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心理搜查官
楯冈绘麻特别篇:恶魔的学问》再一次,感叹日本编剧的“规范”。和《行骗天下:运势篇》一样,达到一个满分作文的标准。对,这样的作品,不会是经典作品。就像作文无法称为文学作品一样,它的艺术性无法达到极致,它的构思和表述“套路”相当明显。的是你无法否认,这是非常棒的“编剧”。首先,作为侦探片,在追求真相上,剧情进入了一个“疑惑——解开——疑惑——解开……”套路过程。本来也是,如果就如影片开头,主人公楯冈绘麻轻易就解开了“面具被毁”的肇事者及其背后的原因,虽然有意思,但是不足以拼凑一部电影,那样会单调乏味的。所以那仅仅是一个开头而已。虽然套路,但却是侦探片必然的套路,也是观众观看的一种潜在期待。即便一开始就知道楯冈绘麻的大学老师占部教授是杀人犯,但是究竟他为什么要杀人,简单的“因为受骗的愤怒?”,不是!尽管教授的确是去买了无效的保健品,的确花了大把钱,但是精明如他,一开始就可以找到保健品是假的,所以不可能因为钱财亏损而去报复,杀了保健品店的老板。那么是因为丧偶多年,所以教授喜欢上了推销员小姑娘,而小姑娘又和老板有感情纠葛?不是!因为教授并没有私下约会小姑娘。那么教授没有动机,可能就是为了别人承担杀人罪责了?凭什么?他把小姑娘当自己的女儿?不是!因为他把女儿抛弃,丢到福利院,那是子虚乌有的事。结论是,他因为当初忙于事业,长期丢下了妻子在家,造成妻子的抑郁,妻子杀死了胎儿,这让他感到愧疚。而后妻子因为癌症,自杀,他更加愧疚。所以,看到和妻子同名同姓,而且长相有几分相似的老太太,还和妻子一样罹患直肠癌,他不自觉地将当初的愧疚移情到老太太身上,并且因为无法阻止老太太被骗吃保健品错过治疗,他更加愧疚,只好把愤怒迁移到对保健品店老板之上。把他杀死。为什么要一再追问真相,即便真相本来已经相当清楚。因为真相清楚,我们才能够确定教授的确是杀人凶手。不是小姑娘,不是其他的老太太老头子。而且,电影的处理,虽然说不说创新,但是能够确保不俗套。一开始就清楚是谁,落足的“真相”是真实动机和具体经过。而不是“谁是真凶”。当然,这种意外的特性是编剧自始至终的,虽然这是我第一次看《行动心理搜查官楯冈绘麻》,并不清楚片中人物的关系,都是楯冈绘麻和助手的感情也是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助手看起来喜欢的是另一个助手——原来助手喜欢楯冈绘麻——助手不是求婚而是要告别。其实,为什么不能让助手真的求婚呢?不行,为什么,因为本来这就是连续剧,而且还想再拍呢?就像当初,《爱情公寓》看了之后,大家都在执着胡一菲和曾小贤的爱情关系一样。不至于玩,能哄观众跟了好几季?其次,是电影的技术性。就像作文里,让读者读出“真实感”的细节来,甚至能够给出点“新知”,达到“新颖”的评分要求。所谓的“行动心理”是日文照搬,其实就是“行为心理学”。相关的电视剧,我们也有《读心神探》。所以那些看微表情,甚至具体到这一部电影开头的,鞋子的方向转到门外,说谎三步骤(等同于动物遇到危险的条件反应:僵硬——掩饰——奋起)。还有“报答性法则”:先让顾客得到好处,然后利用这点“必须回报”的心理来大赚顾客一笔。这些我们都了解过。多少电影会提出新的内容来,这一部电影提供了一项行为心理学技术——“无意识转移”:实验证明人所记住的事物中的40%,会在30分钟之后消失,人的记忆就是那么模糊的东西,但是多次灌输想法,加以诱导,记忆就很容易被改写。一开始占部教授杀人后,为了嫁祸于人,私下接触附近出现的三个人,对他们进行“无意识转移”,让他们认为自己曾经在案发附近看到过凶犯——一个与保健品店老板有交情,有案底,有杀人抢钱可能的家伙。当然,这很轻易就被主人公发现了,而且还因此让主人公直接就把“弄巧成拙”的教授抓到了(因为能够实践这一技术的人,很少,而在保健品店顾客名单上,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这样的人)。然后,占部教授就如动物会习惯自己的生存方式一样,他一直这样处理,明明是为了老太太杀人,却故意给周围的人进行“记忆灌输”让大家以为他有一个女儿,曾经被他丢到福利院。而且他还利用之前自己对主人公的隐藏(很好的师生情,但是却没有说出自己女儿死的真相),而这也误导了主人公后面的侦察。当然,最初占部教授对主人公的意见:一、不要感情用事(如果你想在行为心理学方面登峰造极的话,请抛弃同情);二、不要当识破谎言的机器(想要窥探人利用行为心理学,看透内心深处的真相,到底真的有必要吗?在这世上可以不用知道的事不是吗?我把你打造成了识破谎言的机器,你本就是一个懂得他人痛苦的,有血有肉的人类,感情和感性都十分丰富的普通人读取他人真心,这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容易受伤。在人类社会中生存,既要具备某种钝感,如果知道了一切,就会变得不幸,所以多数人故意让自己迟钝,这是我这么多年钻研出来的我自己的真理。行为心理学让人不幸,人隐藏真心是有其原因的,强行把他人希望隐藏起来的秘密揭露出来,被揭露的一方和揭露方都会变得不幸);三、行为心理学应该造福他人,(不要带着仇恨去当警察,愤怒是行动的强大动力,你因为仇恨才选择成为警察这条路……不要用你的行为心理学复仇,而是去拯救许多痛苦的人)再次,细节的照应。细节决定成败,戏剧天然的就有一个要求:简洁。经典的表述就是:如果第三幕还没有开枪,那么第一幕枪就不应该挂在那里!一开始主人公的同学考试不及格,教授特别安排了一次“实践考试”,可是那个同学不合格。后面主人公对教授的“终极审查”,找到了真相,而且避开了教授“反监察”的“各种伪造微表情”,这也是当初教授没有指导完的主人公的论文主题。还有,帮助教授设置考试的同学,还有周围的同学,窥破真相,源于他们学艺不精,也源于他们依然无法控制自己的微表情。这为教授后面能够伪造微表情做铺垫。教授当初在劝说主人公放弃当警察的愿望,留校做研究和教学时,就对主人公讲述的道理和感悟,最终也成为了教授最后犯案“真相”的伏笔和主人公破案的关键。最后,是主题的深度。正如前面教授对主人公的三点教诲。仔细斟酌就会发现,三个观点之间的关系非常玄妙。第一点和第二点是矛盾的:为了行为心理学的境界,要抛弃感情;为了真相,抛弃感情很傻。而第三点则是对第二点的“否定之否定”。不过,正如“见山问题”一样,本身就是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感悟和境界。一件工具,一项本领,可以造福也可以祸害,关键在于本身对工具和本领的控制。正如科学一样,量子的研究,让爱因斯坦发现了核能的理论,而核能的理论既可以创造“干净的能源”,也能够制造“毁灭的武器”。关键在于人类如何,人性如何。e电影X学本文版权归作者suejet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