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枝丫来自旧的伤疤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0 14:00:06人气:0
幸福路上

视频幸福路上状态:HD1280高清国语中字版年代:2017

主演桂纶镁魏德圣陈博正廖慧珍更新时间:2020-08-06 19:22:50

小琪(桂綸鎂聲演)生於蔣介石逝世當天,成長過程正是台灣社會經歷最劇烈轉變的時期。小琪六歲那年舉家搬到新北市幸福路,為了滿足父母期望,她力爭上游,但也許幸福本來就沒有捷徑。她一步步走上當初沒預期的路,到美國工作、結婚,走到人生的瓶頸,因外婆去世,重返老家,回首童年過程中,慢慢思索自己走過的路:「長大了,我有成為理想中的大人嗎?」

动画电影于台湾电影史整本而言,虽不至于空缺,寥寥几笔即可带过。台湾动画史萌芽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早年,台湾作为迪士尼动画公司的代工工厂,只有纯粹劳动力输出。直到二十年前,一部名为《魔法阿嬷》的片子在台湾上映,融合了地方普渡文化、民间信仰元素,王小棣执导,文英阿姨配音,4000万台币的加持下,影片大获成功,亦成为了台湾动画电影的传奇,此后的二十年来,无论中元普渡与鬼月,她总会如期以电视转播的方式,出现在台湾的电视荧屏上,成为一代代台湾人的童年回忆与陪伴。可惜的是,自《魔法阿嬷》后,台湾动画电影鲜少再有如此传奇性的标杆诞生,甚至可以说鲜少有动画长片诞生。在2017年前,金马奖已十二年无台湾动画电影获得提名。直至2017年,《幸福路上》的出现,让这一年成为了台湾动画电影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历史回溯2017年年底至2018年年初,短短两周内,同时有《小猫巴克里》和《幸福路上》两部台湾动画长片登陆台湾大银幕。并且两部以严肃深刻的内涵,开拓了以低龄化取胜的动画电影的另一重维度。先有《小猫巴克里》以人类男孩在动物王国的经历,见证国家机器“造神”与“神的幻灭”的过程。而后《幸福路上》,虽画风甜美温馨,但以更大的格局,从个人的成长视角以小现大,反映整个社会的时代变迁。伊朗漫画家玛嘉·莎塔琵的动画《我在伊朗长大》以自传的方式,讲述了自己于家国动荡中流亡的人生,《幸福路上》的小琪虽然生活在相对和平的世代,但女性的命运始终与社会变化息息相关。在回溯集体记忆的过程中,《幸福路上》辅佐以自我反思。小琪追寻幸福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台湾于上世纪出生的中生代女性共同命运的缩影。主人公小琪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台湾,高知女性,赴美工作,是大多数台湾中生代精英社会成员的动画写照。经历家庭、友情、学业、社会的变故和动荡后,远赴他邦,在异乡数载后,回台湾重新寻找“幸福”。小琪身上所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台湾社会近代从农业到工业的急剧转型背景下,小琪举家搬迁到台北务工开辟新生活、1999年的921大地震小琪痛失好友、2000年的911恐怖攻击事件促使她下决心赴美工作,这些上个世代的台湾民众的共同记忆持续穿插在影片当中,个人的经历与社会背景紧紧相扣。以个人成长史书写台湾近代历史的过程,台湾新电影运动中的大部分作品皆是如此操作,而以女性成长隐喻台湾的发展,亦有诸多前例:譬如万仁导演的《油麻菜籽》、和张毅的《我这样过了一生》,杨德昌《海滩的一天》等等,视角柔软却触及力度坚韧。以动画方式呈现的《幸福路上》并没有因为温馨的画风,而减少反映社会的尖锐力度,反而因为具备全局视角而带有严肃思考的《幸福路上》,以动画的虚构方式讲述了很多真人演绎所不能达到的反思层面。台味注入台湾原创动画长片,为了打造出本土的特色,一直强调的一个关键词便是“台味”。从《魔法阿嬷》中便可见一斑,阿嬷作为灵媒的身份代表着了闽南文化中特有的乩身民俗;《小猫巴克里》复刻了整个台南街景,街头小摊仿若整个台湾市井文化的重现;《幸福路上》中,对于台味的拿捏,相比前二者更甚一筹。除了动画中对于台湾民俗文化的场景重现、以及文化元素运用,影片中还加入了很多特定的情节来彰显“台味”。首先,对于台语使用的探讨。在小琪初入学堂时,学校明令禁止不能说方言,甚至于说方言要罚钱。在当时的普遍认知里,台语是低俗的文化。但《幸福路上》中,始终洋溢着台语对话轻松欢快的氛围,是父一辈与子一辈情感维系的密码。从而可见,创作者对于官方认知的抗拒与批判,以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台语文化的热爱。其次,对于台湾原住民身份的探讨。小琪的外婆,属于台湾原住民山胞,上世纪的台湾,仍然存在着对原住民有意无意的歧视,阿美族被粗鄙地唤作“番仔”,含有野蛮人的意思。有一次,花莲的外婆到台北探亲,拜托小琪去买槟榔,当槟榔西施得知是女人要吃槟榔时说:只有番仔和不正经的女人才会吃槟榔,而后小琪被同学常常嘲笑是番仔的小孩。但恰恰《幸福路上》主人公最大的情感寄托来自外婆,她是整部电影中情感最细腻的存在,外婆生性耿直开朗,在家人左右小琪人生道路的时候,鼓励小琪自由选择,促使小琪回到台湾的契机,也是外婆的去世。即便不在这个世界了,她也依然是小琪的精神寄托与引导者,可以说《幸福路上》对于台湾原住民的塑造给予了高度的肯定的正面形象。这些“台味”的注入让《幸福路上》打上了属于台湾本土出产的鲜明烙印,同时以个人情感书写整个社会历史变迁,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感与历史厚重感。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本文版权归作者陈卡卡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