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不完美,但他完美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19 21:11:13人气:1
革命者

视频革命者状态:超清年代:2021

主演张颂文李易峰佟丽娅成泰燊更新时间:2022-09-28 19:34:08

1927年4月26日,距离李大钊被执行绞刑还有38小时。此时,我党各方力量仍在积极组织着对他的营救行的营救行动,而敌人也在千方百计对他施以酷刑,但依旧毫无进展。焦灼之时,一个年轻警察进入狱中欲对守常先生施以新刑,而关于守常先生一生的革命回忆,也就此拉开帷幕……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微博:影探探长作者:香蕉姐转载请注明出处《觉醒年代》的豆瓣页面,有一句经常被引用的短评:“今天的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课上死记硬背的那些他们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课本上的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领导五四运动,后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寥寥数语,和一张谢顶的照片。与李大钊有关的记忆,是近代史必考题。答案是《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历史,已离我们太遥远。如果没有影视剧的演绎,他们可能只是一个个生硬的名字,一些考点,几道考题。陈独秀,能引无数同好竞相追随,一定是个魅力无边的人。《觉醒年代》于和伟将其演绎了出来。李大钊呢?他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怎么能没有一部传记电影致敬他呢——《革命者》2021.7.1(大陆上映)拍伟人传记片也不算什么稀罕事。以亚伯拉罕·林肯为传主的《林肯》,丘吉尔为传主的《至暗时刻》,撒切尔夫人《铁娘子·坚固柔情》。拍人物传记,对演员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三位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加里·奥德曼、梅丽尔·斯特里普,都凭此获得了奥斯卡影帝/后。《革命者》的传主李大钊,由演技派张颂文挑大梁。此前,李大钊唯一影像曝光,你别说跟张颂文的扮相还真有点像。张颂文演技厉害自不用说,除此之外他还有个特长,换角度思维。他总是不断地想,100年前的守常先生是怎样的?怎么走路,怎么吃饭,怎么说话,直至把自己溶化了,让人物借助他的躯体还了魂。他的表演方式让他尤其适合人物传记片,大男主演得好,能激活整部电影,张颂文做到了。但电影本身的问题也不能避而不谈。非线性叙事,打乱时空的戏剧结构,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让电影在视听上耳目一新。然而,优点是它,缺陷也是它,目前豆瓣评分7.5分。据本片监制管虎介绍,《革命者》原本是一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常规传记片。但李大钊的一生波澜壮阔,常规叙事满足不了,只得改弦更张,变成如今像一张思维导图一般的叙事。1927年4月26日,身在囚室的李大钊,距离被执行绞刑,还剩38小时。在倒计时38小时里。囚房里发生的故事,通过相似元素的蒙太奇,闪回到囚室外的世界。用一个个场景和片段串联起李大钊一生的缩影。基本上李大钊与五个人物的交集,张学良、李庆天、蒋介石、陈独秀、毛泽东,组成了整饬的五部分。不再是上帝视角的全景展示,上至首脑,下至平民,多角度去看他。听起来是不是很复杂?想法创新,落地不容易,搞不好容易乱。前十几分钟剪辑些许凌乱,看得人有点云里雾里,中间几个镜头重复。不知道是不是前面塞不下,后面显得有些冗长,还有声嘶力竭喊口号的嫌疑。整体比较煽情,不带纸巾不行。但中间一个多小时,镜头和叙事的新颖、多义,还是给人带来美感的。如果你对镜头语言有比较高的要求,你可能会喜欢电影的叙事。如果你比较看重故事的完整性,可能会有些失望。近几年,主旋律作品为了笼络年轻受众,多用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比如《觉醒年代》。基调昂扬高亢,有纯粹的革命情怀,激情澎湃的理想坚守。越来愈注重艺术表现,油画质感的画面,浪漫格调的配乐,镜头里丰富的隐喻与象征。《革命者》在故事的流畅度,剧情的逻辑上差点意思,但在艺术表现上的确值得一夸。比如,陈独秀在上海新世界,向市民游客抛撒传单的戏。屏幕上放着卓别林的《流浪汉》,传单的影子投射在屏幕上,好像成了电影的一部分。《流浪汉》卓别林针砭时弊,讽刺资本家和统治者;陈独秀所撒传单为《北京市民宣言》,施压北洋政府,对其提出警告。这个镜头达成奇妙的时空并置,意蕴丰富。七一建党节那天,“南陈北李破防了”上了热搜。于和伟和张桐在《觉醒年代》后,再次出现在舞台上,观众控制不住泪水破防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穿过100年的历史长河走到了观众面前。仲甫先生和守常先生,好似从课本上活了过来。1933年5月,鲁迅为《守常文集》作序。鲁迅先生十分喜欢这个“诚实、谦和、不多说话”的老战友。写道:“他的遗文却将永在,因为他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电影《革命者》的英文名“ThePioneer”,可译为“先锋”、“先驱”。他在那个黑暗时代,像为人类“盗”取火种,带去光明的“普罗米修斯”。是先知,也是伟大的殉道者。被捕入狱后,拒绝营救,他要用自己的死亡,唤醒麻木的民众。因为他早已悟到,革命不仅需要枪杆子,还需要流血,需要牺牲,那么他李大钊愿意做先驱者,愿做第一人。行刑时,二十几个人,李大钊第一个走上断头台,吊了三次,才断气。李大钊女儿李星华回忆道:刽子手对别人只施刑二十分钟,而对他(李大钊)施刑长达四十分钟之久。张颂文拍这段的时候,亲自上阵,脖子也没有戴护具,即使吊着威亚,快速下坠带来的冲力,卡在喉咙上也是十分难受的。张颂文说,“我很害怕,但我要克服我的害怕,因为李大钊先生是不会害怕的!”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乐亭人李大钊,便是这样的悲壮英雄。《革命者》有缺点,但因为李大钊和张颂文的缘故,还是值得看的。我们历来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好像觉得不能被主流绑架,就要排斥主旋律片。可是各个国家都有它的主旋律,我们很自然地接受英国拍丘吉尔,美国拍林肯,却对推动自己国家进步的英雄人物,表示漠视。事实却是,所谓“自由”和“独立”,恰恰是我们的英雄争取来的。80、90这一代,一出生就在和平、良好的政治环境中,一出生就有丰饶的物质条件。他们几乎都不如自己的父辈对革命先烈感情深。爷爷奶奶说从前有多艰苦时,听得耳朵起茧子的年轻一辈,可能恨都不得掉头就走。说实话以前我也不理解,为什么可以为了信仰,命都不要?为什么一个个都那么坚定,坚信一定会胜利?通过这些影视剧,我大概明白一些。不是不怕死,而是民族已到危亡之际,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是没有怀疑和胆怯,而是胜利本就渺茫,血肉之躯怎敌得过枪炮子弹,只能依靠强大的信仰和革命乐观精神,给肉体装上坚固的铠甲。像鲁迅先生说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骨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这样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真的有这样一心为民的人,每月180块大洋的工资,花在学生运动和活动经费上,花在对同事的资助上,家里却经常揭不开锅。蔡元培校长知道后,交代财务部每月发薪时,预先留下部分工资,直接交给李大钊的夫人。临死前,洋洋洒洒两千七百字的《狱中自述》,还在保护被捕的爱国青年: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则。惟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则钊感且不尽矣!图源百度百科李大钊在1916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青春》一文,又何尝不是他自己。“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文/香蕉姐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