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外国人如何看电影《孔繁森》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4 10:42:38人气:0

视频:孔繁森状态:正片年代:1996
主演:高明蒋耀玢曲云林康更新时间:2023-12-28 13:07:01
孔繁森要去上任的地方阿里,是一个海拔高,地广人稀的地方。孔繁森的家人希望他能调回山东老家。美丽的阿里风光令孔繁森的心情热腾起来,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到任后,发现这里缺电,缺少一切舒适的东西,很多干部纷纷想调走。孔繁森以身作则,带着教委主任孟志华去看望山村小学的师生。给孤寡老人治病、送温暖。在兵站,他与战士们一起唱《说句心里话》。雪灾严重,孔繁森全身心…
原文链接: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44042.shtml以下是原文:世纪沙龙上看到的,好像没头没尾,不过的确好玩。谁有其他部分的线索,欢迎提供。转载这个只是觉得他们的视角很独特,而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 =============== 上课那天,托马斯不在。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只要没有他添乱,别人都好对付。要是这堂课上,谁敢再提“焦裕禄是否要继承老贫家的遗产”一类的问题,我就请他看三遍《红河谷》。 正想着,门开了,罗伯特端着一杯咖啡进来了:“我来参加博士论文答辩,在没开始之前,当一回中国教授的小学生,允许吗?” “欢迎系领导光临指导。” 罗伯特朝我点点头,坐在托马斯的位置上。 这位罗伯特教授以研究..文件版本闻名,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我见过他。此公在文革研究领域造诣精深,声望日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记忆超群,长脑瓜就像计算机,两只灰眼睛就像高清晰度的扫描仪,他对1966-1978年间的中央文件烂熟于心,随便你提出哪一篇,他都能马上告诉你文件的编号、主要内容、有几个版本以及毛主席在上面的批示。他还有一大爱好--专门研究人家不研究的问题。在那次会上,他提交的论文是《文革与江青更年期的变态心理》。他来听课,我大大欢迎--他的特长在我这里成了特短--他从来不看新时期电影。 我们围桌而坐,索菲娅换了衣服,肚脐装改成了T恤衬。魏安妮还是一身休闲,费米穿着一件圆领衬,两只胳膊抱在胸前,看着他的电脑。 “你们都看了吗?有什么感想?”我问。 索菲娅:“我和魏安妮一起看的,我们都不明白,孔繁森总是对他的司机和秘书说‘你嫂子’--你嫂子在电话里哭了没有?你嫂子在拉萨不会有事吧?……。这里的‘你嫂子’指的是谁?是什么意思?” T恤盖住了她的肚脐,我的思路敏捷多了:“‘你嫂子’的意思就是‘我老婆’。这是孔繁森跟别人称呼自己的妻子。同样的道理,孔繁森的妻子如果对别人说‘你大哥’,她的意思就是‘我丈夫’。这类称呼在中国北方农村很普遍,它表明了谈话者之间的亲近关系。” 索菲娅困惑地扬起黄眉毛:“亲近关系?什么样的关系?能举个例子吗?” “手足关系,也就是兄弟姐妹的关系。孔繁森这样说的前提是,他的司机和秘书是他的弟弟,当然这种兄弟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 费米来了兴致,放下二郎腿,身体前倾:“没有血缘关系,不是就成了梁山好汉吗?我去过山东,看过断金台,《水浒传》里一共有一百零八个好汉,他们都是兄弟。就像《三国演义》里面的刘、关、张一样,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请注意,我们一定不要忘记用阶级方法分析问题。1975年8月14日,毛泽东同北大中文系教师芦荻谈话,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不好,投降。李逵、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不愿意投降。’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很清楚,梁山泊存在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宋江搞的是修正主义,李逵是继续革命派。这与他们的出身有关,宋江是科级干部,是政府官员,他的屁股最后还是要坐在统治阶级一边,李逵是贫下中农,家里只有一个瞎眼的老妈,他属于被统治阶级,所以他的屁股就要坐到革命派一边。”罗伯特不失时机地炫耀了一下他的幽默感和记忆力。 费米对罗伯特的引经据典毫无兴趣:“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领导愿意与被领导--司机、秘书结成兄弟?他们不是同志吗?同志变成了兄弟,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你看看,刚走一个不省油的灯,就又出来一个。不用托马斯费心培养,费米就成了接班人。 我想了想:“这跟进步退步没有关系,它只能说明,经过改革开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亲近了。” 费米不依不饶:“旧中国人与人之间常常称兄道弟,尤其是国民党队伍里,《南征北战》里面有一句著名的台词:‘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那时候并没有改革开放,为什么人与人的关系也很亲近?难道同志不更亲近吗?不止一位中国诗人,在诗里歌颂‘同志’。” “这可能是孔繁森先生的个人习惯。”这句苍白无力的话刚出口,我就后悔了--这根本不是个人习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性的群体认同。我从首都机场上飞机的时候,箱子超重了三公斤,当时我说了一句:“小兄弟,帮帮忙。这是我第一次出国,不知道,下次保证不超。”那位工作人员挥了挥手,让我过去了。要是我管他叫“同志”,他肯定会认为我是从那个山沟里钻出来的乡巴佬,非罚我不可。 幸亏罗伯特救了我:“我看,称呼的改变,说明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 费米耸了耸肩,往嘴里扔了一块口香糖。 索菲娅却来劲了:“我不明白,为什么孔说‘你嫂子’就意味着他老婆?假如听话的人也有嫂子,不是会发生误会吗?” 我不得不硬着头皮解释:“不管听话的人有没有嫂子,他们都不会产生误会。因为他们之间有一个语言环境。” 魏安妮站起来:“汉语里有谦称、有敬称、还有爱称,请问,你嫂子,你大哥这种称呼属于哪一种?”我被问住了:“这种称呼既不是谦称,也不是敬称,更不是爱称,它们只能算是……昵称--表示亲密的称呼。” 魏安妮:“我可以用它们跟中国人聊天吗?” “可以。”话虽这么说,可是一想到这些老外一口一个你大哥、你嫂子地跟国人聊天,我的后脊梁就一阵阵发冷。 费米停止了嚼口香糖:“孔对司机、对秘书长说你嫂子,也就是说,他是他们的大哥。作为地委书记,他是不是违反了党的纪律?” 我疑惑地看着他:“你是不是认为他只能叫他们小张老李或者是同志?” 费米:“我认为这里面有一种不平等--他可以随便叫别人,可是人家都得叫他孔市长、孔书记。魏安妮,你的统计数字呢?” 魏安妮早有准备,翻开笔记本:“根据我的统计,在这部影片中,人们叫孔市长19次,叫孔书记82次。这个统计数字的误差不超过正负2。” 她举起笔记本转身朝着同学们,笔记本上画着四个表格,每个表格最上面的一行都填写着官衔--市长、书记、秘书长、主任、乡长、局长,下面是统计数字,最下面一行是总数。 没见过这么看电影的。 她好象看出了我的心思:“我学过社会语言学,我的目的是要通过统计数字,从电影里面看出中国社会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 我指着她的本子:“通过你的统计,你得出了什么结果?” 魏安妮扶扶眼镜:“我的结论是,在中国,上级可以随便叫下级,叫他们的名字,叫他们的姓,甚至跟他们称兄道弟,但是下级不能随便叫上级,他们必须在上级的姓后面加上市长、书记、局长、主任等官衔。我认为,这种语言学现象表明,中国是一个等级十分严格的国家。” 嘿,这个小丫头还真有一套。我好奇地问:“《孔繁森》你看了几遍?” 她张开两手,伸开五指:“十遍。” 突然,罗伯特发话了:“我建议你再看十遍。” 所有的人,包括我在内都吓了一跳。 罗伯特:“再看十遍的意义是,弄清楚叫孔书记的人属于党内还是党外,也就是说,是藏族老太太这样叫他,还是地委领导班子这样叫他。” 魏安妮:“这有什么区别吗?” 罗伯特:“1978年12月18日..中央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英委员112人。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出席了会议。会议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任何负责党员包括中央领导同志的个人意见,不要叫‘指示’。” 罗伯特又得到了一次卖弄党史知识的机会。 魏安妮:“你是说……。” 罗伯特:“我是说,按照..中央文件,阿里地委领导班子应该管孔叫同志,而不能叫他的官衔。而老百姓只能叫他书记。除此之外,他们不知道该叫什么好。因此,你还需要再做一番统计,看看有多少人违反了党纪。” 魏安妮:“这并不难,但是,这不是我想研究的问题。” 罗伯特:“如果你嫂子她丈夫,也就是你大哥要求你这样做呢?” 魏安妮糊涂了:“谁?谁要求我这样做?” 罗伯特指着自己的高鼻子。 教室里沉静了几秒钟,随即发出一阵大笑,笑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只有我无动于衷。 笑声中,托马斯悄悄地溜进来,坐在费米的旁边,奇怪地看着他的同学们。 费米收住笑,拍拍托马斯的肩膀:“你有嫂子吗?” 托马斯诧异地摇摇头。 费米:“现在你有了一个--我老婆。” 托马斯对这样的玩笑没有丝毫兴趣,他不紧不慢地打开他的黑本本,一字一顿地:“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孔繁森不说藏语,而只说他的家乡话。” 大家都被问呆了。 托马斯接着说:“贵国的顺治皇帝为了迎接五世达赖喇嘛进京,提前一年学习藏语。我不知道皇帝先生的藏语学的怎么样,但他的态度是诚恳的。孔繁森受藏民欢迎,不仅仅因为他为那里的人民做了好事,而且说明他的藏语水平一定很高,足以跟当地人交流。可是导演一方面让他高唱藏歌,另一方面,又让他大讲山东话。这难道不是态度问题吗?” 托马斯扶扶眼镜,合上本子,拿出录像带,来到录象机前--他肯定又发现了什么。我看着他倒带子,心想,这家伙不如改行当编剧,专编“继承遗产”一类的荒诞故事。 托马斯终于找到了他想说事的那一段。 电视屏幕上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大雪铺地,一只黑色的帐篷在风中颤抖。 孔繁森进门,一缕阳光射进屋里。 孔:老人家,老人家,大妈。一只水壶冒着微弱的热气。 藏族老太太认出来是孔书记,扔掉怀中的小羊,从床上滚下,爬过去,倒在孔繁森的怀里,大声呜咽起来。 孔抱着老太太,慢慢地蹲下。 铜制的酥油灯,微微跳动的火苗。 孔站起,一张空荡荡的床。老太太的哭诉声。 孔坐在空床上,抽泣起来,地上,那双又脏又破的解放鞋再一次提醒人们:那个生病的藏族老太太曲珍已经去世。 老太太伏在孔膝上哭泣。 那只小羊羔站在地上,抖动身体,叫了一声:“咩。” 孔背起老太太,走出帐篷。 厚厚的积雪,趟雪的脚,背上的老太太。 孔将老太太扶坐到马上,脱下皮大衣,给她披上。 老太太抽泣着,从脖子上摘下一串佛珠,挂在孔的脖子上。 托马斯抓起炭素笔,在黑板上写了一串大写英文--MONTAGE OF METOPHOR。 我认大写的英文特别慢,总得在心里把它们变成小写,才知道是什么。我刚认出“蒙太奇”,托马斯就翘着红胡子,演讲开来:“这是电影学的专用名词。翻译成中文就是……隐,隐,隐……” 他找不到对应的词,有点尴尬,幸亏魏安妮把“快译通”递过去,他获救似地叫起来:“对对,隐喻!隐喻!这是一组蒙太奇,用隐喻方法表现的蒙太奇!孔繁森与藏族老太太的关系,就是人与小羊羔的关系。它告诉人们--一方是拯救者,另一方是被拯救者。一方是上帝,另一方是羊羔!” 托马斯气势汹汹地看着我,好象我是三K党。 教室里一片沉寂,人们兴致勃勃地看着我。 事情明摆着,托马斯要报上节课的一箭之仇。 要命的是,这个挑衅者在这一点上还真不外行。看来,他根本没去学辩证法,而是琢磨蒙太奇去了。 我有点后悔--怎么给他们看这部片子!这不是给我添堵,给国产片抹黑吗?不行,不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罗伯特给我解围:“托马斯,这是个敏感的问题,……” 托马斯轻蔑地看了罗伯特一眼:“这是教室,不是外交部。我们谈的是艺术,不是宣传。我请中国教授回答问题,没请你来替他说话。” 罗伯特耸了耸肩膀。 我看着这位“后红卫兵”:“我不谈它,是因为我的看法跟你不一样。不错,这个段落是隐喻蒙太奇。但它并不是表现民族关系,而是表现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孔繁森代表政府,藏族老太太代表人民,那个羊羔隐喻的是人民。这并非中国人的首创,《圣经》里早就这样说了。任何政府都是人民的选择,美利坚是美国人民的选择,斯大林主义是苏联人民的选择,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不也是贵国同胞的选择吗?”托马斯眨巴着眼睛,半天说不出话来。=====================================================我也觉得他们的视角挺有意思的记得当初应该是上学的时候统一看的,,估计是小学的时候看的,因为以后就没时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上课还来不及哪,呵呵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