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亦是国事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4 18:33:15人气:0
私事

视频私事状态:正片年代:2016

主演麦莎·阿德哈迪兹亚德·巴克里JihanDermelkonianHananHillo更新时间:2022-09-28 18:42:59

在拿撒勒,一对老夫妻疲倦地过着单调的生活。 而在拉马拉,以色列的另一边,他们的儿子塔里克想做一辈子的单身汉;他们的女儿将要生产,但她的丈夫刚获得了一个电影角色,为此丈夫的母亲气昏了头... 在人生的节点和梦想、浮华和政治之间,有的人想要离开,有的人想要停留,但每个人都有私事待解决。

今年的第4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我一共看了6部电影,虽然前有备受期待的开幕影片《春娇救志明》后有经典的杨德昌系列,但我心中的最佳影片是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小成本以色列电影《他们这一家》(港译名),导演/编剧是来自巴勒斯坦的马哈·哈吉。对这部电影的喜爱固然与我在耶路撒冷生活过一年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但评价任何电影,都不可能剥离其历史背景、文化因素、现实意义以及观影者的体验,被单独拿出来谈故事情节和拍摄技法。看过此片后感想颇多,就此写下这篇不能被称为影评的观后感。影片围绕一个普通家庭而展开,居住在拿撒勒(Nazareth)的萨拉赫和老伴陷入了无休止的冷战,他们的大儿子哈希姆已在瑞典定居,时不时要为父母的争吵烦心。二儿子塔瑞克住在拉马拉(Ramallah),一遍教书一边演话剧,想保持自由的单身生活,不敢正视与女友梅沙的恋爱关系。小女儿萨马尔正怀着孕,丈夫乔治以修车为业,家中还有个老年痴呆的奶奶。剧情简单而琐碎,就像是每个小家庭都会遇到的事:老夫妻因生活方式不同相互嫌弃、儿女们面临着陌生环境、感情、工作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长辈年迈,新一代家庭成员又即将出生,上演着生老病死的延续和循环。连电影中的各个场景也似曾相识,就发生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熟悉又亲切:儿子打电话调解父母之间的小矛盾,妈妈唠叨着替好不容易回一次家的儿子装上大包自己腌制的食品,女生怀着小心思约男友吃饭,男友却大大咧咧地叫上了兄弟们一起去……然而电影的背景,却使这个平凡家庭里的故事,变得不那么平凡。是的,这个家庭居住在约旦河西岸,当今世界上局势最紧张的地区之一。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只发生在电视中的巴以冲突的战火和恐怖威胁,就存在于他们家门口,我们可以选择性忽视和遗忘的新闻,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个特殊的背景在影片中着墨不多,没有被刻意地放大,只在两个地方有比较重要的表现。一是乔治这条线,他在陪妻子做孕检时看到了医生挂在墙上的照片,一片湛蓝的大海,他盯着从未亲眼见过的景色,着迷似的问医生:“这是哪儿?”“西班牙。”“你被允许去西班牙?”“我去那参加一个国际会议。”“这是什么海?”“地中海,和我们的海是一个海。”地中海的确是“他们的海”,中东为“五海三洲之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毗邻地中海,在海法、特拉维夫等以色列城市都能看到海,但沿着约旦河西岸建立起来的以色列隔离墙,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割裂开来,只有通过检查站进出。以色列人为了打击恐怖主义,保护以色列国民的安全,把生活约旦河西岸的所有巴勒斯坦人都视同恐怖分子,严格控制他们出入以色列领土及部分争议地区。即使在离地中海不足一小时车程的地方生活了大半辈子,乔治也没能有机会见它一眼。我曾经在去伯利恒和拉马拉的时候体验过被盘查的感觉,当时大巴车上除了我们一行人,都是阿拉伯人,他们所有人都被上车检查的以色列大兵要求出示身份证件—由以色列政府发给阿拉伯人的公民证,我问身边的阿拉伯妹子什么感觉,她笑笑说早就习惯了。车程总共才一个多小时,检查证件就费了20多分钟。返回耶路撒冷时过检查站,所有人都要下车排队,大概排了半小时才轮到我,心中早已是不耐烦至极,这才理解《巴勒斯坦:历史与社会》课上老师所说的,隔离墙给巴勒斯坦人民带来了多大的不便,生活在墙另一端的人们每天早晚上班通勤都要经过这一关卡,就算生了疾病坐救护车去医院,也不能免去冗长的关卡检查。片中为一个阿拉伯人角色寻找演员的美国导演不顾阻拦,把车开进了巴勒斯坦地区,说“我才不管你们的A区,B区呢,我可是美国人”。这个A区,B区的区分正是《奥斯陆协议二期》的结果,将巴以地区分成了了由巴勒斯坦管辖的A区,巴以共同管治的B区和以色列管辖的C区。女导演看中了乔治,请他去试镜。乔治这才第一次有正当理由进入C区,见到心心念念的大海后连试镜也不去了,只顾在这里久久徜徉。第二个点是塔瑞克和女友梅沙在去耶路撒冷的路上碰到了巡逻的以色列士兵,这是影片中唯一一次对以色列人的正面刻画,这正是巴勒斯坦人眼中以色列人的典型形象:他们僵硬苍白,虽与巴勒斯坦人是同一人种,但明显不同于后者的小麦色皮肤和卷曲黑发,也没有巴勒斯坦人的活力四射和热情随性。他们严肃刻板,不通人情,一言不合就拿着冷冰冰的枪对着巴勒斯坦平民。在象征着以色列权力和暴力的审讯室,塔瑞克和梅沙丝毫没受这次关押的影响,排练起了即将演出的舞蹈,热情奔放,恣意爽朗。说明他们对以色列的军事手段早已司空见惯,蔑视却无可奈何,也表明了他们努力维持自己原有生活、不受打扰的决心。本是沉重的民族危机,影片却选择用轻巧的手法来表现:跳跃的片段式叙事,小清新色调,简洁明快的画面。演员的表演也是没有太多情绪起伏的,没有大哭大笑,没有刻意煽情渲染。影片刻意不谈宏观的政治和战乱,只着重于微观的家庭私事和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但政治和战乱的后果,却通过这个小家庭以小见大地表现了出来。毕竟几十年的战火,早已渗透进了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了他们的血肉灵魂之中。交流沟通的缺乏、对明显存在的问题的忽视(non-communication)无疑是影片的一大主题,邻里之间的缺乏交流导致了每个个体的孤独和社会整体的冷漠,夫妻之间的缺乏交流导致了婚姻的岌岌可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缺乏交流导致了代际矛盾,而两个民族之间的缺乏交流则加剧了对对方的刻板印象和不理解,是冲突的根源。犹太人(乃至全世界)眼中的阿拉伯人是恐怖分子,是劣等民族,是二等公民,防贼似的建了一堵墙来隔开他们;阿拉伯人眼中的犹太人是暴力统治者,是夺走他们土地的强盗,是比法西斯还要残忍的刽子手。我的犹太朋友,个个礼貌友善,我接触到的阿拉伯人,也都热心开朗,可他们在谈到对方民族时都像变了一个人,要么坚决持仇视态度,要么吞吞吐吐,言辞闪烁。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一代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双方的和谈而任重而道远。两个民族之间积怨越来越深重,对彼此的了解也越来越片面化,犹如横亘着一条深不见底的鸿沟。而沟通的缺乏,只能不断加深矛盾和仇恨,让中东这个火药桶充满更多不确定因素。本文版权归作者星葵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