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花桥荣记状态:年代:1998
主演:郑裕玲林健寰顾宝明郁芳更新时间:2012-09-07 03:40:02
台北长春路有一家小米粉店,老板娘(郑裕玲饰)来自广西桂林,做的米粉是家传手艺,当年在桂林也远近闻名。老板娘少时也是美人,还嫁给军官当过几年太太,但战争中丈夫失踪,她也跟着军眷撤到台湾,开这家“荣记米粉”赖以生存。米粉店吃包饭的常客就那么几位,都是同乡:一个是总打破碗的李老头,当年在柳州人称“李半城”,拥有半个城的店面,如今被儿子抛弃在这儿,连饭钱都付不起,七…
国共内战导致中国的分治,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从其它电影里看到的有部分国民党部队滞留在金三角地区,有家不能回,国民党也抛弃了他们。而因为国家变色而导致亲人分离的就更多了。《花桥荣记》作为一部艺术化了的作品,对这些事件做了提炼。亲人分隔海峡两岸,当然会是一件很令人伤感的事情,但是像小说和电影里那么集中的惨痛故事也应该不会那么常见。我家的一位亲人也是国民党军官,去了台湾后比留在本地、后来被定为资本家成分的亲人要过得好。不过片中的那些人物,他们的命运也有其根由,比如柳州的李半城,他的财产都是固定资产,带不走,而自己年纪又大了,很难在异地他乡东山再起。再比如容县的秦县长,异地而处,能给这些官场中人提供的空间就小多了,很容易会失落,包括在性方面的。老板娘的失落,则像《游园惊梦》里的军官夫人一样,是丈夫阵亡,一切全都今非昔比。很多人诟病
郑裕玲的普通话,其实我觉得那倒没什么大不了的。特别是好些人说她的口音不像桂林人,但其实片中人物口音不像他们籍贯所在地的多了,李半城和秦癫子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对于观众来说是好接受的,不过他们一个柳州人,一个容县人,该讲的是柳州话和白话,或者是带桂柳话和白话口音的普通话。普通话讲得那么好,在一群南腔北调的人当中,其实也蛮奇怪的。当然,口音带得正确的,是片中在桂林场景里跑龙套的一些演员,如演卢先生小时候那个小朋友。片中阿丘演了团长的副官,说着南宁人努力学来的北方话,不过军队里本来就南腔北调,所以阿丘无论什么口音都不会错。当然,郑裕玲的岭南味道具体来讲,并不怎么具有桂林特色。但是演戏的事情不能强求,如果非要找桂林人来出演,又要担负一定的票房任务,恐怕是不太可能。减低这种遗憾的其中一个办法就是都配上桂林话,但是好像我还没听到影视作品中有人专门讲桂林话。电影里有说广州话的,有说四川话的,有说上海话的,但似乎还没有说桂林话的,当然说起来中国南方的方言太多,一些次方言可能就得不到这种待遇了。但是,如果都配上桂林话,就不会出现电影里的情况:老板娘小时候说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长大了就变成不标准国语,而卢先生小时候带桂林口音,长大了带台湾口音。还有老板娘母女俩,母亲说话带桂林口音(我不是桂林人,也没在桂林长住过,所以不是很确定),而女儿说纯正普通话。卢府里的奶奶说标准普通话,而儿子和孙子说话带口音。不过这一点倒是可以解释,卢家的爷爷曾在湖南当道台,娶了个外省夫人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