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难悲歌——充满人文关怀的真实再现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7 00:40:45人气:0
视频:急救直升机第一季状态:第11集大结局年代:2017
主演:山下智久新垣结衣户田惠梨香比嘉爱未更新时间:2018-11-10 20:27:19
时隔7年,《Code Blue》系列再次回归,定档2017年暑期档。新垣结衣、山下智久、比嘉爱未、户田惠梨香、浅利阳介等原班人马将再次齐聚,本季度也将延续此剧的主题,继续为我们展现冲在救援最前线的直升机急救员们的工作、生活历程。 以直升机急救员为主题的电视剧非常少,本剧 的第一季已经播出就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社会效应。“直升机急救医院网”(HEM - Net)会长国松孝次表示,《Co…
空难悲歌——充满人文关怀的真实再现——国家地理频道《以色列航空货机意外》影评《以色列航空货机意外》是在国家地理频道播出的两个关于空难的电视纪录片系列中的一集,这两个系列是《空中浩劫》和《重返危机现场》,由加拿大Cineflix公司和英国Darlow公司制作(制播分离),本集被分别归入这两个系列的第三季和第二季。这个空难系列的电视纪录片取材于事故调查报告及相关新闻报道;若因调查单位不公开报告以致无法取得事故调查报告时,则会征询相关专家的说法以拼凑出全貌。纪录片的线索是以生还者回想经过和官方资料,在相似场景或电脑成像以顺序形式重演事件发生的经过至发生意外的一刻,并分析每场事故的起因和经过对事件的影响。拍摄时采用的是真实再现的手法、模拟演出的方式,分别以乘客、机组等不同人的视角,从一开始旅客登机、起飞,一直到事故发生、后续善后及调查为止,重现整个过程。除了演员的演出,纪录片中还穿插着对生还乘客及机组、空难调查人员和目击者的访谈。纪录片对于飞机外观、空服员制服、机场等细节十分考究,力图体现真实性。在几十集的节目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以色列航空货机意外》,首先是因为纪录片真实再现了这次飞机撞向居民区的空难中惨烈的场面和灾难的后果,让人万分震撼;其次是本集对人物的刻画,让一个母亲的形象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最后是贯穿整个影片浓浓的人文关怀,细微之处体现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一、真实再现:“灾难不会凭空发生,而是关键事件的连锁效应。”纪录片从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失事航班的一组真实影像开始,体现了纪录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力图将观众带入真实场景之中。在每个关键事件发生的时刻,都会在画面中央显示当时的时刻,给人以紧张感和压迫感,使空难特有的一种让人窒息的感觉扑面而来。满载的以色列航空1862号747货机,于1992年10月4日从阿姆斯特丹的斯奇泊机场起飞。飞机爬升到城市上空时,右翼的一个引擎由于金属疲劳脱落,脱落的引擎恰巧撞上右翼的另一个引擎,两个引擎掉落地面。机组经过八分钟的努力,却无法让飞机返回机场。飞机失速,最后撞上一栋公寓大楼,导致飞机和地面一共43人罹难,成为荷兰最严重的空难。电脑模拟的几可乱真的全景画面,和在模拟器内由演员再现的机舱近景画面交替出现,通过精当的剪辑使节奏控制得扣人心弦。这体现了蒙太奇手法的精髓,使原来的分切镜头按照纪录片叙事的逻辑表现出新的含义。此外,在飞机遇险时采用的手持摄影和晃动拍摄手法运用得非常出色,大大增加了纪录片的表现力。二、人物刻画:“灾难面前,我突然想起了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与空中场景交织出现的是黑人护士马琳特一家的故事。马琳特一家生活在阿姆斯特丹郊区,空难发生时,马琳特夫妇刚刚离开家不远,而她的一双子女留在了后来被飞机击中的家中。在演员对她们一家生活场景再现之后,现实中的马琳特本人出现在镜头前。回忆显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看到马琳特红着眼圈面对镜头数度哽咽,没有人不会为之动容。马琳特回忆着孩子们生前的点点滴滴,辅以出演她孩子的演员的画面,这样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真实,也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纪录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并不是飞机坠毁的大场面,而是马琳特在事故发生后,飞奔回家,在一片火海中绝望地搜寻着自己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哭喊着两个孩子的姓名的场景。而夜景拍摄的画面色调,更加凸显了她撕心裂肺的无助;悲戚的背景音乐的烘托,更让这一画面深刻地触及了每个观众的灵魂。演员忘我的表演带给观众不只是心灵上的震撼,还唤起了对母亲和母爱的敬意。之前的细节一一浮现在眼前,玛琳娜看到灾难发生时慢动作的脸部特写、她心急如焚地挣脱了已经惊呆的丈夫独自冲进火海……这部纪录片正是用这一个个感人的细节,真实地刻画了一个母亲的形象。三、人文关怀:“每一次调查空难,我们都想防止它再度发生。”人物的刻画也反映了这部纪录片的人文关怀价值导向,它的着眼点更多的放在灾难中的人身上,关注灾难中发生在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的不幸,关注在灾难后如何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这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主题,也是为什么本片要用后面一半的篇幅来讲述事故调查的过程的原因:从每一次灾难中,我们都要学到点什么,防止相同的灾难再次发生。绝不是去遮遮掩掩,隐瞒事实的真相。最后,纪录片以对玛琳娜的访谈作结,讲述了她在灾难过后搬家开始新的生活,她说:“孩子们给我留下的记忆是我最宝贵的财富,谁也不能将它夺走。”此外,这部纪录片的旁白也很出彩,让场景转换衔接自然,引导着观众的思绪,有力地推进了叙述的铺陈,让人切实的感受到好的旁白是一种艺术。同时,旁白者语调冷静、客观、平稳,语速恰当,脚本用词科学、精准,着重于理性的再现,避免了感性的煽情,很好地把握了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纪录片的一些细节还隐晦地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首先阐述了失事班机的航线:由从纽约始发,在阿姆斯特丹经停,飞往以色列。随后对机场地勤进行访谈,暗示当天飞机上运载了以色列从美国购买的用于巴以冲突的武器和危险品。这对后面的灾难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在纪录片中,也通过一个飞机坠毁后再度爆炸的细节印证了这一点。但由于一些原因,本片并没有对这个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四、关于灾难纪录片的“真实再现”手法真实再现,就是事后根据创作的需要,采用虚构的方式把当时发生的东西模拟重现出来。有人说:“‘真实再现’之所以能在纪录片中找到生存土壤,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原始影像资料的匮乏。”在灾难题材的纪录片中更是如此。制作者拥有的声音、影像资料为零,有的只是图片资料和实景资料,还有亲历者、知情者一段段生动难忘的回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去真实地反映事实的经过?“真实再现”便成了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法。在本片中,导演采取的真实再现手法是扮演,即由演员对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行为进行扮演。而现在有不少人把真实看成是纪录片仅有属性,但是,有了虚构的表现手法就不真实了吗?什么是好纪录片?为汶川地震拍摄的纪录片不计其数,但我们究竟记住了几部?我认为,好纪录片一定要打动人心,表达人的真实情感。而为了表达人的真实情感,再强调“完全真实”就有很大的局限性。真实的定义是多重的,就算是故事片,你也可以从中看到真实。我认为,维护纪录片的真实性要从细节做起,仔细看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制作者在每个细节上至臻完美的努力:机舱、机场、飞机机型、对事故现场的拍摄,甚至是光线色彩、对演员的选择,每个环节都很用心,都希望能再现事故的真实情形。演员的演出或许不能跟当时的现场完全吻合,但首先他们的表演是根据当事人的叙述进行的;再纵观本片中演员们的表演,如果他们表现出的不是人最本性的东西,又怎么会具有这么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诚然,观众希望从纪录片中获得真实的震撼、真实的美感,观众爱看的纪录片是要有戏剧性的,但任何手法都有其局限性,如果把握不当,“真实再现”也可能动摇纪录片真实性的根基。再现不真,会扼杀了观众的想象力,降低了观众的欣赏品味。反观中国的纪录片拍摄,几十年来依附政治。干的活儿是领会精神,组织画面。重大的历史事件,无论国家人民受到多么重大的创伤,我们的纪录片永远是莺歌燕舞、千人一面。现在有很多纪录片制作人,不摆布、不导演,就不会拍纪录片。最后,我不禁要问,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对灾难进行深刻反思的好纪录片?或者说什么时候才能有注重人文关怀的透明的事故调查?2011年10月20日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