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教徒(1973年英国版,有剧透)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16:19:27人气:0
异教徒

视频异教徒状态年代:1973

主演爱德华·伍德华德克里斯托弗·李黛安妮·赛琳托布里特·艾克拉诺更新时间:2022-09-28 19:53:13

一封求救信令爱德华·马卢斯警官坐立难安,信纸上的每一个字都透着一位母亲对失踪女儿的担心和绝望,爱德华决定按照信上的地址亲自跑一趟,将这起神秘的失踪案弄个水落石出。信上的地址将他引到一个偏僻的小岛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爱德华一直不知道高度现代化的美国竟然还有这样一座与世隔绝的美丽桃源。小岛上的居民非常热情,可是对于爱德华打探失踪女孩的情况却避而不谈,只是将他带…

与史上很多经典电影最初的命运一样,1973年版的《异教徒》甫一杀青,就被英国发行方誉为“我所看过最烂的十部电影之一”。我们当然不能否认2006年美国翻拍的《异教徒》绝对当得起这个荣誉,但必须清楚一点,那个瞎了眼的发行人恰好说反了,旧版的《异教徒》已经跻身史上最为经典的恐怖片之列。单纯看字面意思,《异教徒》是典型的cultfilm,片中弥漫着异教风俗、狂热崇拜和最是那心惊胆颤的死亡。但倘若仅仅用cult一词来给这部电影盖棺定论显然气量太小。导演罗宾•哈代是位有想法有追求的恐怖片爱好者,因为对当时千篇一律的“吸血鬼”恐怖片不满意,他在《异教徒》中对“恐怖”进行了更为恐怖的诠释。本片之所以堪称经典,在于一步步展示了猎人如何沦为可悲的猎物,并以近乎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描绘了一场发生于现代的古老仪式。于是,恐怖不再只是画面的惊悚,而是内心时时刻刻的反躬自照,因为说不定从哪天起,你也变成一个众人之中的“异教徒”。TheHunterishunted.不到电影的最后一刻,谁也看不出这是个恐怖片。尤其那种天生有好奇心的人,比如我,在本片的大多数时间里犹如饱览BBC的《Discovery》。假如在1973年,到这个有着美丽名字——夏岛来调查一桩萝莉失踪案的不是警官豪伊,而是我,我也一定会陶醉于此地的桃源美景。豪伊一上岸就走访调查,令人疑惑的是,无论在街头还是酒馆,夏岛上所有的人对女孩的存在都矢口否认,甚至女孩的母亲竟也无动于衷。不管怎样,既来之则安之。在夏岛的第一夜,豪伊入宿绿人旅店(其实我很想说这是兽人旅店,因为招牌上的绿人像极了魔兽争霸里的兽族苦工)。这一夜,豪伊发现岛上的居民竟然露天集体性交,甚至有个男孩被送到旅店来和店主女儿做爱。更令人不解的事还在第二天,豪伊终于在教室里找到了失踪女孩的课桌,他渐渐发现,岛上的人有意隐瞒了女孩失踪这一事实。更可怕的是,女孩很可能已经死了!为此,豪伊开始调查岛主夏岛勋爵。勋爵自称大家都是守法且温和的信徒,绝无杀人绑架之事。当然他所说的信徒信仰的并非基督,而是太阳神。豪伊还掘开女孩的坟墓试图找到尸体,却只看到一只死野兔。影片到这里,情节发展仍然如同一个福尔摩斯式的探案故事。观众和豪伊都迷惑于一场凶杀案的可能逻辑,也迷失在岛上种种奇异的风俗中。锲而不舍的豪伊终于在夏岛的图书馆找到了“答案”:原来,靠出口苹果获得经济来源的夏岛年年丰收,却在去年歉收了。为了祈求太阳神和农业女神来年获得丰收,岛民要在“五月节”上把一个处女烧死并献祭给神灵。而这个女孩必须在献祭前的几个月被藏起来。豪伊和观众顿时觉得真相大白。猎人终于要捕获到猎物了!第二天正是“五月节”,豪伊的交通工具恰好又坏了,原本想回警局搬救兵的他决定将捕猎进行到底。“五月节”祭祀前有一场盛大的游行,岛上每个人都参加。豪伊打晕了扮演小丑的旅店店主,换上小丑的衣冠混入游行队列。终于,他发现了被绑起来的失踪女孩。豪伊当机立断,打晕看守,带女孩从山洞夺路而逃,等他和女孩钻出山洞时,却发现勋爵早已经等在洞外。女孩开心的跑向勋爵,豪伊懵了。原来,真相只有一个:身为猎人的豪伊才是真正的猎物,他被一步步引到这里,是因为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在岛民看来他是异教徒),豪伊是献祭给神灵以祈求丰收的最好祭品。在众人热烈的狂欢和歌唱中,豪伊被塞进巨大的柳条人中被烈火焚毁。Thehunterishunted,追踪猎物的猎人反而被猎物捕获。这才是《异教徒》所设置的恐怖情境。在柳条人熊熊燃烧的火焰中,我不禁回想起电影前面的一幕幕场景,回味着勋爵、店主、教师、课堂上的小女孩曾经说过的话的真实含义,竟会被吓出一身冷汗。没有什么比自觉真理在握,其实一步步踏入死亡陷阱还浑然不觉更令人恐惧的了。本片开头,豪伊在教堂里曾说过,基督徒啜饮红酒象征着饮耶稣的血,吃面包象征着吃耶稣的肉。因为耶稣以个体的牺牲与复活来为人类赎罪。而在片尾,豪伊却成为异教徒中的牺牲品,为夏岛的丰收奉献了自己的血和肉。这种前后呼应犹如一条宿命的绳索,令人感到一种窒息般的恐怖。诸神之争人类为何要发明恐怖片?仅仅是吓唬自己来寻求刺激么?恐怕导演罗宾•哈代永远不会同意。在一次访谈中罗宾称:“恐怖片在我看来是很严肃的戏剧形式。”略加琢磨,便觉罗宾此言真乃灼见。当《异教徒》的恐怖情绪渐渐舒缓,浮出影像表层的是他对人类历史上“诸神之争”的深刻洞见。所谓“诸神之争”,本是现代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意指社会伦理中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剧烈冲突。而这隐喻了人类历史上在不同信仰的名义下进行的冲突、战争、杀戮乃至《异教徒》中的人牲。“异教徒”本是历史上基督徒对非基督徒的蔑称,然而本片中的“异教徒”究竟是哪些人?是岛民还是豪伊?欲解答这一问题,不妨从豪伊入手,把片中俯拾皆是的隐喻一一显白。这就要认清豪伊的双重身份,他首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和老处男,其次他又是现代社会中充满理性的警察。作为基督徒,豪伊身上甚至透出一股中世纪的味道,虔诚的不像个现代人。从一开始他在教堂中唱圣歌并宣讲基督拯救之道,电影就已给这个角色定了性。上岛后,豪伊每日进行睡前祈祷,对岛上露天性交、女子裸舞等现象大为光火,只因这在基督教中实属有伤风化。在学校里,老师公然给儿童解释男性生殖器是繁殖的象征物,是必须崇拜的对象,这更引起了豪伊的愤怒。在他看来,崇拜生殖器已经超出了有伤风化的范围,变为一种“异教”亦即邪教了。历史上以基督名义发动的战争如十字军东征,讨伐的都是“异教徒”,对异端的强烈排斥是基督教与佛教等宗教不同的重要特征。而夏岛恰是一个“异教”之岛。岛上飘扬着太阳神的旗帜,柳条编织成的棍形物(阴茎的象征)被悬挂在教室、旅馆、小店里。显然,这不是上帝之城,而是太阳神的王国,这两个神必然会起争执。墓园中的桥段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废弃的基督教堂的墓园里,豪伊发现了几个被岛民弃置的石棺,盛殓着从前的基督徒的遗体。眼见这荒凉情景,豪伊悲从中来,愤怒的用木片做了个简易十字架,郑重的放在石棺上以祈求灵魂安息。整个桥段沉默凄冷,彷佛两个神祗的默默较量。更激烈的冲突发生在勋爵和豪伊之间。豪伊认为,耶稣不惜以道成肉身的圣子之身被钉在十字架上,并在三天后复活,是为了给人类赎罪。而勋爵却认为,人本没有罪,也没有什么复活,死亡不过是从一种生命形态变为另一种。崇拜生殖与繁衍的信徒无法接受道成肉身、凭空诞生的耶稣,勋爵甚至不无敌意的说:“耶稣?那个所谓圣母的孩子在我看来是幽灵之子。”所以,“诸神之争”归根到底就是信仰哪一个神的问题,信仰不是理性,无法相互理解,于是才有了异教徒。豪伊纵然挟基督之尊以“异教”的眼光扫视岛上的一切,却并未意识到,身为岛上唯一的基督徒,他才是真正的“异教徒”。有趣的是,豪伊又是一个老处男,这再次令他处于“异”的境地。基督教的虔诚信仰令他守身如玉。但岛上的“太阳教”崇拜生殖的力量,岛民对性充满着迷恋。影片到处都有性的明喻和隐喻,他们集体野合,唱赞美性交的歌曲;他们在孩子面前竖起象征生殖器的图腾柱;他们把花园的灌木修剪成阴茎的样子……当豪伊的隔壁传来女人犹如塞壬一般的歌声,当女人用力敲打豪伊的房门,老处男的性欲同样被激发出来。他灵魂里的上帝也与太阳神较量了一番。虽然豪伊控制住了自己,但在这性之岛屿上,禁欲的人有且只有一个,那么谁才是真正的“异教徒”?从豪伊现代人的身份看,他也与当地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豪伊虽虔诚,但毕竟是个警官,是官方的代表,更是一个现代人。他懂得把信仰限制在伦理的层面而拒绝狂热迷信。影片一开始,当他看到墙上刷着“耶稣永生”的标语,就下令擦掉这种狂热。换言之,作为现代人的豪伊,他还有个神叫“理性”。他反对太阳教除了宗教理由外,也基于“在二十世纪竟然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是从启蒙理性的角度反对的。豪伊身上住着两个神!当豪伊要被烧死前夕,绝望透顶的他突然喊出这样的话:“夏岛的歉收是自然规律!不在于太阳神,而在于夏岛的气候满足不了丰收的条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豪伊也发现基督的无力,转而求助理性之神,以求死里逃生。可惜的是,无论是基督还是理性之神,在太阳神统治的夏岛上都是异教之神,在诸神之争中败下阵来。而豪伊也被迫沦为异教徒而被送进柳条人。这不禁令人想起中世纪的欧洲,当年基督徒也在信仰的名义下烧死过无数的女巫。而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烧死的人足以组成一部中世界哲学史。他们之所以被处死只因为他们是基督徒眼中的“异教徒”。虽然并不能认为豪伊在为几百年前的基督教血泪史还债,但导演显然已经将“异”的恐惧描绘的淋漓尽致:当你发现周围所有的人和你有着本质不同时,那种孤独、无助、绝望才会构成一种深深的恐惧。仪式我想很多人在看完电影后,惊恐之余,一定会想方设法寻找本片的原声吧。没错,片中的那十三首反复吟唱的歌谣实在曼妙,影片的前半段,歌曲出现的尤为密集,甚至导演罗宾都曾想干脆拍成一部音乐片。当然,我并不能保证在聆听时会不会再次感到惊悚,毕竟这几首歌曲听起来的确很邪。子曾经曰过,“思无邪”,《异教徒》中的歌曲之所以邪,并非电影的恐怖气氛所渲染,而是这些歌曲几乎可以看成宗教仪式的祝祷音乐。表面看来,这些歌曲似乎只是优美的民谣风,但细究其歌词就能看出,不同的音乐都有一定的宗教仪式指向,可以看做宗教仪式的一部分。最为典型的是豪伊去学校调查失踪女孩时,路遇一个男教师带领孩子们在进行一项活动。孩子们围在一个象征着生殖器的图腾柱周围,边跳舞边歌唱。歌词是:“树上有树干,树干上有树枝,树枝上有个巢,巢里面有个鸟,鸟上面有块板,这板就是床。床上面是女孩,女孩上面是男人,男人上面是席子,席子上面是孩子,孩子上面是男人,男人上面是坟墓,坟墓上长棵树。”这一串循环往复的歌词,乍看似乎是用民谣来演绎人的一生,但在电影中,这首歌就可以看做一种宗教仪式了,因为歌词中实际表达的是生命在性交中得以延续,“树”(生殖器)是生命不息的象征。其实,在任何一种宗教中,歌曲与舞蹈都必不可少。即使是号称文明古国的中国,所谓“礼乐文明”的历史形态也是一种歌舞祭祀。《异教徒》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祭祀表演无疑是片尾烧死豪伊的“五月节”祭祀,而这在历史上的确曾经发生过。在英国学者弗雷泽的人类学经典著作《金枝》中,记载了“五月节”的原型,即苏格兰凯尔特人的贝尔坦篝火节。简言之,这一节日是向太阳神献祭,祈求太阳能净化一切妨碍农事的事情,促进土地增产。女孩子们要全身赤裸从篝火上跳过,以祈求农业之神保护果实。为了表达虔敬,人们还会焚烧动物乃至人作为献祭。被献祭的人或是部落首领,或是年轻处女。但有时也常常用陌生人扮作首领被献祭。这是因为陌生人往往信仰别的宗教,他们越是坚持不同的信仰,被献祭后所产生的净化力就越强,来年就越能保证丰产。影片精心复制了这个仪式。在当天,岛民头戴动物面具组成游行队伍,队伍最前方有一个怪物,它由勋爵引领,由小丑驱使,整个队伍从城市中蜿蜒绕出,走向郊外的海边,且行且歌。这就意味着将所有的不祥从城市驱赶到祭坛。接下来就是最为关键的献祭仪式了。很不幸,豪伊作为虔诚的“异教徒”,老处男,且抗拒了旅店女儿的诱惑,说明他的力量非常强大,是最为合适的献祭牺牲。在被剥光衣服塞进柳条人之时,绝望的豪伊用基督徒的方式诅咒勋爵等人下地狱,但这更意味着他是高质量的牺牲品。诸神之争再次上演:岛民们围绕着熊熊燃烧的柳条人,载歌载舞,祈求丰收;走向死亡的豪伊也在最后时刻高声唱起基督圣歌,两种声音在一种燃烧中相互映衬。歌曲、游行、舞蹈、献祭,共同组成完整的宗教仪式,这不是繁文缛节,而是有着强烈的宗教意味。如果没有烧死豪伊这个结局,观众一定会觉得仪式有着异域风情的美,但豪伊之死告诉我们,不要轻易闯入他者的仪式中。从不列颠到美利坚《异教徒》拍出后的命运沉浮,宛如英美电影之关系的现代魔镜,反映了英美电影之间的若即若离。当然,故事还是要从1973年讲起。在英国,《异教徒》虽然网罗了不少实力派明星尤其是克里斯托弗•李(还认得他吗?《指环王》里的白袍萨鲁曼),但英国发行方认为这是一部毫无艺术感的电影,不仅毫无宣传,而且删减严重,这直接导致了本片票房的一塌糊涂,间接导致了电影胶片被抛掷在片场仓库里。这样的命运对大多数电影而言等于判了死刑。美国人创造了奇迹!几位口味独特的美国发行人十分看好本片,于是两年后,《异教徒》在美国辉煌上映,大获好评,从此连续华丽了三十年。英国人在宗教上的过分保守,自然对《异教徒》的品味觉得反感,而美国人对宗教的开放态度却能慧眼识珠,这多少能看出英美电影的差异来。话说《异教徒》从此风靡英美三十余载,爱之弥深的美国人终于捱不住寂寞,在2006年将此片翻拍,这就是在今天更被人熟知的尼古拉斯凯奇版的《异教徒》。很遗憾,新版恶评如潮,以至于让很多不明就里的影迷对旧版也失去了兴趣。新版沿袭了旧版的情节,甚至有些桥段是全盘复制,为何沦为失败之作?这归咎于新版主题不清。影像风格的好莱坞化,令原版中精心设计的象征和隐喻皆被抹平,凯奇的“异教徒”身份亦全然消解,变成了一个冒失的警官和心碎的情人。新版试图将主题引向一种模仿蜜蜂尊崇峰后的女性崇拜和“雄蜂必死”的设计,但却没有扔掉原版中收成与献祭的宗教观念,导致两种主题互不和谐,影片不知所云。原版中基督徒与异教徒、宗教人与理性人之间的强烈对比亦消失了,简言之,新版只是讲述了一个冒险者之死的故事。这是典型的好莱坞题材,但又没有将凯奇塑造为好莱坞英雄,他的死毫无意义。新版的失败也带给凯奇尖酸刻薄的评价,平心而论,凯奇这位好莱坞英雄兼情圣的确难以匹敌旧版里爱德华•沃德伍德基督绅士兼老处男的形象。这不免令人对老牌的英国电影产生敬意,它们风格细腻耐人寻味,宛如勃朗特姐妹的长篇小说。而美版只重情节的起承转合和演员的个人主义,那些精细的隐喻和令人回味的细节统统被遮蔽在华丽的音响和镜头中了。好在巨大的柳条人依然矗立在旧版的海报上,提示着令人难以言喻的恐怖。刊于《看电影》2010年4月下“经典礼拜”,此为原稿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