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中戏结构形式给大屠杀题材找到焕然一新的呈现角度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5 21:45:11人气:0
野名留史又如何

视频野名留史又如何状态:HD1280高清中字版年代:2018

主演伊万娜·雅各布亚历克斯·博格丹亚历山德鲁·达比加伊翁·里扎更新时间:2020-08-06 20:22:12

1941年10月,与纳粹为盟的罗马尼亚政府,以报复之名焚杀三万余名犹太人,国家元首甚至公然宣示,即使留下千古骂名,也要肃杀到底。这场被称为「敖德萨大屠杀」的浩劫,便成为罗马尼亚历史上最黑暗且不能说的秘密。 不愿粉饰太平的导演玛莉安娜,准备以战争行动剧再现这场悲剧,无奈各方阻碍重重,演员不服闹罢演、高层逼她「端正」视听,就连感情生活也遭遇瓶颈,一出更残酷的人性大戏正…

【香港国际电影节观影】去年罗马尼亚电影不禁令人刮目相看,年初柏林电影节上一部惊世骇俗的《不要碰我》以黑马姿态擒获最佳影片金熊奖,而这部在卡罗维发利电影节上夺得佳最高殊荣水晶球奖的作品依然是一部充满争议的大屠杀题材影片。更为可喜的是,这两部作品基本上都摆脱了近十年来罗马尼亚新浪潮的风格体系(由克里斯蒂安·蒙吉、克利斯提·普优、柯内流·波蓝波宇等人领衔),在世界影坛上展现出罗马尼亚电影的新面貌。这股意想不到的“暗涌”能否取代先前的“浪潮”而再创罗马尼亚电影又一个高峰?实在令人期待不已。上周末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的最大收获就是这部罗马尼亚电影。导演拉杜·裘德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诠释犹太人大屠杀题材,不仅在内容上完全有别于传统的二战故事,而且在表现形式上更展现出精致复杂的结构。多层含义的叙事文本里流露出知识分子特有的思辨色彩,以及尖锐深刻的批判讽刺意味,而导演清醒的历史价值观与自省态度更是值得钦佩。表面上来看是讲述女导演筹备拍摄二战期间发生在东部战线的一段不为人知的屠杀事件,戏中戏的结构形式给这个早已泛滥的题材找到焕然一新的呈现角度。女导演一开场就打破“第四面墙”向观众介绍的情景跟《不要碰我》里女导演亲身上阵的处理有相似之处,具有强烈的布莱希特意味。导演用充满嬉笑的笔墨描绘女导演挑选演员戏服、为非职业演员排练、录音室里选择枪声效果等等,这些混乱有趣的细节无疑让人联想到法国导演特吕弗的名作《日以作夜》。然而轻松幽默的细节里却渐渐嗅出了一丝丝意想不到的恐惧氛围,尤其当镜头定格在档案照片(诸如布满子弹孔的坦克、尸体堆满的街头、绞刑架上吊着的尸体)上,而背景声仍听见角色交谈与嬉笑时,导演则成功地将观众拉回到往日那段令人不寒而栗的大屠杀历史时刻。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又是一部有声有色的“论文电影”。经常出现长达数(十)分钟拍摄女导演朗读的呆板场景,也有反复刻画她泡在浴缸里阅读历史书的镜头,更明显的莫过于大段描写她与一名监督拍摄的政府官员之间脸红耳赤辩论的长镜头。这些向让-马里·斯特劳布(Jean-MarieStraub)借鉴的手法起初会让观众感到不适,尤其对罗马尼亚历史不熟悉的观众,似乎也有故意抛书包的嫌疑。但是透过这种较为极端的论证方式,感受到导演在这个题材上花去的大量搜集和筹备工夫,不仅令剧中的角色,还让银幕前的观众体验从“怀疑——相信”那段历史真实性的过程。导演透过这种论证方式指出罗马尼亚曾是纳粹帮凶的隐蔽事实。在广场上重演当年屠杀犹太人事件的现场,不惜采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彻底暴露出当下罗马尼亚人对自身历史的视若无睹,暗地里批判“平庸之恶”给罗马尼亚新一代造成的恶果。这个充满反讽意味的高潮场景临时改变了画面质感,由之前的胶片(虚构)过渡至数字高清(纪实),立刻将过去(屠杀历史)与现在(事件重演)连结在一起,将全片的讽刺意味推向最高点。这也是导演处理得最精彩绝伦的段落。女导演并没有成功唤醒当下群众对二战中被屠杀犹太人的同情,而电影审查官员也没有因争议而遭遇上级责骂,反而意外地引申出一个令人心寒可怕的事实:反犹主义在罗马尼亚(乃至欧洲)至今盛行不衰。首发于电影公众号电影触觉CineTouch本文版权归作者罗宾汉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