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个繁华而沧桑的城市。 繁华是因为现在的他已挤身国际大都市的行列,他的一举一动都为整个世界所关注。 沧桑是因为她的过去。 虽然,余秋雨曾说:一座城市既然有了历史的光辉,就不必再用灯光来制造明亮,因为上海没有太多历史,它不能怀抱着几千年的安详在黑暗中入梦,必须点亮灯光,夜以继日地书写今天的历史。”但,不得不承认,一说到令人怀旧的老上海,我会想到蜡黄色的相片、烟盒上的美女图、周璇的歌声从老唱机里娓娓飘来——听不清的歌词永远记不下来,但那旋律却是耳熟能详耐人回味的。然后是木质地板发出的噔噔声,不知又是哪位身着印花旗袍的妙龄女郎一手提着小包下楼来了。一切如梦如幻,充满遐想。 老上海是吵闹得叫人心烦的,是浮华得叫人眩目的,是沉闷得叫人窒息的,是悲伤得叫人心痛的。 《像雾像雨又像风》就是这样,给我一个旧上海的大部分印象。不仅包括其中的画面,还有它的情节。那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里面每个人的心意终究不曾改变,在灵魂的深处都紧紧握着一个人的名字死不放手,也正是他们各自性格上的固执与命运的捉弄,致使悲剧上演。我想:之所以赵宝刚把大背景放在那晦涩的老上海也就是因为那个时代那个城市带给人的概念与他所要表现的内容很一致吧。 关于文艺作品的评论总带着浓厚的自我主义色彩。把我的感情都放在其中,丝毫无客观可言。 整幕剧的氛围太过凄凉,就算主人公的一个微笑都能叫我心痛,真的。很不快乐的上海,很不快乐的上海人,很不快乐的我。 他们说话的腔调给我很一致的错觉,低低地咛着,带着各自一成不变的节奏不紊不乱地吐着每个字,时常,双眼噙满无奈的泪水或是执着的光芒——有那么几丝可笑、颓唐、悲凉、阴暗、昏沉…… 很喜欢周迅扮演的那个心智不成熟的富家小姐,叫心雨。她爱画画,爱把眼睛张得很大,爱坐在大花园的秋千上悠悠地荡;却怕和陌生人接触,怕走出家门,怕琢磨很复杂的东西;希望和一个只会修表的男子永远住在竹林深处的小茅屋里画风筝。 最后,心雨终于要和那深爱的男子结婚了,可他没有及时来到。她身袭一身黑色的晚礼服,盘起长长的头发,成熟端庄秀丽,就这么无怨无悔地等。 一直到他回到自己身边,她没有责怪他,因为她明白眼前的男子他有心爱的女人。她只是希望能永远单纯地叫他“阿坤哥哥”。似乎,心雨什么都不懂,又什么都清楚。 然后,他们结婚了。 有那么一段,令我记忆犹新,黯然神伤。 男人在心雨的陪伴下走到了家门口。 “我走咯。”男人笑得很调皮。 “又去找工作吗?”女人攥着手巾在男人额上仔细地擦拭着,幸福地微笑。 “恩……是啊……”男人很爱说话,有一搭没一搭地讲着工作有多难找多辛苦,然后又笑笑,看似个天真的小孩。 “阿坤哥哥,小心点儿啊。”女人的手被紧紧地握住了,她无力再说点什么了。她笑得很自然,柔美得像朵纯净的百合。 “走啦!”恍惚间,那只手松开了,远了,消失了。 心雨远远地遥望,一动不动,脸上的笑容遽然收起来,唇角无声无息地滑过一滴晶莹的泪,眉间释放出绝望的哀伤,她了解,男人并非去找工作而是去寻找他最爱的女人。 我看到这里,情不自禁地哭了。我不明白,什么都不明白,但就是很爱这个女孩,甚至爱她的命运,爱她的绝望,爱她的单纯。 最后的最后,女人的父亲用枪射穿了那个倔强男人的脑门,心雨削发为尼。 这是剧集最后的一个画面,心雨的眼神依然清澈通透,执着坚毅。 音乐声响起,像挽歌也似骊歌,适合慢慢回味。我终究还是把这部节奏把握得恰倒好处的电视剧看到了最后一秒,听完了最后一遍片尾曲,可终究还是读不懂其中堂奥的韵致。 屏幕上一片玄黄,一张张被流水冲刷过的脸孔扭曲着挣扎着。那是命运的归宿,但因为沾染了现实的灰尘所以轻灵不起来了,也因为无论是过往抑或梦境都有触不可及的遥远。 那份在郁郁寡欢中的沉思与对它沉重的钟爱,说穿了也就是我一份不切实际的寄托。
第1集剧情
雨夜,华鑫钟表店伙计陈子坤顺着电线杆爬进师傅的女儿方紫仪的房间,二人相拥而眠。第二天一早,陈子坤受师傅委托去银行家李荣生家修李家祖传的座钟。在回程的轮船上,阿坤遇上了安源生、安琪父女,重病的安父生命垂危,热心的阿坤忙前忙后,并结识了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李英奇、吴伯平两位医学博士。安琪对将父亲抢救过来的李英奇产生了好感。陈子坤帮着安顿好安琪父女,并在安父的要求下答应常来看望他们。安琪在父亲的恳求下去威镇上海的杜云鹤家找母亲吴楚玉,遇上了杜的义子阿莱。在李荣生为儿子李英奇接风的盛大酒会上,阿莱轻声叫出了杜夫人吴楚玉,母女相见,却不欢而散。第二天,吴楚玉惦记着女儿到小旅馆探望,安父突然间拔刀刺向前妻,自己因过度兴奋撒手人世。陈子坤来看望安琪父女,一进门,浑身是血的吴楚玉一头倒在他的怀里。安琪和陈子坤被抓进监狱,陈子坤大声地喊着:“不是我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