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传出去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01:33:17人气:0
让爱传出去

视频让爱传出去状态年代:2000

主演凯文·史派西海伦·亨特海利·乔·奥斯蒙杰·摩尔更新时间:2013-04-11 21:43:53

单亲妈妈阿琳·麦肯尼(海伦·亨特HelenHunt饰)生活拮据,为了抚养儿子特雷弗·麦肯尼(海利·乔·奥斯蒙特HaleyJoelOsment饰)而拼命工作,唯有借酒消愁才能打发深深的失落与无助。相依为命的两母子,一直过着毫无希望的生活。然而这一切在有一天发生了改变。特雷弗的社会学老师尤金·赛门特(凯文·斯帕西KevinSpacey饰)布置了一道特殊家庭作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深信善有善报的特…

(上)情人节的晚上,待着无事,看了一部关于爱的影片。这个片子是从一个朋友处知道的,她的网上签名是payitforward。我英语不灵光,就虚心求教。她告诉我说是让爱传出去,我听得一愣一愣的,怎么怎么就把爱传出去了,这英语够玄妙的。后来才知道是一部影片的名字,我的困惑才告结束。片子的演员都很有名气。不过我感兴趣的不在这里,而是片子的主题。情节是这样的,一个老师给一帮初中孩子讲社会学,谈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布置了一个作业:做一件事看能否改变世界。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比如有个方案比较搞笑,让中国的孩子们一齐起跳,目的是为了落地时引起的震动可以改变地球运行轨道。这算不算改变世界?哈哈,当然算。但我们主人公的方案则很别致,他的方案是每个人帮助另外三个人做一件好事,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这三个人再分别传给其他三个人,于是一传三,三传九,依次类推,这样世界将变得越来越美好。然后,这个小孩子就开始了他改变世界的行动,先是一个流浪汉,然后是他的老师,最后是他的同学。不过令他悲哀的是,他的行动似乎都失败了,流浪汉没有改变吸毒的行为,他的老师不能原谅这孩子的母亲,用爱将她从酗酒中拯救出来,那个同学呢,当他被几个坏小子欺负的时候,小主人公退缩了,没有挺身而出。不过还好,影片同时进展着两条线索。当小主人公垂头丧气之际,一个远在洛杉矶的受爱心传递之益的记者开始了他追本溯源的行动。爱心的传递或许没有像小主人公预想的路线行进,但爱本身自有渠道闪烁光亮,即使与那黑暗之处相隔遥远,也能让人感受到爱的温暖。在影片中,两条线索同时展开,相逆而行,最终碰撞出炫目的火花,这个孩子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可是,只能说可是了。正当我以为一切皆大欢喜的时候,因为孩子的老师都被孩子的话打动,终于勇敢地去爱孩子的母亲,激情的亲吻好像昭示着大功告成,但就在此时,喜悦的河流出现了漩涡。小主人公在他的同学又一次受欺负的时候,勇敢地选择了出手相助,却不幸被误杀。这个结局有些让人意外,母亲和老师无比悲哀,但当他们望向窗外,发现也许有些事情足以告慰。满怀爱意的人群集聚在外面,手捧蜡烛,献上鲜花,而更远处,在无边的夜色中爱的车流向这里涌来,这世界或许真的改变了。影片情节设计的挺有新意,演员也很有表现力,不过由于这主题太重大了,我虽然看电影爱掉眼泪,不过毕竟过了容易受忽悠的年龄,所以想打动我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确,这个孩子的方案刚一提出,他的同学们就纷纷表示不可行。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情节,因为很显然,如那个老师所说,这个方案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假设和对此假设的充分信心上。大人们鼓励但不会认可,连孩子们也都从自己的直接经验出发不予认同。作为观众,我们也不妨作同样思考,我猜想大多数人恐怕会有和主人公外那些人同样的反应。不过我们不能忽略这么一点,那老师在布置作业前曾说过:possible。可能性。我猜想那个孩子就是为这句话打动的。如果不行动会怎样?行动也许失败,但不行动连可能性都没有了。这正是理想主义的心理基础。而理想主义,理想主义不也正总被嘲笑为幼稚吗?因此,可能只有孩子才会想如此改变世界吧,换个成人,恐怕会演变成传销。小主人公曾自以为方案失败了,挫折能引发思考,所以最后在采访他时他才能说出那样成熟的话。他意识到了爱心传递的困难,他说(大意):1、在这个传递过程中,如果不能坚持下去,那么每个人都会成为失败者(潜台词是谁也不能永远付出而不能有回报);2、许多人都安于现状,不愿意付诸行动去改变,即使现状很糟糕;3、要帮助别人,就要仔细观察,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帮助,因为许多人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老实讲,看到这里我对这个孩子真是很佩服,能说出这些话来,他已经强于许多成人。尤其是那个老师,作为社会学老师,他应该有愧于自身的角色,当观念与行动不能统一的时候,其语言迹近于欺骗,其内心迹近于伪善,其人格迹近于怯懦。还好,在影片中,那个老师醒悟了。而作为观众,恐怕要长久引起警惕。因为,这是多数人的常态。影片保持了必要的分寸,这点让我欣赏。这编剧真是聪明,用孩子的死亡来表达影片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不至于虚幻。最终他表明,爱心传递或许能改变一些事情,但能否改变世界没有答案。如那个孩子所说,许愿的时候蜡烛已经吹熄了。众人点起蜡烛的时候,是编导让我们在残酷世界中燃亮的希望,当信念之光真实的闪亮,那么遥未可知的未来或许也就有迹可寻。(下)我看电影主要看两个东西,一个是影片的内在逻辑是否合理,一个是演员是否能够诠释到位。如果两者都符合预期,我就觉得这影片不错,倘若超越了自身的经验和想象范围,那只好用震撼来形容了。从这个角度说,象前些日子的大片《无极》就是典型的骗钱的片子,80大洋至今让我耿耿,我总想不通导演混到陈凯歌这份上,怎么可以无耻至此。若不是人格的问题,那就不得不将之归入到江郎才尽乃至低能的圈子里。当然也不能过分苛求,拍一部好电影很难很难,所以不必要求片子处处精彩,某些东西如果能打动人,那么也可以接受。譬如某些武打片,情节可能是幼稚的,人物可能是简单的,但只要武打有创意,看了依然是种享受。那些印度歌舞片也不妨这样来看。那么《让爱传出去》呢?我在上篇中说了,演员的表演中规中矩,情节也不错,不过我看了之后总有些不踏实,好像哪里不对头。我只好在内在逻辑上找原因。看一部作品,观众总会有代入心理,因此小主人公的爱心传递能够打动我们,通过情节的进展,满足自身的心理上的高尚追求。但有一个问题,影片刻意回避了某些人和某些问题。首先,为什么要传递爱心,因为这世界是糟糕的,有些人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帮助。但是,这个标准是什么呢?所以影片中我第一个疑问就产生了,流浪汉的境遇凄惨,这或许容易判断,自己的妈妈酗酒,生活不幸福也是可以感受到的,那么老师的境遇,小主人公如何能理解?他固执地认为老师可以拯救他的母亲,影片也很配合地做出了相应安排,但假如不呢?假如老师不会爱上孩子的妈妈怎么办?我们可以说无巧不成书嘛,但这未免脆弱,毕竟片子是按正剧拍的,不是到处是巧合的喜剧,所以我总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这老师和孩子妈妈的交往,不无恶意地推想由此可能导致的情节崩溃。其次,爱心似乎是有选择的。比如恶人是不能拯救的,象孩子的父亲就是爱心不能关照的人。当孩子的妈妈说给他一个机会的时候,影片告诉我们她错了。老师声泪俱下地痛斥孩子的母亲,那一刻,我的情感被演员的表演感动到顶点,但怀疑也上升到了顶点。如果爱心是有甄别的,如果有些人被认为是不能改造的,那么怎么指望爱心传递可以改变世界?其他具体而微的问题就不必细说了,我只是明白了我的不安所在。当不把自己代入为施与者,而是接受者的时候,有些东西才能明晰。别人有什么权力判断我的处境?有什么权力为我做出安排?特别是如果当施与者认为我不能被施予爱心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反过来认为施与者施与我的是恶?因此,当一个人以上帝心态要来拯救我的时候,我的反应必然是不寒而栗。推而广之,我们或许可以理解当年的殖民罪恶和现今世界的霸权行径。殖民者未必个个都是青面獠牙,以攫取财富为乐事,某些霸权国家更是言必称民主自由,然而当标准和权力只掌握在某一方手里的时候,爱心也就变了味道。因此,我宁肯服膺马克思的客观分析,对爱心一类的东西敬而远之,这个真实世界需要的是更为真实的工具来剖析、理解和改造。但就个人而言,所谓的爱心或许更应该是一种分寸吧。让爱传出去,其基点似乎更应该是尽自己的本分,不做坏事比去做好事更加重要。当年我们那么大力提倡学雷锋,但社会风气和人的素质是否有根本改观恐怕不必我多言了。以为外在的所谓好事可以代替个人的自我反省批判,这就不再是理想主义,而是把人性善推到了神话的境地,倘如此,我们还何必处心积虑作好事呢?影片的逻辑矛盾不能使我信服,我若有孩子,会提醒他这世界并非如我们想象,爱是好事,但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伤害,所以,要小心。爱传出去与否还在其次,首先不妨问问自己什么是爱并先爱好自己。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片子还是不错的,可以让我想这么多,这个情人节,也因此变得有点意义,毕竟提醒孩子的话也可以提醒自己:爱,但要小心。只是这一点是否关乎爱情,我还不知道。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