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无间道风云状态:年代:2006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马特·达蒙杰克·尼科尔森马克·沃尔伯格更新时间:2016-07-14 18:06:23
波士顿南部的马萨诸塞州黑社会势力极为猖獗,其中最大的团伙要数弗兰克(杰克?尼科尔森JackNicholson饰)执掌的爱尔兰黑帮。警方为了剿灭他们,决定派警校毕业生比利(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DiCaprio饰)潜伏其中做卧底。警官的冷嘲热讽,让曾有过底层生活的比利甚为不爽,他曾希望做堂堂正正的警察,但是在强压之下也只得服从命令,在经过烧杀抢掠的洗礼后,他赢得了弗兰克的信任…
《无间行者》在国内是部受争议的电影,甚至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它翻拍自近十年来最受欢迎的香港警匪片《无间道》。虽说它荣获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四项大奖,但它在国内的电影评分网站上却是近几年来奥斯卡得奖电影里最低的。看了不少骂评,发觉网友对影片最多的指责莫过于内容相比原版过于粗俗不堪,使得原有的韵味丧失,造成心理描写给人感觉不到位、肤浅,情节上也只是跟在港版屁股后面照猫画虎,而“无间”这一原作中重要的概念缺失更让人觉得没内涵,一切显得乏善可陈。不但如此片中还涉及到有关zf的敏感话题(其实个人并不惊讶,像《金手指》、《黑暗骑士》这种超级大片都有,你还指望他们能对我们zf有多友好的态度。。。),以至于当该影片的获奖情况揭晓时也更加让国内喜欢原版的观众感到愤概,而相对了解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影迷也议论这只是给多年失意奥斯卡的他一个安慰奖。可我觉得两部电影的导演是在用的是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来讲述这个相似的内容,他们真正想表达的主题、创作理念还是很不一样的。所以在我看来不少人都只是在比较这两部电影情节表面上的孰优孰劣,无论评它的是好是坏,都显得说服力不够。一直以来翻拍片都有一个劣势的地方,就是对于似曾相识的情节不太有代入感,观看的时候会产生间离感,观众会认为即使它再怎么成功,觉得功劳还是要归为原作,更何况是翻拍于《无间道》这种被认为是经典的电影呢。纵观全片,《无间行者》在剧情上的大同小异也同样无法避免,特别是影片的后三分之二的剧情结构确确实实与港版如出一辙,写个故事梗概可能只需要把港版的人物替换一下就可以搞定了。原创剧本的创意肯定是值得赞扬的,特别是通过生动描写卧底这一心理不断矛盾挣扎的边缘人物来表达“无间地狱”、生不如死的深刻寓意,但即使这样也不能抹煞一部翻拍电影所带来的创造力,更不要因为看到情节相似的地方就骂抄袭,看到不同的地方就感到不适,觉得老美不懂中国,扭曲了我们的创意。首先要意识到的是既然是合法翻拍就不存在抄袭,其次且不说影片的创作者们懂不懂中国文化,或者要迎合西方观众口味还是导演的文化背景怎样,《无间行者》本身就是以美国人的视角来讲述的故事,社会背景也在美国波士顿,正如编剧威廉?莫纳汉所想的一样,即使两部影片是有着相似的内容也应该由有着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根基、生活方式的角色去支撑这个故事。《无间行者》的剧本人物性格其实都已改变,导演将人物移植到美国社会,融入美国社会,所以影片自然而然也就没有香港黑社会的江湖情义、对于善恶提出佛家般的疑问,没有“无间”也就合理,也不必纠缠它为什么没有“无间”了。至于文化差异我想肯定是有的,影片中的本土化改良也已经体现了。在一次采访中斯科塞斯也说到,当他看吴宇森的《喋血双雄》的时候,他就觉得没法接近它,承认了香港电影无法复制的事实。但并非就是有了差异就不理解为何有差异,或者不接受为何有差异(比如《卧虎藏龙》很受西方评论界的赞赏,西方人拍的《末代皇帝》照样受国内观众喜爱)。即使《无间行者》再怎么不好,也不能以偏概全,就认为中国人在情感表达一定要比西方细腻或者丰富。(如果真这样那你怎么解释你每天骂的那些粗制滥造的港片、国产片?)马丁?斯科塞斯是个作者论导演,就如同历史上的诸多作者论导演一样,对他们来讲剧本只是在提供题材,而电影真正是被导演的个人视野所主导,这种主导可由他们的一系列作品的主题和风格特色就能看出。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的一句话说得好:对于斯科塞斯的电影关键不在于它讲了什么,而是怎么讲。当然也可以说是应由“如何处理(how)”而非“什么题材(what)”来判断电影的价值。所以这部电影也不例外,虽说有个港片的故事框架,但有着强烈的斯科塞斯个人印记造就了它的不同:穷街陋巷的视觉风格、粗犷豪放的草根味道、脏话连篇的人物对白,相比之前的《纽约黑帮》、《飞行家》可谓是本色回归。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从小就在天主教氛围长大,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教情结的他,在这部电影中延续了他对宗教罪恶感的探讨。他塑造的电影角色们,即便他们远离了教会教义章程的束缚,还是无法把负罪感从心中抹除,而他的黑帮片的主角们迸发出的暴力行为更像是种宗教式的救赎,因为这些暴力行为很多时候也恰恰是出于他们对于道德纯洁的渴望竟在一个如此肮脏的世界里遭遇了挫折,无法实现内在自我。斯科塞斯的电影(特别是早期)很多都具有强烈的以电影表现自传的潜意识追求,许多电影中的素材都来源于他童年时作为意大利移民生活过的暴力街区还有他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所以他的电影都是与美国社会紧密相关的,对于美国人来讲更具现实意义。从“TheDeparted(逝者)”这片名我们就不难看出这部电影的宗教色彩,个人觉得丝毫不比港版的少,在我印象里这个单词在影片出现了三次,分别出现在
比利?科斯提根(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的母亲和他自身的葬礼时牧师的祷告中,以及专门特写的黑帮老大弗兰克?卡斯特罗(杰克?尼克尔森饰)献给比利母亲的纪念卡:Heavenholdsthefaithfuldeparted(天堂收留虔诚的逝者)。从佛教“无间”转换成天主教负罪感,这便是对于原作主题最大的改变,这么看来中文的译名也就更显得不恰当了。所以这是一部彻头彻底的斯科塞斯式电影,对于斯科塞斯的大部分电影我们就不能忽视宗教层面,不然必有理解上的缺失。在本片斯科塞斯保持了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从一开场粗糙的斗殴纪录片以及卡斯特罗的旁白就能清晰地体会到美国波士顿特有的移民文化,从中带出了种族矛盾、黑帮、暴力等人物的地域性、社会性的描写,也奠定了该影片不同于港版写实风格的基调。这里我要先强调一点,现实主义不一定就是贴近真实,应该说是相对其他风格更有种真实感,但不管怎样一部电影再怎么贴近真实也并不能代表它好。同理没有煽情、没有忧郁的感觉也不能说明一部电影不好。衡量一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是否杰出,不能光看它有多少值得炫耀、夺人眼球的技巧、创意,而是应看它能否成为反映某个特定主题、内容的最合适的形式与风格,从而体现出价值。让我们想一想,有什么故事风格能比现实主义风格更有效地表现斯科塞斯式的黑帮人物呢?和昆汀?塔伦提诺的《落水狗》一样《无间行者》是部风格化的黑帮电影,角色对话和他们的行为一样暴力。全片的味道就是暴力,残酷而悲怆。像这样的调性,干净的对白、忧郁的行为举止不但不合味,而且在形式美学上不诚实,违背了这部电影贴近西方人眼中现实边缘的目的。所以事实上,人物满口脏话反而更忠实于他们自己,而不是为粗俗而粗俗。影片的视点是波士顿南部的爱尔兰移民,他们曾有过饱受欺压、歧视的历史,在20年前根本找不到活干,但因黑帮势力的不断增强才渐渐受到认可、迎来了相对安稳的生活。与斯科塞斯意大利移民相同的是,爱尔兰移民有着极其强烈的家庭中心观和对奋斗、求胜的强调。此外,大部分爱尔兰人是信仰罗马天主教的,和意大利人一样把宗教带入了美国,对天主教会的虔诚信仰以及和黑社会犯罪的深厚渊源,都是片中爱尔兰裔移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之后卡斯特罗也从中道出了影片的第一个主题:宗教只是证明了人们彼此同在的方式,但它不会真正救人,那些只会祈祷忍受欺凌的黑人就是证明。Noonegivesittoyou,youhavetotakeit.(没人会施舍你,你得自己争取。)我觉得这句话从一方面体现了卡斯特罗蔑视天主教、背叛天主教的行为(为后面表现他的张扬,当众侮辱牧师、修女等情节也做了铺垫),而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一些爱尔兰移民为了生存,不分善恶不择手段,卡斯特罗生存至上的人生观及它的理由。另外当他在教育年幼的
科林?苏利文(马特?达蒙饰)时也可见一斑:教会只想让你们循规蹈矩、多听话,说站就站,说跪就跪。如果你皈依教会,那你这辈子也就无所作为了。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noonegivesittoyou,youhavetotakeit.(在影片中说了两次,足以体现它的重要性)我想这句话也就不言而喻地成为了象征着卡斯特罗黑帮精神的句子,也深深地影响了日后为了生存每天说谎的卧底科林。话说卡斯特罗,也就是黑帮老大这一人物比起港版戏份大增使得影片不再是两主角两配角的格局,更像是三主角。这也使得影片给人整体感觉是黑帮元素为主,警匪元素为副,所以比起警匪片它更像黑帮片。正好也符合斯科塞斯本人的口味,侧重黑帮的视角更能加深负罪感的描写。个人觉得美版在人物性格的刻画、鲜明程度比起港版要大大胜出的。影片淡化那种一眼望去看似复杂的人际关系图谱,通过大量的平行剪辑与交叉蒙太奇扎实地塑造两位主角的性格前史和发展脉络,为主角们的身份背景做了更加详尽的安排(别跟我提《无间道2》,那都不同于第一部的两部电影了),精神层面的暗示也相当精彩。比如取得信任对方这块,在警校时科林的同学就说他父亲是个社会地位卑微的穷爱尔兰门卫(所以即使他踏入高层社会也还是被当地人看不起),有着这样的社会背景的科林这辈子也就最适合当警察了,这也就为什么他从小就被认识他父亲及家庭状况的卡斯特罗相中。影片刚开场的五分钟就非正常的叙事时空,用一段台词串起了20多个彼此独立的镜头点明了“卡斯特罗是科林的精神教父”这一主旨,交代了科林的成长背景和与卡斯特罗之间的人物关系,为之后科林对卡斯特罗的言听计从、互相帮忙做了充足的铺垫。当科林获得好的岗位后,处理普罗维登斯黑帮的案件时我们就能看出黑帮帮了他不少忙,而且在与上司艾勒比(亚历克?鲍德温饰)的对话中也看得出他是那种知道什么时候装糊涂什么时候出手,也正这样所以在警局才吃得开,成为一个记录上完美无暇的人,被警方信任的人。相反另外一个与科林认识,曾有多次和科林办过案,实际身份也是内鬼的州警,却没有科林那么混得好。而警方卧底比利之所以会被奎南(马丁?辛饰)警长选择以及他刚出道就能在短时间从敌对那里获得信任,正是之前提到的爱尔兰人强烈家庭观的原因。比利虽说和科林一样是波士顿南部社会底层的出生,他的家庭背景却是有黑底的,除了他父亲以外家里的男丁都是罪犯。而他本人实际上也是跟母亲一个样,跟父亲又一个样。平时以中产阶级自居,可到了每个周末就跑到波士顿南岸跟着父亲像一个标准的爱尔兰街头小混混闲逛。爱尔兰移民觉得家庭对人的成长有具有巨大影响,所以对于警方来说所以这种人际关系使得人更能相信他不是卧底,而是黑帮。按警官迪格纳姆(马克?沃尔伯格饰)的说法,混入黑帮才符合他的本性。这也就为什么比利打入黑帮内部也是从他毒贩表哥开始入手的。而且卡斯特罗和他的左右手法国佬(雷?温斯顿饰)也都认识他家人:当比利在酒吧里打闹时,法国佬就警告他如果他再这么闹下去,他就会把比利奶奶善待他的事忘掉并阉了比利;卡斯特罗问起谁是否值得信任时,他就自问自答说比利叔叔杰西就是个可靠的人,所以看在人情上信任比利等。虽然比利不甘于像身边其他人那般堕落着混日子,也恨透了他们,但是为了对自己家族的赎罪他选择做真正的警察。这就为什么他会明知自己可能遭遇不测还会去逮捕科林(他在给玛德琳(维拉?法梅加饰)信封时的对话能看出)。也许是因为使用了大量的平行、交叉、联想蒙太奇来构建叙事框架,故事由此变得扑朔迷离没什么时间的概念,对于悬念的铺垫、处理也没有港版来得那么直接(一开场不久就进入状况),没有留下很多暗场让观众不断猜测,削弱了那种斗智斗勇时惊险的感觉,比如港版毒品交易那段挂在窗子后面的窃听器。不过美版逻辑条理丝毫没有混乱,尽量避免抒情而代之以直截了当、平实的表现方式,更注重事件矛盾冲突的突发性。如心理医生的角色,可以说是对港版改动最大的地方,把李心儿(陈慧琳饰)和Mary(郑秀文饰)扮演的角色合二为一,塑造了玛德琳的角色从而凝合了剧情的张力,能把两位主人公看似有联系但却过着截然不同生活也没什么明显交锋的人真正交集在一块。她一方面与科林是合法情人,另一方面,她又是比尔的精神支柱,甚至与比尔也有了肉体关系。这样使整个剧情更紧凑,人物更突出,冲突更集中,也为最后科林被杀等一些情节提供了合理的铺垫。(个人觉得三角恋不突兀,这样的事会发生其实谁都说不准,即使它在大家眼中看起来不太可能发生。而且比利不是陈永仁(梁朝伟饰),没那么沧桑、隐忍,相反他性格暴躁,在面临精神崩溃的情况下对于情感表达方式比较直接很正常(注意他去见玛德琳的时候都是在他遇到困境、剧情转折点后:确定警方有内鬼、被科林调查身份、昆南死去以及最后发现科林是内鬼。在第一次与心理医生对话中,比利无形中把自己受到的压力转移到了玛德琳身上,玛德琳在尝试理解比利的处境但无法在一瞬间消化掉这么大的压力,因此之后玛德琳由愤怒到给药再到与比利约会的一系列转变是符合逻辑的。而玛德琳在未婚的情况下一个人在闺房遇见比利,两人在一阵心烦意乱后才跟比利发生关系,感觉很正常。然后与他隔离,搬去科林那住,表现比利的无助)。如果要追究的话,港版也同样能找出很多“问题”,比如陈永仁能在好不容易逮住杀了自己情义深厚的上司,并把自己不断逼上绝境的对手刘建明(刘德华饰)的情况下还能很坦然地笑出来。毕竟任何电影离现实还是有差距的,只要符合情理就能自圆其说,所以没必要为这较真。)个人觉得演员的表演在这里(凸显冲突上)起到很关键的作用,相比港版,美版人物动作幅度要大,肢体语言也丰富很多。大段大段的污言秽语还有无意义的含混对白夹杂在其中,有不少大喊大叫、抢话的时候,无论是警察还是黑帮脾气都是暴戾的。但很自然,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符合突发性和爆发性较强的特点。该片剪辑非常凌厉,更强调变化,在双人呆板的对话中插入快速的动作等。在基本没有什么动作枪战场面的前半部分,也可以让剧情保持松弛有度的张力,使得剧情发展流畅而迅速。特别是有几场戏如法国佬在对话时突然闪回自己杀老婆的情景;还有比利去看心理医生穿插三条回忆(在打乱的时空里有条不紊地表现比利自我怀疑和焦虑的情绪),更是不带任何张扬的技巧,基本上仅依靠精确的对剪和闪回来制造出暗藏杀机一触即发或者压抑已久的情感抑制不住要爆发的感觉。但是反倒在杀人等画面内动作场面较多的场景剪辑放缓,如最后的电梯戏,短短的两分钟就死了三个人,却只用了不到10个镜头,使观众更贴近人物的真正面貌,把现实的残酷性描写得淋漓尽致。所以这种爆发力的演出更帮助影片深化了角色魅力,使得原本冗长复杂的主线支线情节不显的拖沓,并通过在动中有静,快中有慢的精彩剪辑影响着观众的情绪。还有一点我觉得很多人忽视了,通常情况下,观众认为银幕人物都是真情流露,但本片除了少数几个关键情节之外,两个角色的全部生活就是一出伪装,离不开谎言,而他们一直为此备受煎熬。正如科林在电梯里感受到自己的谎言要被揭露时,才说出“快杀了我吧。”一样,即使为此煎熬也不太可能把挣扎的心理动不动挂在脸上,一般我们是不会看见在他们脸上写着如[我是二五仔]的标签,相反这种挣扎是要让人去感觉的。这一点我觉得美版更真实(我没说哪个更好),强调也忠实于它的现实主义风格。但也有可能就是因为美版非常注重这种矛盾的爆发性所以给国内不少观众造成铺垫敷衍、行为都缺乏思想的前奏的误解。实际上正是因为本片注重人物本身的张力,才把人物性格描写得更鲜活、更加生活化,深化角色本身的力度和深层的表现空间,使得人物动机具有较好的说服力、前因后果交代得更清楚(仔细看的观众应该能发现,像普罗维登斯案件、芯片交易从影片的前20分钟就已做了铺垫,这也就为什么当比利发觉卡斯特罗是FBI线人以及接下来科林杀死卡斯特罗时也不会显得突兀),从而突出那种所谓的“表面化”矛盾冲突。一般写实电影不是创造性地艺术,而是“存在”的艺术。美版就是想做到让观众有一种刹那错愕的感觉,那种面对现实的残酷所体现出人类本能上的反应、张力。这种张力来自人的本质中追求生存的本性:月深日久,两个人为了生存都不得不不断地撒谎,想从他们欺骗的对象那里获得认同,渴望受到认可的矛盾感觉:不为非作歹,在帮派里就没地位;不锄奸惩恶,在警局里也没有威信。记得片里玛德琳曾多次说过:人们撒谎多是为了保持事太平稳。我觉得这句话更加强了影片中探讨关于身份的重要性。影片多次展现的与陷阱和出卖如影相随的卧底身份的生活,其中被某网友在没看清剧情发展情况下吐槽的“我给你的是错误地址,可你去了对的地方。”最能体现。这不禁让人回想起《好家伙》(同为斯科塞斯作品)中不断信任的背叛的主题,都是因自身的身份让主人公陷入层层推进的矛盾,无法自拔的环境。在斯科塞斯角色的身上,通常具有浓烈的反抗精神而不断被环境所围困。这就为什么我觉得美版描写卧底这种身份对于人物的影响更直观。我想这也就为什么比利会在电话里对科林说:“我要要回我的身份!”(我清楚港版也有这段);玛德琳感到无法靠近比利;当玛德琳知道科林的真实身份,谎言被揭穿的时候,婚姻马上分裂。不仅这样,这还简直是对卡斯特罗全片的第一句旁白“我不想变成环境的产物,我想要环境成为我的产物。”的一种讽刺,一个如此嚣张的黑老大,也还是比任何人都需要FBI做后盾,背叛他人。曾看到有位网友说过,美版的故事人物得没深度,根本没演出角色注定而又无法改变的迷茫的悲剧命运。卧底、内鬼的内心深层次,也就是那种洞悉灵魂世界的事物描写也较少,形象相对单一,非黑即白。我看了却不以为然。的确,美版连一句类似“我想做个好人”的句子都没有,坏人就是坏人,与港版对比难免被贴上“没有内涵,人物脸谱化”的标签。但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即便斯科塞斯的人物们远离了教会教义章程的束缚,还是无法把负罪感从心中抹除。比利为了能帮助警察所以成了罪犯,可在他犯罪时他能确定自己是在做正义的事情吗?科林虽然一直有给卡斯特罗通风报信,但他也确确实实有在惩治罪犯。对于天主教教徒来讲,人生来就有罪的,要通过赎罪来净化灵魂才能改善自己。他们从一个角度可以说是不断作恶、不知悔改,可从另一个角度他们也都在维护所谓的“正义”。所以影片中的两个主角对正义、对善恶的不确定性使他们无法像斯科塞斯过去的那些人物一样做进行形式上的救赎。斯科塞斯做出了不同方向的善恶模糊概念,个人觉得美版比起分不清什么是善恶,更侧重主人公们感到现实生活中的善恶界限模糊,这也就为什么没有像港版那样人物会为自身身份感到迷茫。他们的道德冲突体现在:应该像卡斯特罗一样为了生存放弃、背叛信仰;还是为了信仰、救赎干脆牺牲,来肯定宗教救赎意义?但讽刺的是他们无法做形式上的救赎。所以渐渐地两位主人公开始为自己的人生感到难过,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谎言和罪恶,因为对于他们这个世道似乎不存在道德底线,善是不存在的,因为恶的对立面消失,所以你也没法不作恶。比如当科林要同时查黑帮、警方的卧底时感受到了压力时,他在晚上睡觉时对玛德琳说:“如果我不是在警署干活,如果在法律学校当讲师,就能安然度过一生了。我想换个城市住会更好,就不会这么痛苦了。”由此看来,这个电影更像一个良心的诘问,好像你彻夜未眠却不知该如何向牧师忏悔一样:“我明知做了错事,但神父,我又有何选择?”而影片主要人物死亡的最终结局使我觉得无论信仰还是不信仰都无法通过自救生存下去,这也描绘了另一个主题:人,一旦被迫与他熟悉的生活剥离,就注定了悲惨的结果。以上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无间行者》,正义与非正义已经不能成为警察或者黑帮的行为准则、衡量标准,为了实现目的而不择手段是警匪双方都遵循的准则,而卧底这一悲剧角色本身就是这种不择手段的体现。这也正如卡斯特罗在片头说的:“Whenyourefacingaloadedgun,whatsthedifference?(当你面对着一把上了膛的枪,兵与贼又有什么区别?)”这也就为什么美版会多设置一条卡斯特罗是FBI线人的情节、警方腐败,还有警官迪格纳姆在影片结尾无视法律界限杀死科林。从表面上来看卡斯特罗也许是对的,但从反面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黑帮、警察正是因为背叛天主才让这世界罪恶丛生,但有时道德冲突、现实的逼迫让他们不得不做出妥协、背叛,使得这个国家也渐渐变成内鬼。所以黑帮在斯科塞斯电影中更是一种社会问题。结语:个人认为这是目前为止新千年以来,马丁拍得最好的一部电影,不仅保留他以往的社会批判意识,也是故事述事手法上脉络最分明,戏剧性、娱乐性上做得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这无疑表现了斯科塞斯对于故事出色的把握力,连贯性很强,即使情节一样也并不死板抄袭,曲折的故事也使得环境这一单调的主题不显枯燥。比起港版更扩大了创作空间,塑造人物性格的细节也丰富很多。所以在我看来它更倾向于社会剧而不是心理剧。当然个人认为该片可能是主题有点明确过度了(有可能是它的封闭式结局原因),相比过去他过去拍的那几部经典回味的地方没有那么多。但不管怎样,这都足以为他获得一座奥斯卡奖。补充:1.剧情解释:比利给玛德琳的信封是什么?迪格纳姆杀科林的情节会不会突兀?当迪格纳姆停职两周带薪假后,在科林与卡斯特罗在电话里的对白我们就能看出,警方的人都联系不上他,那作为卧底的比利也就肯定联系不上他了。然后当比利发现科林的真实身份之后然后马上离开警局,整理出科林是卧底的证据放在信封里。可因为他找不到迪格纳姆(之后天台戏也有说明,他问黑人迪格纳姆在哪,黑人不知道)所以只好找了科林的妻子玛德琳,叫她保管这封信,并告诉她“如果我有什么不测或是我让你打开你才能打开”,然后他自己都说心理医生是他唯一信赖的人了。在这里就和之前表现她与比利的感情有着紧密联系了,也为之后科林被死提供了合理的基础。接着镜头表现玛德琳看了下那封信在上面写上“科斯提根”后放到桌子里没有看了。过了一段时间,比利遭遇了不测,而科林把自己的罪嫁祸在另一个卧底身上。两个星期后,刚好迪格纳姆也休假完回来了,然后玛德琳理所当然联系上了迪格纳姆,最后讽刺地通过黑道的方式干掉了觉得好不容易摆脱黑道的科林。2.西方评论界的对《无间道》的看法:原版《无间道》在北美04年就上映了,你去烂番茄网上看了就能发现大部分影评人都在观看《无间行者》之前看的。《无间道》在烂番茄有95%的新鲜度,是个非常好的评价。而《无间道》获得不了奥斯卡的青眜但《无间行者》却可以,个人觉得主要还是因为奥斯卡是美国学员派的奖项,如果不按美国人的审美、价值取向来评比那就有点违背他们评奖的初衷了,至于这点不要太较真,也不必把奥斯卡看得太权威。但是当自己不喜欢一部受认可的电影时,应该试着去理解别人为什么喜欢,而不是光光在那边抱怨评委的脑袋被驴踢了怎么的。既然你有不喜欢一部作品的权利,那别人肯定也有喜欢的理由、权利,我想6000多名以电影为职业的奥斯卡评委不会莫名其妙就给一部“烂片”颁奖,所以不要一句你懂你不懂就论断一切。3.关于辱华我理解很多人看到片中的这些台词很不爽。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准的,政治之间的对错更是。有时候不同角度就会造成人们对事物的不同的判断、看法,何况对于一部文艺作品,意识形态肯定是会有对创作者有影响的。像美国人就是提倡自由、民主、人权,对zf有看法我认为多少是因为看到国内较多负面的消息(不能否认没有啊)所以心中的人道主义信念油然而生,所以他们的不友好态度并不是针对国人,而是zf。像国内那些抗日片也是,还有像过去的《007》,正好在上映在冷战时期,所以故事就经常和苏联对抗有关,从而化解民众内心的不安。媒体(电影也可以算是一种)的用意从来不是铲除世间的罪恶,他们的工作就是说服我们接受并习惯与其共存,不会给我们选择余地。统治者只想我们变为被动的旁观者。为了证明自己是有说服力,可能会修饰或者有点歪曲一些事物,又或者把价值观强加在一些事物身上。但这种歪曲也有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有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场所以才这么觉得。比如大部分国人打死也不承认xz可能曾经是个国家。当然作为中国人反对老美这种言论我也肯定是支持的。但是你不得不否认香港、国外的媒体绝对是要开放、自由很多,各种言论都有,抨击zf的报道自然也很多。所以这种事情,有个想法说出来、坚持自己可以,但是最好不要太较真,说老美不懂我们,说不定你去了国外想法也有改变呢。所以应该多接受更多不同的看法、观点,才能更加确立自己的立场。当然时间久了,一些人的看法会越来越成熟,需要个互相理解的过程。说实话,我觉得现在的大部分美国民众虽然偏见肯定多少会有,但应该不会歧视其他种族。像在学校如果有同学歧视黑人,会被老师拉进校长室的,他们很尊重人权的。话说最近老美对中国的态度有变好,因为中国变强大了,不得不重视起来。比如电影,最近的《云图》、《环形使者》、还有将要上映的《钢铁侠3》都有国内的公司参与投资、制作。最后我想感谢下那些认真写文章的网友,让我可以借鉴了不少材料!我也希望那些不喜欢这部影片的人能尽快看到这篇影评,希望对你们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