公寓,看她为什么把音响开到聒噪,问她为什么心情不好,最后鼓足勇气,想和她约会;约会时恰逢他丢了枪失魂落魄,然而他选择说了出来,坦白面对她;青蛙铺天盖地的大雨之中,他也挽救了铤而走险的Donnie(E)。那么护工呢?护工恰就参与在家庭网(2)里:他抚慰Earl(F),对他临终的最后一个念想抱以帮忙帮到底的虔诚,不辞辛劳的打电话讲诉、苦等,一定要把老头抛弃的、即便联系上也未必肯来相认的儿子找回……终于找回来,他见证了Frank(I)深藏的隐痛终于释出,也见证了老头终于逝去,——虽不是含笑,但罪人释放了愧和悔,也才能安心死去;老头在雨中死去,崭新的第二天,也是他促成了互有误解的Linda(H)与Frank(I)的通话。如果这种解读不算一厢情愿,那么对上文问题(2)的回答,就可以更有分量:——(2)对电影呈现的这般人间而言,确乎青蛙雨就是零概率事件:这种人间,就该这样一步步走向毁灭,没有解决、没有救赎吗?——还有警察和护工。还有力量和温柔,在人间。【回到剧本】让我们适时的结束这种渐次要感情泛滥的解读,回到剧本。如果认同警察vs.护工是一组对仗的话,那么在剧本的人物设置中,存在着不止一组对仗:(1)小黑孩vs.电视神童:他们都说过类似“I’mtheprophet”的话,都是先知;(2)电视神童vs.昔日的电视神童、今天的失败推销员:今天和明天、昨天和今天;(3)电视神童vs.泡妞学大师:一个被媒体塑造成非我,一个借媒体塑造出假我;(4)垂死老头vs.不忠的娇妻:都是最后一刻才意识到自己的悔恨,想要重来却已迟了;(5)吸毒女儿vs.泡妞学大师:都是被父亲伤害,前者靠母亲回归,而后者已失去母亲;(6)电视主播vs.不忠的娇妻:他们伤害或亏负的人(女儿、丈夫)都还活着,却无法面对面说出,只能找第三者倾诉(妻子、律师);…………虽然对仗得如此丰富,并不值得夸赞剧本多么玲珑。玲珑得不留痕迹的剧本,只是塑料品。事实上,整部电影,必得是尘埃落定之后,徐徐回想,才注意到这些对仗,在观影之中,感受最深的,还是9个人物各自全不相干的叙事线索,瞬时切换,有如直播,跟踪拍摄的直播,镜头不遑宁处,切换得不留任何反应的余地,堪称血腥。既然说到“直播感”,那么这部电影,的确是在叙事上,挑战电影的极限:叙事”一词,默认了过去时,至多也是过去进行时:“事情是这样发生的,且听我慢慢讲来”;这种时态上的错位、对比和叠加,反映到人物的回忆、期待乃至幻象,更为多少电影语言提供了方便,如蒙太奇,如《罗拉快跑》,——可是《木兰花》一反这方便,充斥全片的,是即时即事的紧张,不可预见的冲突,叙事者(narrator)与人物(characters)之间没有距离,——席卷而来,观众只能挣扎着才能看完。事实上,电影不单单挑战这种界限,更是挑逗这种界限。我们看护工勉力联系那位儿子时的自言自语:“天哪,这场景这就像在电影里一样……”如果读者此时还有印象,不妨再回放一下片尾的旁白:“靠,那种事也就电影里才有,我才不信呢。某某如何如何,遇见了某某,诸如此类的故事……”导演已经不怕“出戏”了:片中人虽然不相信自己是否能在酷似电影桥段的现实中,实现电影一般的转折(找到垂死老头念念不忘的儿子、父子相见),但还是这么去努力尝试了;片尾旁白回顾这些,道出现实中人都会对类似事嗤之以鼻,以为只有电影里,才会出现转折,出现救赎;但其实,旁白接着说道:“以鄙人之见,这样的奇闻轶事其实每天都在发生。”【电影与建筑】作为一篇建筑理论课要求的影评,本文最初的愿景,也同习常所见的类似文字一样,充斥着德勒兹、本雅明等等哲学家的相关论说的解读,附带不短的脚注。但惭愧他们的书,我一时不能读通,若强作解人,大肆引用,只会感到心虚。电影同建筑一样,都是相当复杂、相当自治的艺术形式,——或者说创作活动更准确。这一现实,恐怕就要求一般人,都应在对其中一种活动和作品,有了通彻的理解之后,再与另一种对照,求更多发现。这里只附上一些极其粗浅的感想:(1)关于隐喻、典、传统:青蛙雨出自《旧约•出埃及记》8.2,在原文之中,是预警,对一意孤行者(法老)的预警。随后的青蛙雨令一意孤行者悔改,令世界苏生。电影全片都是现实逼人的叙事,只有这一场青蛙雨,例外得极其突兀。但正是这场青蛙雨,解救了已濒毁灭的众人,若说“用典”,分量不可谓不重。而这场以救赎为主题,最终回归平静的电影,不可说不传统。但这种隐喻、典、传统,在电影中,是植根其中,而非强行插入的:至少,是对片中人事的感受在先,然后再迈入这隐喻、典、传统,而非相反。但在众多标榜“中国性”、标榜“与传统对话”的当下的中国建筑中,我们看到的,通常是后者居多。个中缘由,不必多说。(2)multivalence与ambiguity多年前初读CharlesJenks的MeaninginArchitecture一书时,有一处记忆犹新:这位理论家对比了他本国由GilesGilbertScott爵士设计的利物浦大教堂,和LeCorbusier大师设计的马赛公寓:指出,前者每一处功能(如外部辨识/象征、内部空间气氛……),都要设计中单独一个动作、一个建筑元素(如钟塔、室内装饰)与之对应;但后者呢,一处阳台,就同时做到了从外看鲜明可辨、从室内既是阳台、又是露天吧台,还是眺望远景的景框。理论家把这一种高明,用一个单词来形容:multivalence.n.【化学、生物学】多价;多原子价;多价值性;多义性;多感染力性如果我们信服这一评断,以此反观电影,就会认同,《木兰花》中的细节,同样当得起这个multivalence.这令我想起另一个单词:ambiguity(歧义性),同样是建筑评论中的高频词汇。但若对这个词求深一点的了解的话,就会发现,它同ambulatory(回廊)有同样的前缀:am-;而ambulatory(救护车)与ambulance更像:有理由猜想,am-,或者ambul-,有着“环绕”或者“可走动”的含意。而ambiguity的后一节,bi-,恐怕就是“两个”,如bilingual(双语者)、bicycle(双轮,即自行车)。那么就可以说,ambiguity的含意,是“能够在两种意义之间走动的”,而非“夹在中间两头不靠的”。至少,从美感而论,以人为喻,ambiguity应是男女兼具,而非不男不女。试看今天泛滥的建筑作品里标榜的ambiguity,笑而不语。闲话感谢王老师提出这样一部作品,不然以我的观影修养,恐怕很难主动想到去看。并且习惯了自己倾心的史诗(如《悲情城市》、《别人的生活(DasLebenderAnderen)》)之后,乍看这种不曾有史诗的肃穆或凝重的电影时,真的有点闹心。并且初看不懂,再去瞟别人的影评时,如那种不断拿着青蛙雨与《旧约》里的典故说事儿,更是犯堵。我深信,正如我看待建筑时深信,建筑的本分是设计,如同电影的本分是讲故事,——如果故事本身说不过去,那么再多的用典、隐喻、花招,都是扯淡;影评亦然。因此在蹭蹬多日、放弃过多次开头之后,勉力完成此篇。感谢《木兰花》,3个小时的片长不虚此行。感谢老师拨冗审读。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