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指环王》时代的中土影像志(2010.9.20)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13 12:18:20人气:0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改编影视剧”大概是一部小说可能面临的命运中最美妙却也最具破坏性的了。是的,绝大多数的书迷并不介意以这样那样有别于“重读”的方式一遍遍温习早就烂熟于心的故事,更何况我们总需要更多的细节来填充字里行间的空白,而我们对于文本描绘的虚像背后“现实感”的索求更是从未停止过——无论你对此意识到与否。但是,在这种冀望面前,影视化带来的结果往往不是皆大欢喜。语言的模糊性让小说有那么多空可以来填,解读中倾向的些微差异都可以形成堪比山高的认可障碍,更不用说千奇百怪恣意得仿如春季野花的主观想象。所以,每一次的影视化总能给口水战提供开打的理由。且不论作品作为影视剧本身的艺术价值,单从“改编”角度来看,对原著的忠实程度,到选角,再到服装道具,每一桩都足以开辟一块战场。影视化诸多要素包含的选项无论怎么排列组合,总避免不了会踩到一部分观众的雷区——这倒不是说制作班底面对的种种约束有多么令人懊丧。客观的限制触发的不过是淡如白水的遗憾。就好像在《哈7》话题人物格林德沃的银幕形象这一问题上,你尽可以对着有爱人士制作的同人视频向汤姆?克鲁斯回不来的94年表示各种程度的扼腕,却不由会对杰米?坎贝尔?鲍尔到底是不是太嫩够不够狂放的争执感到心累。说到底,在我们心中摧毁一部前身为小说的影视剧的,终归还是我们渴求不已的“填充物”。因为我们对它有所期待,所以违背主观想象的“现实感”只会让人想尖叫一声抱头逃窜,哪怕那种存在于我们脑袋中的映像有多模糊,又是怎样因人而异。所以,可想而知当年广博赞誉少受恶评的《指环王》电影作为凤毛麟角般的奇迹推出时,影像对于中土迷成了怎样一种堪比魔戒的诱惑。一场护戒之旅开了读者对中土历史改编影视剧的食欲,但其滋味却也使得人们的胃口过度膨胀,成了三部曲本身所无法填饱的大洞。本可以作为套餐来吃的《指环王》电影,暗地里被赋予的却是“开胃菜”的希冀——如果系列改编成了一桌筵席,又怎怕盼不来后头的冷菜热菜小点心呢?我们只需坐等《精灵宝钻》、《胡林的儿女》、《霍比特人》一一上桌,共同诠释何谓真正的饕餮。然而这一切要实现起来,却不像嘴上说说那么轻松。真要改写为剧本,所截取的原著片段就得在较短时间跨度内高度集中矛盾、细节和完整故事构架。而这几点要求,放到官方大制作上来说还仅仅是最基本的。出于商业运作考虑,影片还得满足诸如时长等影视剧格式的习惯,其市场也不能仅仅定位于有限的中土迷。故而,情节上量与密度的平衡,内容上元素的多样,甚至与已经登陆大银幕的《指环王》间显性联系的多少,都成了选取原著文本的条件。带着这些限制逡巡一圈,中土历史中适于影视化的部分根本寥寥无几。中土迷们又何尝不清楚这一点。正因为只把那场盛宴安置于梦中,所有表达期待的话语才都说成了半真半假的调侃。“把《精灵宝钻》拍成电视剧得了”——或许文本的构架确实有那么点儿可以往电视剧上移植的特点,但在《指环王》电影珠玉在前的影响下,谁又会真的乐意看到由于全然不同的运作模式而产生的落差——一部效果类似英剧《梅林》的《精灵宝钻》?无论是制作方还是观众,做这种尝试需要的勇气大概都超越了常识范围。所以,要不是新线电影公司真的拿到了《霍比特人》的拍摄权,这桌筵席本可以终止在开胃菜的悠长余韵之中。可诱人的官方消息生生打破了幻想与冷静间的平衡,把那无关紧要的好胃口挤压成了空腹感。现下最能满足改编要求的原著文本,独此一家手握《指环王》拍摄资历的公司,这一切都无不引人翘首以盼。可这一等,竟是令人胃疼的六年,而人丁越来越兴旺的制作方队伍却告诉你说,再有两三年他们就上菜了。官司、财政危机,《霍比特人》筹拍过程的曲折,曾一度让人疑心自己就这么掉进了个没下文的坑。也许正是这种持续过久还不时要被无望浸染一下的饥饿感,促使了一些人决定自给自足。于是2009年的5月,一部特殊的中土历史改编影片上映了。它的片长仅有38分钟,但绝对称得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电影要素通过规范的制作齐备于片子当中,就连发行前的宣传海报、预告片,发行之后的原声集、花絮都一样没落。而观众享受这一切的权力可以免费获取。这部《搜寻咕噜》可说是完全意义上的fanfilm,它由一群中土迷自掏腰包、自建剧组拍摄完成,而后正片、周边统统放到网络上作福利式发放。在众人不堪官方新片进程的消磨之时,这种非商业运作的强悍,让人不由得要感慨作为中土迷的待遇之优越,对于影片的评价,自然也就极尽宽厚了。不过,《搜寻咕噜》本身确实有不少地方值得激赏。在相当有限的预算和经验下,影片为观众呈现了精细的服装、道具,流丽的特效,以及编排得很漂亮的打斗。而兽人的化妆、咕噜与兽人的配音则更是因为可以放到《指环王》电影中以假乱真而为观众交口称赞。其实,与《指环王》电影的高度关联正是这部片子中最值得玩味的地方。《搜寻咕噜》的剧本脱胎于《未完的传说》中阿拉贡追捕从魔多获释的咕噜,并将其带往黑森林的记载。就文本来说,这个片段提示了索隆发现魔戒藏匿之处的原委,同时还多少影响了后来护戒队员的构成。其在原著情节上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从立意角度来看却没什么特别之处,整个故事甚至有些单调,决不能说是改编剧本的好素材。但发生于《指环王》开篇前一年的这个事件,其中无论是场景设计还是人物形象都有官方电影可作蓝本。剧组之所以选择这段文本,大概多少与此有所关联。这一选择点染出了影片的惊艳之处,也营造了诸如原声音乐与《指环王》电影和而不同的熟悉感,但最终还是逃不脱似与不似的纠葛所埋下的遗憾。就拿主角阿拉贡来说,当年《指环王》里维果?莫特森的经典演绎尚且历历在目的情况下,《搜寻咕噜》中阿德里安?韦伯斯特的处境难免落得尴尬。将二人两相比较自然不理智,只是,在模仿与否这个首当其冲的议题上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到问题重重。最终,阿德里安给出的是一个从体态动作上看能让人误以为是维果在出演的阿拉贡,但这却无法抹消他留给观众那稍嫌呆滞的印象——尽管这很可能只是因为他眼睛的颜色太浅了。哪怕态度再宽容,观众心底里仍旧止不住要因为可比的差异而别扭。在这种必然面前,剧组的种种不容易,以及甚至连“布理旅店里静静抽着烟斗的游侠”这一镜头都移植过来的抉择,又给了他们的热情一个怎样的交代?这其中杂陈的万般滋味,怕是当事人与旁观者都难以理清吧。若说《搜寻咕噜》困顿于一丝若有若无的山寨气息,半年后以相同性质登场的《希望的诞生》则大体跳脱了《指环王》电影的条框。取材自阿拉贡双亲生平的故事使得其与《指环王》的关联退居到了背面,这就让影片在服装设计等方面得以利用官方范本的同时大量保留了自我发挥的空间。这部电影更多地属于中土迷,而非彼得?杰克逊六年前构筑完成的一套体系。身兼导演、编剧、演员和制作人的凯特?麦迪逊将其个人风格写成了这曲“杜内丹哀歌”的注脚,使得片子透露出某种浪漫的女性特质。开篇的旁白,阿拉松在林中探查时季节轮换的镜头,婚礼一幕中的场景调度,篇末吉尔蕾恩“这是我最后一次把你叫做阿拉贡”的台词——电影呈现的许多东西无疑都不是硬朗的,但这也使得片子焕发出了瑰丽的色彩。相较于全片都为幽暗、压抑的基调所淹没的《搜寻咕噜》,《希望的诞生》借助文本中的曲折,营造了或明快或沉重、或静美或激昂的氛围对比。而抓住了文本特点的剧本,更是利用扩展情节、原创人物构造了一张一弛、起伏有致的情节,将多种氛围的更迭编织得精巧漂亮。《希望的诞生》作为电影的成熟度,无疑在《搜寻咕噜》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它更接近于真正的主流电影的格式要求。再加之引人愁情的立意、聪明雅致的台词、颇具美感的摄影和存在感极强的音乐,这部片子能赢得众多中土迷的喜爱也是意料之中。至于节奏过慢、表演业余的硬伤,似乎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希望的诞生》那几乎自成一体的影像里,唯一一处以明显形式化的手段向《指环王》电影致敬,却是对片尾字幕“素描加Aniron字体”的模仿。这种在最后时刻才彻底回归的熟悉感,大概也只是剧组引观众会心一笑的小小伎俩吧——毕竟那随着03年终结的护戒之旅至今仍旧美丽无双。说也奇怪,从两部fanfilm相继现身开始,《霍比特人》的进程竟出现了一路顺遂的迹象——版权费纠纷和解了,剧本撰写完成了,更多的演员信息曝光了——上映之时似乎真的有了指日可待的感觉。这样的情况下,《搜寻咕噜》和《希望的诞生》究竟是垫了我们空空如也的胃袋还是仅用兰巴斯的香味加剧了我们的饥饿,这还真说不准了。不过,在看到奥兰多?布鲁姆向《霍比特人》制作方示好的消息并调侃一句“演不了莱格拉斯至少还可以演莱格拉斯他爸”的同时,我们竟然还有《指环王》以外的中土影像可供回味,这不也是趣事一桩么?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