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Rosie的艰辛、无奈与欣喜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5 20:50:06人气:0
如果家中有一个10岁左右,活力四射,体能满格,却有严重学习障碍的孩子,那这个家的日常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是不是整日鸡飞狗跳,不得安宁?或许你想象不出,但这部剧却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出来。这是一个伦敦的普通四口之家。爸爸Simon是杂志社编辑,业余时间为知识竞赛出题,喜欢足球。妈妈Emily是科学家,更是个所谓的quot;书呆子quot;。两人都是学识广博,风趣幽默,儿子Ben也聪明懂事,但他们的女儿Rosie却因为染色体异常,导致严重的学习障碍,不会讲话,行为还像是1岁小孩一般,会喊叫和咬人。这样的孩子,显然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严峻挑战。故事分两条时间线,交叉讲述,每集之间没有连续性,它更像是把这个家中的生活片段平实地展现出来。一条时间线是10年前,Rosie刚刚出生的时候,面对这样的一个孩子,每个家庭成员都措手不及,无法接受。而另一条时间线是现在,此时这个家已经运作出了一套应对Rosie的方法,虽然生活依然纷乱,但大家都回归正轨,努力从容应对。这样一个有些沉重的题材,但编剧既没有淡化或美化这个家庭承受的痛苦,又没有太过写实而使观众难过。每每在父母手足无措,疲惫不堪之际,便伴随着Rosie的一点点的小进步,温馨又令人动容。再加上这对父母的日常对话妙语连珠,哪怕有时生活辛苦,也讲得出笑话,所以观看体验一点儿也不致郁,每集只有半小时,却非常耐看。这部剧中非常难得的地方,就是它真实且细致地刻画了Rosie出生后,父母在心理上所经历的挣扎。Rosie在出生后没有马上得到确诊,Emily觉得孩子出了问题,但周围没有人相信她。此时的她无法回去工作,整日在家带孩子,不修边幅,精疲力竭,而且承受着巨大的恐惧和无助。丈夫Simon虽然也察觉到不对,但他更多地选择否认,无视,以为不说就可以装作一切正常。而在孩子确诊后,母亲Emily面对的则是无法跟孩子产生情感链接。她觉得自己无法爱这个孩子,因为这个孩子终身残疾,她的所有美好想象变为泡影。这里编剧体现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复杂情感。她不是一味地爱孩子,她坦言自己恨孩子,照顾她只是出于责任。她尝试用科学家的理性来为病因找一个答案。而与此同时,她又为自己身为母亲而恨孩子感到自责,备受煎熬。Simon自己就成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这样的孩子令他难以承受,他开始酗酒,晚归,精神出轨,甚至考虑抛家弃子,一走了之。他无法帮忙照顾孩子,更无法成为Emily精神上依靠。于是,像很多家庭中上演的quot;丧偶式育儿quot;那样,夫妻间的分歧不断扩大。这个孩子几乎使他们的婚姻分崩离析。10年后的现在,这对夫妻依然在一起。生活依然辛苦,他们要两人合力才能给孩子刷牙和洗澡,但他们充满耐心。他们制作图片册,想知道孩子到底想去哪里,像破译密码那样,努力理解这个孩子。这10年间,他们接受了女儿残疾的无奈现实,哀悼那个未出生的正常孩子,与这样的女儿产生情感纽带。他们习惯了没人能够帮忙带孩子,Rosie甚至被托儿所劝退,也习惯了在每个公共场合,承受他人的异样眼光,与孩子各种斗智斗勇。而孩子会走路和会叫妈妈这些正常孩子轻而易举的事,对他们都是巨大的欣喜,给人由衷的感动。诚然,这样的孩子需要父母花费比常人多出几十倍的心血来照顾,而我们欣喜地看到10年后,这对父母没有变得麻木,乏味,疲于奔命。他们经历痛苦,却保持本性,依然有自己的生活。妈妈始终和孩子关系紧密,爸爸也同样分担家务。他会在偶尔抓狂时想打孩子,也会在平静下来后给孩子道歉。他们不得不把关爱都给了女儿,也会为忽视儿子而感到愧疚。他们不断地经历挫败,也不断地表达感情,尝试沟通,并在爱中达成和解。如同孩子不能选择父母一样,父母也不能选择孩子。第二季的最后,妈妈问quot;为什么她就不能是正常人呢quot;,我想她在过去的10年中问了自己无数次这个问题。但没有办法,命运给你的,你只能照单全收,并努力苦中作乐,笑中带泪地生活下去。本文版权归作者石沛之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