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家》空前绝后的原因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4 05:03:12人气:0
视频:我爱我家新加坡状态:年代:2004
主演:文兴宇宋丹丹杨立新梁天更新时间:2013-02-23 20:10:33
叶雅妹,70岁,由于年轻时丧夫,辛苦挨大三个儿子,换来一身病痛。 雅妹的弟弟,叶雅弟由于久病,唯一的儿子为了他的医药费而债台高筑,雅妹自己倍受病痛折磨,又眼看弟弟去的凄凉,总是感叹老人最重要身体健康,否则痛苦的不止是自己,还连累子孙。 可惜命运不由己,雅妹被诊断患上肾衰竭,如不能得到肾脏移植,就只能永远洗肾来维持生命。为此,雅妹的三个儿子产生了纷争。 与雅妹同住…
以下文字发表在“我爱我家痴网”http://www.3xia.com/bbs/作者是北男,特此转发早就想动笔写“家”了,可就是懒。这两天论坛改版,新版主上任,俺梦里都惦记着的绵羊美眉和小晴表妹当上了品评区的领导,俺要是再不写点东西,那可就无颜见佳人了。俺的问题是,为什么我爱我家-英达的以及中国的第一部情景喜剧-能够一出手就达到了空前绝后成就?看了论坛里的很多帖子在分析我爱我家的精彩之处,却似乎还没看到有人分析它空前绝后的原因的。且不说别人拍的情景喜剧无法超越我爱我家,就连英达自己后来拍的且仍然是由梁左担任文学师的那些情景喜剧也都无法再创辉煌。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的突破口刚好就在“英达梁左自己都无法超越自己”这一点上。从这里切入,就可以直指问题的核心。我们不妨比较一下,我爱我家跟后来英、梁的喜剧之间有些什么样的根本差异?是编剧吗?当然不是,我现在说的就是梁左继续担任文学师的戏。是导演马?当然不是,我现在说的就是英达继续担任导演的戏。是演员吗?不是。他们后来的戏还是用了不少我爱我家的演员。而且就算是新找来的演员,也都是很会演戏的。我认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整部戏的人物关系结构以及故事背景这两方面。“中国餐馆”是最失败的作品,虽然那是英达投入最多心血而且抱最大希望的戏。这部戏的失败是英达活该,也是他才华有限这一事实的铁证。整个主题跟广大中国人民的生活经验完全无关,完全是在炫耀他的留美背景,那么这种脱离群众的作品怎么可能引起共鸣呢?(我经常跟你们说:艺术嘛,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候车大厅”也不能称之为成功,整个主题框架就是几个火车站候车室里头的员工彼此之间以及和旅客之间的鸡毛蒜皮无中生有的故事。诸位家痴们要说没坐过飞机我信,但要说没坐过火车那我还真有点怀疑;你们大家说说,回想一下,满中国的火车站,哪里会有铁路员工对乘客那么好那么上心的?这根本就脱离实际嘛,于是当然也就没有说服力了。而无论是他们彼此之间或是跟旅客之间,其实哪里可能会有很多好笑的事情发生嘛。再加上旅客来来去去,造成一种混乱的视觉效果,让人看着心不定。既然“候车大厅”这样的地点人物背景已经注定了给人一种躁动不安、疏离冷漠的感觉,那么它也就很难形成什么戏剧张力了。每当要讲述一个旅客的故事时,单单烘托出人物背景和故事缘由就得花上不少篇幅;不像我爱我家,每个主角的形象都已经深入人心了,哪里还需要再费唇舌,通常都是三两句话就把某一集的主题点出来了。比方说,小晴表妹的那一集,一句“志兴的表妹”就一切都清楚了。那个文姨,老傅一句“我中学时候的老同学”就解释清楚了。再说“新72家房客”,这也是非常失败的作品,也显示出导演英达的才华有限。编剧小组明明全都是北京胡同或是大院里头培养出来的京油子,那么你把故事背景放在上海,然后找一帮上海滑稽剧团的演员来扛,他们/她们能扛得起来吗?明明很好笑的台词,用带着上海特色的普通话说出来,那笑果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了。我看那部戏的感觉就有点像在看中国人演莎士比亚,那种文化隔阂就好像葛优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呢。反正我看那部戏是没有笑过,即使里面有不少抄袭我爱我家的情节和台词。这三部戏的失败我们或许可以归因为主要人物关系结构上跟我爱我家完全不一样,所以产生不了那么多好玩好笑的故事。但还有一部戏就不能这么解释了。“东北一家人”,这应该算是在人物关系结构上最模仿我爱我家的了,也是一大家子人,多了个老妈,把大哥大嫂改成大姐大姐夫(已离婚),贾小凡改成二女儿,贾圆圆改成小儿子,然后也有个邻居老头儿是父亲的老同事和老对头。我的看法,东北一家人和我爱我家即使都是讲的“家”,但两部戏的“一家之长”决定了两部戏的各自命运。这倒不完全是因为两位家长的演技有高下之分,主要还是在于两位家长的身份决定了一切。东北家长是个退休的工厂普通工人,北京家长是个退休的老干部,局长,老同志,1945年就参加了革命。这两种身份能相提并论吗?一个是领导,一个是群众;一个是参加革命的,一个是被解放的;一个形象高大,一个谈不上什么形象。都是领导干部,如果是个台湾的或美国的领导干部,那也就不会引发那么多的笑料;关键还是在于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局级领导干部,这下子就完全两码事了。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塑造成神的形象,把自己塑造成罗马教廷的形象,把老干部塑造成神父的形象。神父代表了忠贞、纯洁、无私、奉献,这些老傅嘴里的自己都具备;但老傅(文老爷子)还具备了一项优点:身材高大,这下子就更加衬托出共产党所标榜的高大形象了。但后来问题出来了,文革和之前一次次的“运动”,让现在的人怎么看都觉着是笑话,尽管是血泪凝成的笑话;改革开放后,干部们的徇私枉法,贪渎腐败又让毛泽东时期干部的“神父”形象成为笑话。这里就可以总结出【我爱我家】剧情结构所独具的两方面优势:1,一次次历史事件所隐含的血泪凝成的笑话;2,老傅那高大光辉的高干老同志形象所隐含的笑话。比方说,老胡搬到老傅家对门后,老傅连着对家人骂了他好几天,其中一句就是:“当年要不是我,早就把他给,,,错划成右派了”。这句话就很好笑,即使很血泪。比方说,圆圆讲的“白天让我上学,晚上回家让我上山下乡,这还让不让我活啦”、“听说文化大革命那会儿也没这么迫害知识分子的呀”。比方说,闹鬼那集,孟朝阳拿着放大镜找鬼,照到圆圆小桂时她们都很害怕,照到老傅时,老傅把右胳臂往胸前一横,把左手往身后一甩,抬头挺胸,脸上摆出浩然正气,这动作就足以把人笑翻了,因为这是文革期间的样板动作。比方说,大家都很喜欢的“失落的记忆”,那里头真是笑话不断。不用我再细说,咱们新版主绵羊美眉早就已经总结得很好了:以下是引用房东大绵羊在2005-11-2921:59:43的发言:我认为最好的一集《失落的记忆》理由:1、通过失去记忆这一独特视角,回顾了从文革到改革开发以来二十年的历史,堪称一部小而精的编年体史诗。从大快人心事,揪!揪!揪。。。到南巡讲话,一一娓娓道来2、笑声中包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幽默中令人感到辛酸。“现在可正追查这个呢。。。谁问我,我都说我没听见。。。”3、细节表现精彩,化妆,服装、道具全部真实可信,台词句句出彩。“等我这儿粉碎了四人帮,你就把三中全会开喽!”三毛八一斤的带鱼,半两芝麻酱,迎宾迎西哈努克亲王特别经典的一个镜头就是圆圆换了身旧衣服,老大不情愿地,治国就说:“我早说了这活动你和小桂就别参加了,不是那个时代的人,装也装不像。”在他说最后一句的时候,他也摆了一个上述老傅的那种“样板pose”,笑果也特别好。我觉得这镜头真是经典里的经典呀!由于老傅在抗日战争末期参加了共产党部队,于是梁左把老郑的身份安排为前国民党高级军官,这样一来两人之间就自然隐含了很多笑料可供发挥。比方说,在戒烟戒酒那一集的后段,老傅和老郑互相坦白交心,诉说了自己戒烟戒酒所产生的痛苦,那里头就使用了国共战争的素材。老郑搬走后,梁左安排新邻居老胡是个留美博士,于是老傅那土八路出身的封闭排外反美反帝思路跟老胡的新潮开放博学小资形象形成了格格不入的鲜明对比,矛盾和笑料也由此源源不绝地产生出来。再说到老傅那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老干部语气、用词、动作、派头、气焰,那更可说是一举手一投足都令人发笑。尤其是当他一次次说话做事内容跟他所代表的“高大光辉的党员干部形象”不符合时,当他一再显露出与群众相比毫不逊色的大量缺点时,当他赤裸裸地显示出党员干部和一般群众其实都是“凡人”不是“神父”时,笑料就源源不断地产生了。可以这么说,梁左其实是在拿老傅当作整个共产党和党员干部的“样板”,然后尽情地挖掘挖苦讽刺嘲弄那“形象”与“真相”间的巨大反差,而笑料也就自然从中产生了。另外就是大量地随时地直接或者间接地引用重大历史事件,用当年的血泪教训转化为今日带着酸楚的笑料。大家现在应该明白为什么【我爱我家】会造成空前绝后的局面了,这是因为梁左有才情,有历练,有胆识,有机敏,举重若轻,化简驭繁,隔山打虎,笑里藏泪,让一部民族伤痕史浴火重生,转化为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情景喜剧。其它的情景喜剧,甚至是梁左、英达之后合作的几部喜剧,都无法达到【我爱我家】的高度,因为它们都缺少了那最重要的成功元素。回头再看【东北一家人】我们就明白了,它空有与【我爱我家】类似的一个家庭结构,却少了傅明同志这样一个关键性人物和他所代表的象征意义,而且它也不大触及那段民族伤痕史。纯粹为了让人笑而制造笑料,那就很难避免流于庸俗。另外,从这篇文章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武林外传】不该拿来跟【我爱我家】相提并论了。前者的成功源于两个因素,一是紧跟流行,二是时空错愕(用武林背景演绎今日的流行事物)。它可以在商业上很成功,但是在艺术上文学上却没有我爱我家的那种份量与深度。这就是为什么喜爱前者的通常还很年轻(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大学生),后者的粉丝(fans)则多数是二十多岁以上年纪的人了。谨以此文献给梁左先生并在此感谢【我爱我家痴网】创办人为我们这些家痴们所做的一切。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