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战场,质朴血腥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3 06:37:38人气:0
![沙堡](https://static.sqjxzz.com.cn/Uploads/vod/2017-04/shabao.jpg)
视频:沙堡状态:正片年代:2017
主演:亨利·卡维尔汤米·弗拉纳根尼古拉斯·霍尔特罗根·马歇尔-格林更新时间:2023-12-28 12:29:37
《沙堡》的故事来自该片编剧克里斯·罗斯纳(Chris Roessner)自己2003年左右在伊拉克战场上的一段经历,当时他是一名机枪手,驻扎在伊拉克逊尼三角州。 尼古拉斯·霍尔特是本片的男一号,他将饰演美军士兵马特·奥克雷(Matt Ocre),他所在的分队被派往伊拉克巴古拜的村庄,去修复那里破损的供水系统。和巴格达人民热烈欢迎美军到来不同,这里的伊拉克人对美军有着深深的敌意和戒备,这…
厌倦了炸弹贝的充斥着逆光和特效的《珍珠港》式战争电影的你,可以选择观看《沙堡》来调节下审美疲劳,选择这部近年来少有的质朴风格战争电影。本片由奈飞(Netflix)出品,而奈飞的第一部原创电影其实也是一部战争片,即《无境之兽》。有趣的是,奈飞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采用独特的在线放映原创电影的手段,《无境之兽》当时也有在普通院线放映,但确因利益问题,在线放映遭到了普通院线的抵制。不知道是否是巧合,从此之后,一方面奈飞的原创电影不再走入普通院线,一方面它的味道也开始独特起来,不少原创影片都带有反商业性质的独立电影风格,奈飞为了原创而大胆地放权还让旗下电影普遍具有作者电影气质。而《沙堡》,正是一部没有狂轰滥炸、做作夸张和苦大仇深但却直击人心的现代战争电影。“我在9.11恐怖袭击前的两个月参军的,我喜欢说‘我为了自由而战’。但说老实话,我加入陆军预备役部队是为了挣到大学学费。”这是影片开头的一句主角独白。很风格化的台词,奠定了影片的基调,拉近了观众与电影的距离。这种设计当然不是首创,导演奥利弗·斯通的经典越战电影《生于七月四日》甚至用了145分钟去反思这句台词的深层次含义,但也不能说本片就是缺少新意。我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说这部电影是一部“质朴”的战争电影?因为本片的编剧克里斯·罗斯纳就是一名前美国陆军士兵,这部电影就是他自己的战争回忆录,更是他的长片剧本的处女作。在退役后或者还没退役就进入到好莱坞的美军军人并不少见,让观众和票房都血脉喷张的动作和战争电影使这些“锅盖头”找到了生计。退役军人多活跃于电影特技领域,继续发挥他们在武器操纵和军事技能上的特长,为在军事领域一无所知的电影人提供严肃的技术指导;当然,也有在演艺界发展的。而能往电影的策划领域爬升的前军人,则并不多。诸如奥利弗·斯通或者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比较著名的,这里举例一位和罗斯纳更相似的、曾经获得过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阿波罗13号》)的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小威廉·保尔斯。其为好莱坞贡献了不少有深度的战争影视作品,例如他结合自己的越战经历参与主创的越战剧《中国海滩》(处女作),二战电影《父辈的旗帜》以及海湾战争电影《锅盖头》;去年还携其子(曾在美国空军服役的特战队员)联手历史频道制作了战争剧集《海豹六队》。少有爬到电影策划位置的退役军人,而本片编剧罗斯纳也有着自己的一段军人与电影人交织的经历。罗斯纳出生在俄亥俄州的坎顿,父辈都是军人,父亲还曾是陆军的游骑兵。2001年罗斯纳为了大学学费加入了美国陆军,被分配到了陆军民事与心理战部队(空降资质)[USACAPOC(A)]服役。2003年罗斯纳来到了伊拉克。罗斯纳所在的部队是一支特殊的单位,下文将做一个介绍。这支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和战区的百姓打交道,而正因如此,罗斯纳带给了我们一个有别于普通战争电影在前线厮杀的新颖的视角。退役后,罗斯纳在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取得了艺术硕士学位,并写下了《沙堡》的剧本。“战斗是一种瘾,强效而致命。”这句话出自另一部伊拉克战争电影《拆弹部队》,但在《沙堡》中得到了最大化体现,影片展示了男主从自残逃战到拒绝服从上级调遣其回本土的命令,这个厌战到恋战的性情转变。我认为电影的处理是非常细腻的:一方面是循序渐进地通过战友阵亡、当地的校长被杀、水站被炸这三个事件让转变更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电影完美地呈现了一个人是如何一步步被被卷入战争,并成为战争的一部分。第一次的战友阵亡实际仅仅是激起男主出于同袍被害的哀怒;当唯一的军民联系纽带,也就是协助美军的当地校长被反对派分子杀掉并示众后,则更进一步促使男主有了复仇心态;最后的水站被炸则直接让男主认识到,杀戮才是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我要20块,要美金,不要第纳尔。”“我用自由和民主支付你如何?”两句调侃的台词中却透露出讽刺和凄凉。正因为主角所在的是与战区百姓打交道的部队,影片也塑造了三个典型的战区百姓形象:恐惧不知所措的平民、盘算利益的酋长、力图融合美军与百姓的校长。美军和战区百姓之间的互动也是本片的一看点。“用民主与自由支付”,似一张美国政府开出的空头支票,更是对片名的诠释。正如影片中的另一句台词“巴库巴是两座城市,白天属于美国,夜晚属于其他人”,“沙堡”寓意美国政府在伊拉克的控制权如同沙制城堡般飘摇欲坠。但并不仅仅如此,电影中美军与百姓之间的几次涉及到生死的纠葛更形象地揭示了比飘摇沙堡更坚硬的其实是人心壁垒,双方的杀戮麻痹让这个壁垒更难突破。最后的水站一炸,可谓这部电影最精彩的桥段设计。当军民双方暂时结束了杀戮,相安无事地共同修复水站时,没有任何征兆,一枚IED爆炸了,打破了最后的平静。这一刻,战争中的无力、徒劳感在一瞬间甚至随着爆炸冲击波冲出了银幕;而炸掉的不止是军民共同修复的水站,更是两个国家或者民族之间艰难地建立起的一点信任。不信任,是一切战争的起源。“War,warneverchanges.”引用经典游戏《辐射》的里的一句名言,结束对影片的评述。影片幕后罗斯纳创作剧本的灵感其实确实受到了奥利弗·斯通的影响,其在巴格达的绿区观看了斯通的越战片《野战排》,顿时有了一种强烈地想要把自己的战场经历用镜头表现出来的冲动。退役进入校园后,罗斯纳也毅然地选择了学习电影。作为罗斯纳的处女长片剧本,这本剧本还曾上过好莱坞剧本“黑名单”,关注度可见一斑。开篇笔者曾提到本片并无大场面,但并不代表本片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不到位,片子的制作其实还是很精致的。全体主演在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CharlesK.Redlinger的带领下接受了专业的军事化训练。剧组开赴烈日炎炎的约旦取景,并请到了约旦军方为本片提供装备支持。例如开头的约旦皇家陆军的M60A1坦克;执行MEDVAC任务的隶属约旦皇家空军第30中队[同时隶属约旦军方联合特种作战指挥部(JSOC),被部署在名为“阿卜杜拉·本·哈西姆王子二世”的第5皇家飞行旅中]的UH-60L直升机;男主回国时的隶属约旦皇家空军第3中队的C-130E/H运输机。UH-60和C-130本为美军现役装备,提升了本片的真实性。另外,开头出现的AH-1其实算个错误。第一,按照史实,美国陆军的AH-1早在01年就完全退役了,没有参加伊拉克战争,此时只有海军陆战队的AH-1W参与作战。第二,片中这架AH-1能够看到M197三管机炮、AN/ALQ-144以及平板型座舱盖,可以推测是F型,而不是海军陆战队的AH-1W。约旦皇家空军的第10和12中队装备着AH-1F。对于战斗场面的处理,导演费尔南多·科英布拉抛弃了当下现代战争电影流行的试图用手持摄影来营造纪实风格的手段,而是多次使用长镜头和稳定的构图来拍摄战斗场面。侧面也能够看出这部电影反商业的属性,更像是一部文艺战争电影。导演费尔南多·科英布拉是巴西电影人,在执导了奈飞的热门剧集《毒枭》第三季其中四集后参与到了本片的摄制。饰演陆军特种部队军人的亨利•卡维尔因本片辞演了导演西蒙·韦斯特(《空中监狱》)的一部动作电影《斯特拉顿》,其当时已经参与了电影的前期筹备,并且接受了相关训练。关于美国陆军民事与心理战部队。美国陆军民政事务与心理战司令部(空降资质)[U.S.ArmyCivilAffairsandPsychologicalOperationsCommand(Airborne)],简称陆军民事与心理战司令部[USACAPOC(A)],驻地是北卡罗莱纳州布拉格堡(FortBragg),是陆军后备役所有民政事务和心理战单位的总部。美国陆军民事与心理战司令部编有10,000名军人,构成了国防部民政事务兵力的94%,以及国防部心理战兵力的71%。陆军后备队民政事务与心理战兵力约占美国陆军后备役部队总兵力的5%,但是却构成陆军后备役部署兵力的20%。民政事务与心理战官兵在遍及全国27个州的69个陆军后备役单位服役。由现役和陆军后备役军人组成的陆军民事与心理战司令部[USACAPOC(A)]现在是一个多成分组成的司令部,并向驻乔治亚州麦克弗森堡(FortMcPherson)的美国陆军预备役司令部(U.S.ArmyReserveCommand)直接报告。本文版权归作者圣迭戈-北岛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