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纸》——次时代产业链的建立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6 12:57:21人气:0
视频:牛皮纸状态:国语标清年代:2011
主演:王轩琨张震裘恩典更新时间:2020-08-06 20:16:34
在一个位于城郊结合处的废品收购场,京戏的旋律从收音机中传出,久久回荡在空中。这时,一名年轻人(王轩琨饰)匆匆闯了过来,后面一辆吉普车紧紧追着他。他四处逃窜,慌不择路,最终还是被吉普车年上,撞了一个趔趄,跌倒在土地上,他手中的文件也散落一地。这时,一辆白色汽车停在旁边,留着络腮胡的男人走出来,问明原因后让同行的女子付钱打发走吉普车,随后带着年轻人坐上自己的车。…
把握时代脉搏,迎合政策上行,这部作为新浪微电影大赛获奖作品的短片早已经尘封多年,无人问津。“上访”这个敏感话题选材还是很有意思的,但李杨导演的《盲井》和老谋子导演的《活着》早已告诉我们,这种题材即便是大导拿来拍,除了评评奖之外也已经没有什么其它的卵用。既然没有人写影评,今天就索性拿出来谈一谈。片子主线很简单,主要讲述了男主角大安由上访者逆袭为截访者的故事。大安上访被抓,无意中发现上访中居然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继而脑洞大开找到抓他的人,成立截访者小分队。从道德伦理上讲,大安出卖了曾经和他并肩作战过的“战友”,牟取利益,实为卑鄙之举;但在我看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他已经脱离了食物链的底端,发现了一片蓝海,建立起顺应“时代潮流”的新产业链,这一刻,他成功了,即便有点讽刺。虽然开篇追逐戏空间剪辑比较混乱,视听语言也是秉承着北电一贯的学院派风格,不可否认的是导演闭善益在玩内涵上,可谓是一把好手。微电影的难处在于如何在短时间内讲清楚一个故事,而本片这种题材又不能讲的太过清楚,拍起来实在似乎很难把握尺度。为了使影片立意达到像一个婊子一样欲拒还迎的效果,导演在场景、道具、音乐、细节上下足了功夫,下面我简单的列举几点不成熟的看法:1.开篇音乐故事在一段地道的京剧中展开,看似与垃圾场这个背景环境格格不入,实则隐喻味道强烈。京戏是什么?是国粹,是和瓷器一样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产物之一。如果说还有一种音乐能够代表中国,那么一定是京剧。同样,“上访”也是中国特色。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京剧来契合“上访”这个主题,有点意思。2.火炉火炉这个道具在9分钟的片子里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开篇,垃圾场的人在烧水;第二次是在大安回到“家”中,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烤火取暖。分析两次的异同会发现,第一次火焰之上是正被烧着的水壶,象征着大安以及和他一样的“上访者”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备受煎熬;而第二次火焰之上什么也没有,大安在纠结之中也已经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将上访转化为“财路”,逃离了这“火海”。3.垃圾场本片大量追逐戏都是围绕着垃圾场进行,尤其是俯拍主人公跳入垃圾堆里的一个镜头给我印象颇深。主人公身在垃圾堆之中,暗喻肮脏的社会底层。但这个表达方式实在是对垃圾场的不公平,垃圾场无辜遭冤。4.毛主席像影片结尾用一个景深镜头特写了在车中摇晃的毛主席像,讽刺意味呼之欲出。网上对于这一镜头众说纷纭,我姑且谈一谈我的看法。任何一个中学生都能背诵出来:毛泽东思想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产物。主席像代表的是毛泽东思想,刚好讽刺了片中应运而生的“截访”产业,导演用时代潮流这四个字真切的玩了一把“蒙太奇”,只不过这个“时代潮流”实在是有点不健康。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次的时代,二者如何相济,是个问题。本片立意虽好,剧本倒还是有待斟酌,“截访”者真的会如此温柔吗?总体表现还是略显浮夸,有点理想主义。由跑路到被抓到谜底揭晓到改变,整体起承转合还是比较规范,悬念设置也还说的过去。但关于大安心理的转变段落的描写还是有点太过简化,通过封闭式构图来表现门缝之中大安忧郁的脸,至多也就是刻画出他矛盾的内心,藉此来说明心态转变还是有点力不从心。相反大安重新出发的镜头倒是可以适当缩略一下,没必要表现的那么有情怀。关于《牛皮纸》这个片名的设定,取自影片中的主线道具,牛皮纸之下的控诉,一个个鲜红的指印是沉冤昭雪还是沦为产业链中的一环,值得思考。导演在结尾玩了一把黑色幽默,一句“让我们的生意越做越大”大有江湖义士的豪情,配合节奏感强烈的摇滚音乐,莫名的营造出了一种病态的快感。面对这个操蛋的社会,逆流而上,把握时代脉搏,玩出自己的精彩,岂不快哉!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