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藏京都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6 16:31:49人气:0
视频:京都人秘密的欢愉状态:20集全年代:2015
主演:常盘贵子银粉蝶更新时间:2020-08-06 19:49:50
NHK制作的电视电影。本系列每部两小时,后剪辑为每部四集三十分钟的剧集放送。 此为系列第一部,包含: 「作法編」——处世篇 「縁結び編」——姻缘篇 「秋から冬の味覚編」——秋去冬来味觉篇 「代替わり編」——传承篇
1.观剧指南*补:下面这段后半部分写于2019年2月10号,当月17号左右b站纪录片频道就上架了正版全片(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media/md16640226/),除了翻译堪忧,倒也省去了对照顺序翻找的麻烦。不过笔者就是按下面的途径看完的,所以姑且保留该段落以示感恩。需要注意的是,本剧并不完全是纪录片,而是包含主线剧情、小故事、美食制作、风土人情纪录及采访的穿插。本剧第一季共计五个章节,首先是作为引入和总览的本条目,然后依次是以四季为线索的《夏》、《冬》、《月夜的告白》(秋)、《樱花散落》(春)四部,豆瓣采用台译片名《京都人的私房雅趣》。每部四集,每集约半小时,具体篇名及顺序在豆瓣各条目下均可找到。目前除了《夏》的最后一集《水之美学篇》外,b站均有带中文字幕的全片,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使用站内搜索功能无法得到完整结果,可至幻月字幕组(UID9615904)和闲文子(UID6892469)两位up主主页翻找,后者上传的是台湾引进繁体中字版,同时有夏、月、樱三部的日文字幕版。在此感谢字幕制作和搬运。2.从观看到进入前几集不变的大段开场白,主角自述观察京都人的兴趣,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过于强调外来个体自我中心的“看”,尤其对象还是美好的女性,编剧对人类学底线的无知可见一斑,到了后来的尾随,更不得不以镜头追逐来理解,方能接受。所幸这种敏感的不适也只是虚伪一种,并未妨害笔者跟从感官获得的极佳体验——京都就是怎么拍都美,NHK就是怎么拍都美,天造地设。随着片子紧紧围绕人展开,视角终于不再流于远观,通过距离感表现的用心方才体现。消除无知的唯一方法就是一点点去“知”。藏于秘密景点背后的人际关系幽微是对深度的承认,将人拉回平等对视;关于待人接物技巧的数次探寻,则是去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京都是美的,京都人是难懂的。”这种难懂正是源自人的复杂本性。所以Emily钻研了种种京都式的说反话和话里有话,将它们翻译到纸面上,却仍不解于对方的反应(《我讨厌京都篇》);所以试探茶泡饭和坐玄关的传言也注定以失败告终(《处世篇》)。而人性还是随着时代处境变化的,当选择走入具体的生活,所得真实更是无法一言以蔽之。京都人到底并非另一种生物。小老板娘爱上已婚长辈,和年轻学者纠缠母亲的婚约者,不是很相似吗?所谓男女之事,恋心甘苦,无关年龄,其实更无关其它要素。在这种相近的底色对照下,那只属于京都人自己的世界,和所有别的地域文化里所有“自己的世界”具有差不多的性质,即被进一步揭露存在形式后,反而因微小差异的神秘性愈加迷人。3.传统?另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是古老与现代、去与留的抉择,祖业传承(《传承篇》)、婚姻责任(《姻缘篇》)、友情聚散(《鸭川·冬岸篇》)的故事,无不体现着这座古都面临现代化潮流的种种两难。取舍之间也没有对错,人们只是生活着,不必评判。为什么要借外国人的眼来观看京都,大概是因为京都正是浓缩的日本。在所谓京都人与其他日本人的对照中,后者的性情生活未必不能说是近现代全球化的产物,只是时至今日程度已难以察觉罢了。尽管其实不出京都府就能看到海并吃到海产(《冬之味觉篇》),但作为文化之核心的平安京毕竟是近代西方商船也无法直接靠拢的城市,在这样多山的封闭环境定都,不免宛如将诸般传统窖藏起来。于是数百年来,古都承载了太多规则意识和深厚思绪。它的语言不置可否、词不达意,在必要时甚至得借助东京口音来直言不讳;它的子民也将悲喜收在永远不得被窥见的心底,十余年难忘的爱是隐忍,欢愉也是私密。这就是所谓日式含蓄的极致,或者说源头,很可能每一个日本人,意识深处都住着一个京都人。但传统对于日本民族而言从来不意味着全然保守,情态和观念是两码事。招妓、婚外情、私奔、打破年龄或身份的壁障坐上去做继室的车……以洛阳自居的京都确实像是唐的残影,一切好像不那么正确的行为在这些故事里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且美。想来是佛学的包容。坐拥三千多座寺庙和神社的京都人,用“堪忍(かんにん)”道歉和请求原谅。他们看透娑婆,也理解人性,因而在看似平和的遵循之外,执著与不执著,知道拿捏分寸。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恐怕并不是要正确,而是是否解得风情。4.时空的美学从“秋末冬初”开始,历经两年的播放后,剧情和人情,都在樱花散落的春天收束。毕竟是因水而活、农业传承悠久的京都,在深山筑屋开店、资源多取自自然的京都人,不仅笃信这片土地上万物有灵(《怪谈篇》),还顺理成章地重视和享受四季循环,关注时间的细微变迁,在独特的体悟和理解基础上形成生活文化,其中一个精粹片段便是《月》中的直接数着日子叙事,阴晴圆缺,在天在人,都是蕴含于有常之中的必然,回归的结局也是一样。又或是幽会的樱花散落了(《逢濑之樱篇》),可京都人用樱灰作陶,烧出另一种绵延的色彩。更不必说那些红豆冰与和菓子,绢豆腐和京野菜。京都的精神就这么走进物质里。长在土里的植物做出独一无二的器物,盛起细腻多变的时令食物,诉说着失去变成陪伴,不幸化为美的奇妙物语,被当作春日或秋夜的酒一饮而尽。“三八子”也是个巧妙的名字,三八二十四节气,同时发音miyako,可以写作“都”或者“京”,光阴和城市,就这么编织到一起:在时间和地点的交错刻画处,伫立着的正是人。于是老和尚耍着小聪明观察人、偷听、回绝请求,打破成规又严守底线,好像不近人情却又八卦得很。或许他才是京都灵魂的外显,这经年累月的土地,注定了习得源自自然本性的灵活。这灵活也流露于料理家的话术里,礼佛者的祈祷里,山顶寺庙的日出里,又悄悄藏起在清洗屋的擦拭中。台译名《私房雅趣》,虽文艺十足,却不免添油加醋——你以为京都是雅的,其实也是俗的。京都为什么被如此多人爱着?因为它有着神佛寓所的面貌,却毕竟是悲喜世间。本文版权归作者Фрэйя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