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与狼 ——一个开放的文本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13 20:25:11人气:0
彼德与狼/彼得与狼

视频彼德与狼/彼得与狼状态年代:2006

主演视频更新时间:2012-09-07 15:36:44

《彼得与狼》是俄罗斯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Prokofiev)1936年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乐童话,故事里面的人物都是用各种不同的乐器来扮演的。此次英国的动画人SuzieTempleton和HughWelchman把这个经典故事搬到了现代,并赋予了其全新的结尾。彼得和他的爷爷生活在当代的俄罗斯,乱糟糟的街道上流氓暴徒横行,如惊弓之鸟的爷爷遂把彼得和自己都关在一个像军事堡垒的房子里离群索居,并且不许彼…

《彼得与狼》原是俄罗斯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Prokofiev)1936年写的一部附带旁白的管弦童话。本片以定格动画的方式对其进行改编,并获得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文-mold07/01/2018童话的故事七十年来,《彼得与狼》被改编过无数次,基本都保持了类似的故事结构:彼得偷了爷爷的钥匙,与鸭子和小鸟到湖边玩耍;彼得的家猫也跟着出来想抓它们,但没有成功;爷爷出来把彼得抓了回家;狼出现,吃了彼得的鸭子;彼得与小鸟合作抓住了狼;猎人经过,彼得请猎人帮他把狼送去动物园;最后总会附带在去动物园的路上,还能听见鸭子在狼肚子里的哀嚎的情节。这个童话文本里有一般童话应该具有的「快乐结局」——彼得战胜了狼;但同时也保有一个不常见的「开放结局」——鸭子在肚子里的嚎叫,对一个成年读者来说,这个「诡异」的情节显然远比「happyending」要更有趣。孩子可能可以陶醉于「彼得与狼斗智斗勇」的情节,但文本下的潜藏文本、故事之外的故事才是能满足成年人胃口的佳肴。作为一部童话,原本的《彼得与狼》的故事并没带有深刻的主题或核心思想,而我现在竟下意识的想去弄明白「他到底在讲什么」,可能是太久没有这种直觉式的阅读经验了。但是,这部《彼得与狼》的动画短片显然已跳脱童话文本的框架:暴风雪、铁皮高墙、冷漠的小镇、甚至是彼得的眼神等种种细节都意味深长。1946年迪士尼改编的《彼得与狼》谢尔盖·普罗柯菲耶夫电影的故事既然如此,那这部《彼得与狼》有它的故事核心吗?这或许有争议,但是明确的是:影片里的确有提出许多值得讨论的议题。由于影片的放置讯息太多,以下我会以分段的简述与分析的形式,整理出值得注意的情节。Part1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冬天,暴雪的天气,远处伴随几声狼叫,爷爷修起了隔绝院子与湖泊的高墙,彼得看着筑起的高墙,眼神愤怒并闪过一丝泪光。暴雪过后,彼得试图用树枝撬开高墙的门锁,但是无果,只能揭开了高墙上的一小块铁皮,能望到墙外的湖泊。爷爷发现偷望的彼得,让彼得去镇上买土豆,然后把铁皮盖回了墙上。这一段的背景铺垫,是原童话文本没有的。在这里有许多值得注意的点:1、影片给了彼得一个令人费解的出场形象,他的眼神似乎可以读出多种负面情绪:愤怒、怨恨、难过等;2、爷爷拉开偷看的彼得后,扶了扶额头、抓了抓胡子,似乎在思考什么;这两点加起来不免让人猜测这个家庭里是否有特殊的往事;3、另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是「冬天」这个元素:在冬天才筑起的高墙,可能是为了抵御因冬天猎物减少而到人类生活区域来觅食的野兽。这个设置使狼的形象有别于童话:狼不再只是存粹的大反派,狼的行为有着自己的动机——「觅食」,或者说是「生存」。Part2彼得来到了镇上,广场上有一群与他同龄的少年,其中一个女孩望向彼得,彼得没有与她对视,低下头离开,然后没走两步,其中两个男孩扮演起了狼来吓唬那些女孩。彼得继续走,差点撞在了一个拿着一捆气球的马戏团班主身上,彼得与他对视,一脸横肉的马戏团班主面无表情,给了彼得一只气球后,转身离开。班主离开后,彼得被身旁橱窗里的狼皮吓了一跳,往后退了两步,却撞在了刚出猎具店里走出来的猎人身上,猎人很生气,揪起了彼得的领口,然后把他揪到了后巷,扔进了垃圾箱里。彼得暗自在箱子里流下了泪水。这一段来镇上的情节,依旧是原童话文本没有的。这一段具体地形塑了在文本中被模糊带过的「动物园」,这里取而代之的是「有马戏团的小镇」,那么这里被铺垫的讯息就更多了:1、彼得似乎与小镇格格不入,包括镇上的同龄人;2、马戏团的老板给了彼得一只气球,但是因为面无表情所以难以判断他的态度;3、彼得与猎人结下恩怨,这里的猎人被塑造成鲁莽、跋扈的恶人;4、镇上充满的狼的元素:少年扮演狼、皮具店里的狼皮等等。这里创造了许多非用以补充原童话文本的讯息,这也意味着影片将要展开许多段新的叙事。Part3彼得回到了家里,一只翅膀受伤的小鸟飞到了院子里,小鸟夺过彼得气球,把气球的绳子套到了自己的身上,原来小鸟是想借助气球的浮力飞到墙外,但是浮力不够依然飞不起来。彼得见状,决定趁爷爷熟睡偷偷拿走门钥匙。于是彼得小心翼翼偷走了钥匙,没有惊醒熟睡的爷爷,但却惊醒了爷爷的猫,彼得在离开前摸了摸爷爷的胡子。彼得终于用钥匙打开了高墙的门,并利用绳子帮助小鸟爬到树上,小鸟利用气球的浮力从树上跃下,再次感受到飞翔的感觉。然后彼得与他的同伴高兴的在结冰的湖面上玩耍起来。此时醒来的猫准备从背后偷袭小鸟,但被小鸟躲过,猫撞破了冰面,跌进了湖里,从湖里走出来猫浑身湿透失去了威风。破冰的声音惊醒了爷爷,爷爷出来把彼得抓回了家中,但是鸭子、小鸟、猫都被关在了门外。此时狼来了,狼先是扑向猫,而猫一口气爬到了树上躲过了攻击,狼转而攻击鸭子,彼得又揭开那块高墙上的铁皮,让鸭子快点跑进来,但鸭子没能跑过狼,被狼一口吞掉。彼得十分伤心。愤怒的彼得找出院子里的网子,并爬到了高墙上,沿着快伸进院子里的树枝,爬到了树上。彼得让小鸟下去做诱饵,小鸟不情愿,但是不小心脚滑,缓缓的落到了树下,与狼缠斗起来。彼得趁机放下绳子,一把套住了狼的尾巴,彼得想把狼拉起,但是却没有狼的力气大。用力的彼得失去平衡从树上掉落,加上自己身体的重量,这样恰好把狼拉起到半空中,皮特也没直接跌落地上。在与狼的角力中,彼得的脸被划伤,但也趁机用网制服了狼。此时,在镇上遇到的猎人路过,想偷偷开枪杀了狼,但是却因同伴的失误,走火打穿了猫的耳朵。被发现的猎人匆匆离开。而枪声再次惊动了爷爷,爷爷拿着枪走出来,想要杀了狼,但被彼得阻止了。从这一部分《彼得与狼》的交响乐开始进入,影片的故事也开始进入原有童话的叙事,总体来说结构保持一致,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不同的细节:1、小鸟是翅膀受伤的;2、因为是冬天,所以湖面是结冰的;原童话文本中有小鸟和鸭子用「不能飞的鸟」和「不能游泳的鸟」互相嘲讽的情节,到了影片里,它们同时都是「不能游泳」(湖面结冰)和「不能飞」(翅膀受伤);3、「帮助小鸟飞」在这里也成了彼得离开院子的导火索;小鸟的「受伤」和彼得「无法离开院子」成为一组对照,「小鸟借着气球飞行」和「彼得终于走出高墙」,在情绪上是一致的;4、童话里小鸟协助彼得一起制服了狼,但是在影片里,彼得寻求小鸟的帮助,但是小鸟在这里是受伤的,它面对狼毫无优势,所以小鸟是畏惧的,后来是因为失脚掉落,才开始与狼周旋的;5、原童话里猎人充当的是一个非反面的角色,而在影片里对其形象早有反面的铺垫,所以在这里,猎人出现并非来帮助彼得,而是见狼落难,想借机在暗处偷偷地杀死狼;这样一来,原来童话中在彼得面前想杀死狼的角色,便换成了爷爷;这里有疑问的点是:为什么猎人最后面要落荒而逃。Part4夜幕降临,爷爷开着车,载着彼得来到了镇上,用木箱把狼关了起来。镇上的少年好奇的望向彼得的木箱,彼得得意的打开一扇小窗,少年们凑了过来。狼爬到小窗上,把少年们吓了一跳。这动静引起广场边上的肉店与猎具店的老板们的注意。彼得看看了挂在墙上的肉和枪,又转头看了看箱子里的狼,若有所思。爷爷想把狼卖给马戏团班主,但是这却是个只有熊演出的马戏团,无果,爷爷转身走向挂着狼皮的猎具店。此时猎人在次出现,见狼被关在笼子,便拿枪吓唬狼。彼得见状偷偷解下木箱上的网子,制服了猎人。本来停在网上的小鸟跃向半空,发现自己的翅膀已经痊愈。然后彼得打开了木箱的锁,放出了狼。彼得与狼对视了一眼后,相伴穿过被吓呆的人群。最后在夜光下,狼跑离了小镇。最后这一部分,对应童话里的是:彼得请猎人帮忙送狼去动物园路上的这段情节,其中「游行」的部分在此也有呼应:游行的队伍变成了爷爷的车队。在前段的铺垫下,影片在最后得以扩展了童话中没有的情节,也给了原本开放式的结局一种新的思考角度。这里值得注意的细节:1、这里对镇上的马戏团有大量的细节特写,海报上印的都是穿着裙子的熊;2、镇上的少年们围着马戏团的车,想看熊,似乎只有好奇,而没有畏惧;3、彼得打开关狼箱子的小窗时,表情十分得意;4、镇上的少年被狼吓到;5、爷爷在与马戏团班主交涉时并未出现钞票,而在与猎具店老板交涉时,他们则有金钱上的争论,可见马戏团班主不接收狼,可能是因为他们只安排熊的演出;5、小鸟在彼得制服恶霸后飞出了镜外,在彼得放出狼时重新回到镜内时,便已经可以重新飞行了。故事的所指影片虽然扩充了童话的前因和后果,但留下的依旧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这部《彼得与狼》的叙事策略并不像通常短片的那种以小见大的、高度集中的讲述某一个主题的策略;影片的片长在短片中也是偏长的,达到了半个小时;影片里涉及的元素也相对较多,所隐约带出来的话题也不止一个,这样一来便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解读空间。以下我将列出影片中的几组对照元素,尝试找出这些对照组里所指涉的话题。1、「彼得」与「小鸟」。小鸟的角色线是相对明显的:受伤的翅膀、气球作翅膀、痊愈的翅膀;如果我们把彼得与小鸟当成一个对照组来看,当小鸟在影片中发生这些变化的时候,似乎也是彼得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机:「彼得被欺负后回家中,遇到了受伤的小鸟」、「彼得走出高墙,小鸟暂时的再一次飞了起来」、「彼得最后在镇上制服了猎人,小鸟的翅膀则痊愈了」。2、「小镇」、「家」、「湖泊」。有的论点说:影片讨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院子与湖泊的高墙是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分割线;但实际上,家与小镇虽然都属于人类世界,但是两个空间里所发生的事情却截然不同,或者说,两个空间里的「规则」截然不同;所以我认为,在空间的象征上,应该三分来看:小镇——多数人的世界、家——少数人的世界、湖泊——自然世界;但是这三者也不全然是觉得对立的三个面,多数时候,这三者间的关系又会发生微妙的变化:1、家——受保护的世界,家之外——保护之外;2、小镇——人的世界、湖泊——自然的世界、家——「在爷爷的角度,这是人的世界,但在彼得角度,这是人与动物共存的世界」;3、三个空间都有既定的规则,但彼得是在规则之外的。3、「熊」、「狼」、「猫」、「鸭」、「鸟」。熊——「凶猛的动物、但是是被驯服的」、狼——「凶猛的、绝对独行的动物」、猫——「带有攻击性的、欺软怕硬的、被驯服的、爷爷的宠物」、鸭——「温顺的、与人类共处、彼得的朋友、但并非是主从关系」、鸟——「温顺的、相对独立的动物」。4、「彼得」与「爷爷」。他们都爱对方,但又都找不到合适的方式:爷爷为了保护彼得,筑起了隔绝的围墙,但却完全没有考虑到彼得的感受,而彼得也以不断打破规则的方式来应对。如果按对照的角度来看爷爷与彼得的关系:爷爷——知道社会的规则,也知道自然的规则,对于其他角色的态度是鲜明的:血缘关系、交易关系、人是人、动物则是动物,所以他也没有实图去逾越任何一条界限,「模糊」对他来说是「危险」;而彼得——活在两种规则里,但对两种规则保有疑问,同时他也对两个世界都保有好奇:他不理解为何强者定然欺负弱者、为何人与动物不能是朋友,同时他既向往自然、也向往融入同龄人。5、「执枪的猎人」与「执枪的爷爷」。影片中出现的两把枪:一把用来伤害、一把用来保护。6、「彼得」与「城镇少年」。他们是同龄人,看似是相同的群体,但实则因为成长环境不同,而存在隔阂:城镇上的少年活在「人的世界」中,「自然、野兽」对他们来说,是在商店橱窗里的、在马戏团的笼子里、在同伴口中的可怕传说,但这些都不是真的,甚至可能对他们来说,这几者都是不相关的独立存在;而彼得活在「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边缘,他既不懂社会、也不懂自然,但他同时也真实的接触着社会、接触着自然,他知道熊的身上本来没有裙子、毛皮是从活生生的野兽上剥下来的、他亲眼见到自己的同伴被狼吞噬。在影片的最后,彼得得意的向观众展示他抓获的野狼,或许他觉得同龄人们会对野兽感兴趣,又或许他觉得他打败了同龄人口中的野兽后,便能获得同龄人的认同;而这些城镇少年们在面对这只野兽眼中那真实的、不带善意的眼神时,心里只有恐惧;这样的眼神告诉彼得,他们不是同一类人。7、「马戏团」与「猎具店」。这两者有两种对待野兽的方式:一种活、一种死,这也是小男孩在最后选择不杀狼,而是把狼送到镇上,或者说,把狼送去动物园,但彼得没想到马戏团并不愿意收留狼;实际上,两种方式对于狼来说,其实是同一种:一种毁灭肉身、一种毁灭天性(野性)。8、「彼得」与「狼」。上述的「马戏团」与「猎具店」之于狼,某种程度上,就如「荒野」与「社会」之于彼得:一种杀死肉身、一种杀死天性;彼得以为自己制服了狼便等于征服了荒野,以此能获得同龄人的认同,但是彼得无法杀死自己的天性,要获得那些同龄人的认同,需要的可能仅是「合群」而已;彼得跟狼一样:那个看似是归属的群体,其实并不属于他们。结语再回头看「小鸟」与「彼得」的关系:「小鸟」所象征的其实是彼得的「成长」:1、「勇气」的获得:再次面对比那个他强大的施暴者,彼得终于勇敢的做出了反击。2、懂得了「保护」与「复仇」的区别:狼吃了彼得的朋友,为此彼得制服了狼,这是「报复」不是「保护」;在此间为了制服狼,彼得让小鸟去做诱饵,并不顾小鸟的安危,某种程度上在这里彼得也成为了一个「施暴者」;最后彼得惩罚了恶人,其不只是为了复自己的仇,还是为了阻止猎人对狼的施暴,这是「保护」。3、在最后,彼得预见了狼如果被买走后的悲惨结局,彼得决定放了狼,这是彼得一如既往的「善良」,是即使知道狼的生命或许可以帮助家庭换取可观经济收入的情况下,彼得对自己立场的「坚持」——那对于彼得来说是一个混沌的世界、通行的是成人的规则,即使彼得并未能完全弄懂这意味着什么,但彼得依然选择坚持自己心中的「对」,彼得并没被它驯服。彼得与狼一样,是不合时宜的离群者;狼不止代表自然,更代表那些抱着独立的、异见的观点活在这个世界的「少年」;彼得便是那只未被驯服的狼。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解读,电影《彼得与狼》也仅仅是童话《彼得与狼》的一种解读,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种浪漫。copy;本文版权归作者MO有啦啦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