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感谢状态:第25集年代:2008
主演:苏瑞璇李甜牛玉生杜永卫更新时间:2018-11-10 20:22:42
这里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有的只是一个个生活在敦煌,被敦煌守护又守护敦煌的人,他们在敦煌找到自己的乌托邦,在敦煌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也把敦煌的文化默默传承。该片以人与敦煌的情感作为核心内容,通过讲述“敦煌人”的日常生活、情感挣扎与人生追求,用年轻的视觉和体验诠释古老而神秘的敦煌,《我在敦煌》——等你。
对西北最初的想象,来源于李白的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此次有幸参与《我在敦煌》这部纪录片的制作,终于可以把自己的想象,落在画面和故事里。敦煌、张掖、武威、兰州、天水、定西、庆阳……我们的导演冯章顺和摄影师们用镜头与脚步丈量完这些西北城市,2020年到来了,新冠疫情也来了,剧组被隔离在北京东五环一隅,餐厅关张,只好买来锅碗瓢盆,三儿、小韩、花和尚放下摄像机,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厨,就像我们影片的主人公之一老牛说的:正儿八经开始过日子。作为最后一个进组的成员,作为剧组唯一的女性,我觉得自己的出现破坏了这帮大老爷们的和谐生活。我有点后悔,当初绿妖姐介绍给我这份工作时,明明说好,不必坐班,可以在家办公的,如今却要和这些陌生的男人,朝夕相处。我有意无意地提起一些话题:你们知道吗?我师父练拳很厉害,我师兄已经成为武功高手了。可心里一点也不自信,近在望京的师父、远在西安的师兄,在病毒面前,是都指望不上的,只有靠自己,还好,自身已经足够强大,什么都不用害怕。认识师父,也是因为绿妖姐,她看到我身体柔弱,就推荐我去跟着师父练拳,这几年,我的身体明显好转了,绿妖姐比我都觉得有成就感。带着一丝不安,我们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二十四个主要人物,从早到晚地跟拍了半年,海量的素材摆在面前,我们开始了一段没日没夜的梳理过程。让我无比诧异的是,几个大男人,看素材动不动把自己看哭了。冯导一边吃着
李甜从敦煌寄来的清甜的李广杏,一边无比伤感地说,李甜,太苦了。特种兵出身的张导,浑身肌肉,强大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柔软的心,看到绮绮生病,他想到自己孩子类似的情景,忍不住跟着哭;看到
苏瑞璇和表姐
宫寂寞因为父亲的话题垂泪相顾,他也为之黯然伤神。在我的概念里边,男儿有泪不轻弹,看到这一个个没出息的样子,不禁在心里偷偷笑话他们,同时也暗暗开心:他们不是坏人。当我刚刚放下戒备之心,春天多变的天气引发了一场悲剧,我只觉得一阵寒风从窗户那里吹过来,也没太在意,可是没一会,我就感到身上发冷、呼吸不过来、眼前发黑。几年前的噩梦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重新出现了,还好张导就坐在我不远处,我像一个溺水的人一样艰难地向他伸出手,他经过最初的慌乱很快镇定下来,发挥出一名军人的素质,把我抱到沙发上,用被子裹起来。我渐渐地回过神来,好像做了亏心事一般,语无伦次地向他们解释:我本来真的已经好了。冯导说,你不觉得当一同经历了这些事情后,我们彼此更了解、更亲近了吗?张导说,该减肥了。三儿从此再也不让我洗碗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我们拍的二十四位人物,都在镜头前展现出了他们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
杨韬和妻子常年两地分居,
慧清纠结是选择出家还是选择画画,小付也在孤独中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我问冯导,为什么你会选择拍他们?为什么他们会在你面前显露出真实的自己?他自信地说:我一看到他们就觉得他们身上有故事,我去拍摄他们,是像朋友一样去陪伴、倾听和理解,等结束之后,他们一定会怀念这段拍摄的日子。我又问:纪录片能保存某种生活与事件的真实状况,具有档案、文献资料的价值性,我们的纪录片,有文献价值吗?冯导肯定地说,当然有。我半信半疑,时间给了我们答案,2021年7月份影片上线后,
徐铭君老师发来消息:好久没联系,都好吗,是不是又在忙新的片子。《我在敦煌》都快更新完了,一直想跟您反馈一下心情,感觉7集严重不够看,感谢你们帮我记录了那段真实又虐心的生活,虽然不太想回忆,但再回头看还是觉得挺有意义的,是一种成长记录。现在我们又开启了另外一种模式的折腾,那天跟孩儿他爹一起看到第四集结尾,那段旁白说:成都与敦煌的时空距离,是徐铭君独自带娃的一千多个日夜,是四千里路的云和月。我开玩笑说现在应该是:西安到敦煌的时空距离,是娃他爹独自带娃辅导作业的日日夜夜,是二千里路的云和月。感谢那段拍摄日子里你们辛苦的付出,不仅仅是身体辛苦,还要跟着我们的事儿着急操心,记录片拍摄真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作品播出而且口碑都挺好的,你们的心情应该也很欣慰吧,就像我自己辛苦创作的作品得到别人的认可肯定也是很开心的吧。绮绮也很喜欢看,也常会说起那段拍摄的日子,还说她还想要拍,小家伙喜欢在镜头前表演。三儿看到徐铭君发来的消息,一定会高兴的。他最怀念的就是拍摄徐铭君和绮绮的那段日子,因为他也像个长不大的小孩。剧组的哥哥们为他的终身大事可谓操碎了心,但他一直不为所动,作为剧组的问题少年,每天被各种唠叨是免不了的。当我来了之后,便帮他分担了许多“关切”,他大概是找到了同类,轻松了许多。以家长自诩的冯导,他的口头禅就是,三儿啊三儿,新芳啊新芳,你们让我愁死了。最发愁的是梳理完素材之后,发现我们的影片根本承载不了这么多人物和故事,在如何取舍的问题上,大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有成本的问题摆在眼前。缠斗了许久,片子的体量从13集,压缩到10集,到8集,到7集。爱哭的张导,当得知某一个他跟拍了许久的人物最终被无情删去后,又落泪了。是入戏太深了?是太过感情用事?从春天到了夏天,片子定剪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除了我。这是我第一次负责纪录片文案的撰写,可供参考的是之前冯导和绿妖姐合作的一部纪录片:《一百年很长吗》,我反复去看,越看越绝望,从文案的角度,那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啊。因为在剧组也跟大家混熟了,又被宠成了一个老公主,此刻的我毫无职业素养,怯怯地跟冯导商量,我写不出来,我把钱退给你,你去找绿妖姐来写,或许她已经有空了。从前期调研到拍摄,到剪辑,到最后成片,冯导就是负责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的:本来跟对方谈好了拍摄,可刚拍了三天,就被拒之门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突发事件,没有被拍到,或者拍摄的质量不够好,等等。冯导总说,纪录片是遗憾的艺术。但在遗憾面前,他吞下所有的挫败感,却从来不对我们说一句丧气的话,永远怀有热情和信心。面对我一次次耍赖撂挑子,他没说过放弃,只有鼓励,只有相信。我开始明白,为何这些被拍摄者,会在镜头前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暖心的导演。我们带着自身的温度、情感的关切,试图把敦煌的文化、历史、艺术,融在这一城的烟火里。在最后一集里,揭开了李甜为何能够在故乡治愈自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任阳阳,她们俩是闺蜜。当任阳阳知道了李甜的遭遇后,便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并不是所有少年时的情谊,都能维持那么久,尤其是当各自成家、各忙各的时候,面对落难的朋友,你会伸出自己的手吗?或许这就是敦煌文化的魅力吧,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保持淳朴、善良。每年阴历四月初八是浴佛节,敦煌全城的老百姓都会到莫高窟这里来,纪念这位生活在两千六百年前的老先生释迦牟尼的诞辰。这种慈悲的心念,潜藏在每一个敦煌人的身上。当我们内心感到不安时,当我们经历苦难、病痛时,想想老牛、徐铭君、慧清笔下那一尊尊安静的佛陀,想想小付复原的威武的天王,想想苏瑞璇化身美丽的菩萨,想想宫寂寞收藏的每一颗丝路遗珠,想想杨韬守护的每一寸壁画,你是不是感到一丝丝的安慰?如今我再也不能用师父的名号来吓唬他们了,因为师父公开在微博上说:顺子(冯章顺)是我的朋友。冯导回复:胥爷(我师父)跟我是忘年交。无论是绿妖姐,还是师父,无论是剧组的冯导、张导,还是我们拍摄的那些真诚生活的人,都本是人潮之中的陌生人,只因为彼此的一点爱和关切,只因为多看了那一眼,就成为人生苦旅之中的同道,怀抱希望,互相支持,一起朝着温暖的地方前行。新芳附《感谢的话》《我在敦煌》今夜即将完美收官,有许多人想要感谢,师父、绿妖姐、剧组的小伙伴已经写在影评当中了,不再赘述~感谢央视编导续跃东先生,他在撰稿方面给予了无私的支持,我每写出一集,都经他指正修改后,再去录制。虽然当时的我觉得老爷子太苛刻了,但现在想来,这是一堂难得的写作课,也是一种有力的支撑~感谢我的书法老师阮宗华先生为本片题写了片名,虽然我不听他的话,不认真练字,但他和师母却始终待我如女儿一般~感谢《艺术市场》杂志主编续鸿明老师,多年前他引领我走进艺术的大门;感谢《中国美术报》总编王平老师和立辉,因为他们的信任,我得以在中国国家画院那个美丽的小院度过了几年最惬意的时光,得到艺术的滋养,于是有缘涉足敦煌题材~感谢同门张亮和史小燕,他们像探监一样多次到剧组看我~感谢青年音乐家孙珑菲,她是这部影片最早的观众,她的肯定给了我们信心,她创作并演唱的《生活目录》也成为影片的主题曲,她对音乐的痴迷俘获了剧组小伙伴的心~感谢众位师友,虽然平日疏于联系,但当我将此片发给一些朋友时,得到了积极的反馈,那份年少时热烈的感情没有因为时间而改变。尤其河北青年报的领导梦总,在我离开报社八年之后,还答应写影评(记在这里,以防他赖皮)~生活虽有诸多坎坷和不如意,但得到了如此多师友的厚爱,感恩~影片结尾,鸣沙山的焰火映照着笑容灿烂的李甜,让人动容。在尝遍了人世间所有的苦之后,当回首往事时,还能有一丝甜涌上心头,便不是虚度了此生。本文版权归作者其安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