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战乱中的人民,昨天、明天、后天不过是人生的另一天罢了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15 23:14:01人气:0
人生的另一天

视频人生的另一天状态:HD年代:2018

主演米洛斯拉夫·哈尼斯泽斯基VergilJ.Smith托马斯·兹代克欧嘉·博拉茨更新时间:2019-06-18 19:54:36

1975年,华沙。43岁的Kapuscinsk是一名出色的记者,经验丰富且满怀理想,是革命与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在波兰的新闻社,他请求上级派他前往非洲安哥拉。这个国家正陷入独立前夕的血腥内战。Kapuscinski由此踏上了一条直达战争核心的自杀式旅途。他再次直面战争的残酷,内心首次产生一种无力感。安哥拉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他在波兰是记者,从战场回来后却变成了作家。

这是一部通过手绘风格动画和实拍回访表现的反战纪录片,这种动画纪录片的呈现方式不算是首开先河,在它之前,有「北方的纳努克」、「和巴什尔跳华尔兹」等,但以其在戛纳电影节斩获多项大奖来看,可以说是在视觉奇观化、影像感染力、社会批判性方面较为成功的范例。本文不对背景和情节作过多赘述(因为是历史盲)。故事主线从一名波兰的战地记者卡普钦斯基展开,当时正值美苏冷战白热化阶段,西非国家安哥拉也成了国际势力抗衡的牺牲品,卡普钦斯基为了让安哥拉——这个几乎被炮火摧毁的主要战场——的声音被全世界听到,只身前往战争最前线,不想却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我只说一个有意思的点。当时的安哥拉解放内战由两个阵营组成,分别是苏联、古巴支持的“安人运”和美国支持的“安盟”,二者的语言略有不同,只要开口就表明政治了立场,局势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当地人甚至打个招呼都会被枪毙,在卡普钦斯基南下的途中,尸体是路边最常见的“风景”。见图1~3,这是一个中弹的安哥拉人,但让人费解的是,临死前的他,不是求救,不是呻吟,而是乞求战地记者为他拍照。更让人费解的是,他不是个例,卡普钦斯基回忆道,“他们都想让我拍照,为了留下痕迹,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至此,这位伟大的战地记者便下定决心,要让这里的人们“永远存活”(一个伏笔)。这是本片最触动我的地方,在战争中,最容易被遗忘的就是人民,手无寸铁的他们是最无谓的牺牲品,尤其是这个国际上几乎没有话语权的安哥拉。而在将死前,人们最强烈也最卑微的愿望,只是想在这个世界留下存在过的证明(这里想到寻梦环游记)。又想拿“蝼蚁”作比,但不合适,他们连蝼蚁都成不了,如果没有相机,野地里他们横尸的土地,或许是最后的痕迹,而就是这片土地,最终也会被风侵蚀。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片名「人生的另一天」的由来,在卡普钦斯基的同名报告文学作品中有过一段描述,大意是,战争就是安哥拉的人们对生活的全部记忆,从黎明破晓到黑夜降临,他们所能感受到的命悬一线的不安感从未消失,昨天、明天、后天,不过是人生的另一天罢了。前面都是铺陈,让我感兴趣的在这:上文标注的伏笔处一定程度影响了卡普钦斯基在得到重要情报后作出的决定,他选择延缓战争结束的时间,让当时安哥拉的无辜民众得以继续存在。卡普钦斯基的学生提出质疑,认为应该让战争尽快结束,将伤害降到最低。这又是“小我”和“大我”该舍弃何者的无解命题以及“now”和“future”何者重要的二元对立,关于这一点,我的世界观中还没有标准答案,欢迎探讨????copy;本文版权归作者jocmor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