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失火之日》:六十年前的科幻佳作还是有点图样图森破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16:09:43人气:1
如果说今年地球迄今为止的灾难关键词是「新冠」,那么去年就是「大火」。美国加州这几年的山火已经可以算是传统了,此外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和我国东北的森林也有过火情。甚至连潮湿的热带雨林亦不例外,巴西的亚马逊雨林和印尼的雨林同样遭受了大火的炙烤。而最受全球关注的则是澳大利亚长达数月、殃及袋鼠和考拉的火灾,一度还跨越山和大海,点燃了新西兰霍克湾的森林。顺带说一句,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和冲绳首里城也几乎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当然这两者起火的性质与上述几个例子并不相同。若是将时间线拉长到本月,乌克兰北部也正笼罩在滚滚浓烟之中,火情已然蔓延到了切尔诺贝利附近,一旦森林中留有的放射性物质随着热气流上升并被带向远方,也许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这些火灾的起因各不相同,有些是人为的,比如放火烧荒、故意纵火、管理不当;有些是自然的,比如气候变化、地形条件等,更多的是这几大因素相互交织影响,共同导致了灾难的发生。不过,无论是故意还是偶然,可以说大多数的火灾都是人为造成的,因为很难否认某些气候的变化也是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为什么要提这么多关于火灾的事?早在1961年,就有一部科幻电影描绘了地球着火的末日图景,片名非常直白——《地球失火之日》。当然,罪魁祸首也是人类,只不过并非如今惯用的环保元素,而是另一个巨大的阴影:核弹。其实明眼人看到这部影片上映的时间点就能猜到原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冷战双方的对峙处于最最凶险的时期,以美苏两国为首的军事集团任何一点擦枪走火,都有可能引爆足以毁灭地球的核危机。人们对核爆的恐惧自然会反映到电影作品中,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哥斯拉》了,1954年美国在比基尼环礁进行的氢弹试爆催生出了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洪荒神兽。而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冷战白热化阶段,这部《地球失火之日》在英国诞生了。与中二的日式演绎不同,英国人的理性严谨让本片走了另一个扎实而工整的科幻路数。说它扎实而工整,是因为影片在大胆假设的基础上,对地球失火的起因、降临、后果有着较为细致的描绘,特别是在英国政府和民众反应的表现上非常到位。若以现在的眼光看起来,除了特效方面只是寒酸地使用了一些简单的绘景拼贴,此外几乎符合灾难大片的所有条件,甚至可以说它是一部温度倒转版的《后天》。《地球失火之日》的视角选的很好,主要角色都是伦敦《每日快报》的记者。既然是新闻媒体,那么就有资源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搜集到最多、最真实的信息,增加了叙事的紧凑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逢此次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两相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许多方面竟有着惊人的相似。影片中灾难的预兆是地球气象的紊乱,许多地区寒暑颠倒、旱涝逆转。出于媒体对新闻报道的嗅觉和渴求,《每日快报》指派男主角彼得去采集报道的素材。然而事实上,报社对气象方面的新闻并不十分重视。彼得虽然曾是个非常优秀、有前途的专栏记者,但由于离婚而变得消沉,经常以酒浇愁,工作也吊儿郎当,因此从派他去撰写报道就可以看出主编的态度。特别是作为英国的媒体,别国的水深火热只是属于茶余饭后的谈资,根本上不了头条。在这一点上,「气象」和「病毒」都是一样的。席卷全球的大灾难怎可能厚此薄彼?没过多久,英国也同样天降异象,开始仅仅是气温上升,后来大幅增加的热量蒸发了空气中的水分,形成了比重很高的热雾,盘踞在从地面到四层楼高的区域内,使伦敦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雾都。不只是英国,这场热雾在两小时内令三分之一的地球陷入了瘫痪。至此,包括《每日快报》在内的媒体才真正紧张起来,主编立刻动员记者们分头搜集讯息和线索。影片中颇为讨巧地插入了一段爱情副线,不但缓和了大难临头的氛围,使得全片张弛有度,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剧情推进的契机。鳏居的彼得在去气象局采访的时候认识了在那儿工作的女接线员珍妮,彼得对这可爱的姑娘一见倾心,不断暗示着爱意,但珍妮觉得一切来得太快,希望彼此更加认真地对待感情问题。当他们的关系有所进展时,珍妮向彼得透露了在气象局得知的一个机密信息。原来,美国和苏联不久前同时进行的核爆试验使地轴发生了11度角的倾斜,从而改变了地球上气候带的分布,才导致了热雾、飓风和洪水等灾害。珍妮让彼得一定要保密,没想到以追求真相为己任的彼得将这条信息汇报给了报社。第二天出版的报纸果然造成了轰动与恐慌。由于泄漏了机密,珍妮被安全局的人带走。珍妮自然责怪彼得不遵守诺言,甚至觉得彼得是为了新闻线索而骗取了她的信任,两人到了分手边缘。而另一方面,彼得的报道在社会上激发了大讨论,英国政府为了掩盖真相,一边用高压水枪驱散示威游行的群众,一边编造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来混淆视听。是不是有点熟悉的味道?但就算再怎么掩盖,灾难是不会停下脚步的,伦敦的温度一再上升,高温导致了火灾频发,而水资源变得异常珍贵。最后政府只得下令停止向居民日常供水,而是统一分配。最有趣的是在公园里搭建起临时帐篷,设施的正式名称居然叫「社区淋浴中心」。新冠让我们知道了方舱医院,《地球失火之日》则让我们见识了方舱浴室。面对不断恶化的局势,四个核大国(截至电影上映的1961年,中国还未进行核试验)宣布停止与核武器相关的试验、制造和生产工作,但已然于事无补。当然,珍妮也被释放,《每日快报》的主编接纳了她,在彼得上司的撮合下,两人也重归于好。之后《每日快报》派驻在苏联的记者传回了更加爆炸性的消息,莫斯科举行了一场国际新闻发布会,苏联的顶尖科学家在会上声称,美苏两国的核爆不仅改变了地轴的角度,还使地球正在向太阳移动,而西方科学家早就知道了这一切,政府也没有选择公开。按照温度上升的趋势,留给人类的时间只有大约四个月。某晚,英国首相通过广播发表了公告:全球各国政府作出一致决定,经科学家们同意,将全世界的核弹集中起来在西伯利亚以北一百英里处引爆,以期能够改变地球向太阳运动的轨迹。在世界末日行将来到之际,一部分年轻人涌上街头开始了最后的狂欢,又唱又跳、打砸街道、疯狂宣泄、四处泼洒囤积的用水,城市陷入了无尽的混乱之中。人们越是想表现出活力,就越是代表着内心的绝望。核弹终于要引爆了,世界各国在一片寂静中数完了倒计时。结果如何?影片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分别用「世界得救了」和「世界毁灭了」两张报纸的头条予人遐想的空间。也许在本片的编导看来,人类是还有希望的。正如片尾伴随着教堂钟声的那段独白:「人类播种了风,收获了一场飓风。或许几小时过后,一切都将被遗忘,对未来的希冀也不复存在,全人类都将被大火吞噬,这皆由人类一手导致。然而,或许在人类摧毁世界的熊熊火光之中会生出一颗诚挚的真心。这颗心关爱着他,甚至比他自己更甚。如果人类还有未来,迟钝如他,在追逐力量的途中所经历的荣誉和挫折,也会下定决心泰然处之,因为他深知生存之法。然后,他才能说:确实啊,光明是多么美好,能看到明天的太阳是多么美妙。」《地球失火之日》披着科幻的外衣,内里却能够提炼出丰富的主题。比如核武器和世界末日的威胁;比如新闻媒体和政府应对灾难的方式;比如人们在末日降临时的行为和态度;甚至还可以发现当年英国社会阶层的生态和处理性别政治方面的惯性思维。而这么多主题又用了许多英式幽默进行了消解,令人在深思之余不禁莞尔,称本片「雅俗共赏」亦不为过。只是,对人类报以希望的编导差点被打脸。熟悉历史的人应该能够意识到,就在影片上映后的一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这既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也是人类空前接近毁灭边缘的十三天,两个国家的核按钮多次只差一点就被按下。时至今日,人类仍在变着法儿作死,一幕幕活剧不正在上演吗?世界各国团结一致?图样图森破啊,别想了,不存在的。♑本文版权归作者卡斯蒂亚公爵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