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号角声说起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12:34:56人气:0
视频:日出1927状态:年代:1927
主演:乔治·奥布莱恩珍妮·盖诺玛格丽特·利文斯顿波蒂尔·罗辛更新时间:2015-03-08 22:33:20
宁静的农场里生活着一对幸福的年轻夫妇,但一个前来度假的城市女人打破了他们的状态。城市女人不仅引诱了男人,还唆使他将他的妻子淹死。鬼迷心窍的男人为将妻子除掉,便带她到城里游玩。途中他试图下手,但最后一刻他及时醒悟过来。妻子发现丈夫的诡计后跳上一辆进城的电车,为安慰她,男人紧紧跟随着妻子。在城里,一对年轻人的婚礼使他们深受感动,受到良心谴责的丈夫恳求妻子的宽恕。…
想先从《日出》里的号角声说起。在暴风雨后男人坐船寻找妻子的时候,男人不停地深情呼唤妻子。而《日出》是一部无对白电影,我们并听不到他的呼喊与焦急,取而代之与他的表演同步的声音则是于背景音乐融为一体的号角声,仿佛男人的嘴就是这号角。这号角声极其传神,它抑扬顿挫的节奏像极了深情的呼喊。如果现在的一部电影中出现这种技法,观众看起来可能习以为常甚至觉得故弄玄虚令人不快,但是在当时的情境下,事情绝不是这样。《日出》在制作时同期声技术刚刚出现不久,既不成熟也不流行。日出的导演F.W.Murnau是当时著名的德国导演,而《日出》是他从德国转去好莱坞发展的第一部作品。当时的德国电影工业大概正处于他在电影史上最值得一说的时候。由于自己高超的技术和工程能力,德国独立自主研发的电影录音技术使得德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发行权上成为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转型期唯一能和好莱坞分庭抗礼的电影工业。而Marnau的德国背景和好莱坞前景正好使他处于这种电影意识形态对抗的最前沿。在大约1905年美国电影工业的中心还没有转移到西海岸的好莱坞之前,美国电影制作者们就已经意识到想要让电影长久地生存下去就要增加这种艺术形式对中产阶级的吸引力,说白了就是要提高逼格。所以当时电影的主流开始从以类似梅里爱的Spectacle为主、过渡到以类似格里菲斯的Narrative为主,其原因就是受中产阶级欢迎的艺术形式—戏剧和文学,都是叙事的。这样的转型奠定了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传统。而从这种叙事传统出发,好莱坞就慢慢发展出了他们沿用至今的CentralConflictTheory。所谓CentralConflictTheory就是我们最常见到的剧情结构或者编剧手法。他的基本模板就是某件事打破了主人公生活的平衡,主人公有了强大的内在欲望去恢复平衡或者进行改变,而在改变的过程中历尽了种种困难和阻碍,最终到达了一个不可逆转的结果。几乎所有的好莱坞电影和受好莱坞影响的叙事电影都基本遵循这样的模板,因为它有它不可替代的好处:它抓人。CentralConflictTheory强调主人公和外界以及自己内心的对抗,这样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会对主人公有越来越大的情感投入,以至于对主人公的生死安危时时放心不下。这样观众就会乖乖地在电影院里坐两个小时并且心甘情愿地下次再来。这样的电影面向大众,和所有人的情感体验有共鸣,所以风靡全球。而他的问题也很显而易见:你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是什么内心不可抑制的欲望驱使你去造成一个不可逆转的结果?大多数人的答案一定是并没有。所以他讲的不是生活、而是戏。戏是假的,是剔除一切非叙事元素的,也是夹带个人意识形态的。而为了对抗好莱坞的CentralConflictTheory,欧洲国家们也发展了自己的电影风格:法国的印象主义,苏联的蒙太奇等等。这些欧洲的电影风格在我看来与好莱坞相比对电影艺术有更重大的意义,这点下文会说到。德国电影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气质:Expressionism,表现主义。表现主义的大概特点就是夸张的动作化妆布景和表情,人们认为这样夸张的表达方式是社会战后创伤和焦虑的一种情绪化风格化的表达,在这样的表达中写实的作用被大大削弱。这种风格在《日出》中也有很多体现,比如男主角划船时候的不自然的动作和小三的眼妆,还有拎不起来的叙事线。当时由于录音技术的发展,全世界的电影工业都处在从无声到有声的过渡期,但是有声电影是否更赚钱是商人们的事,艺术家们并不一定买账。这也不能怪艺术家们,因为当时的录音电影的摄制技术从现在还看简直就是原始的。它有这么几个问题:1.当时的录音技术不支持多轨混音,所以电影场景如果想要配乐就必须请交响乐团在拍摄现场演奏,这大大增加了拍摄的不便。2.当时不管是16mm摄影机还是35mm摄影机,他们的噪音都远远超过现场收音可以容忍的范围(当时还没有指向性麦克风),所以摄影机都必须待在厚重的隔音棚内进行拍摄。这使得镜头的运动变得几乎不可能,所有的镜头都变成了固定镜头。3.而且由于交响乐团现场演奏的不可控性,单机多角度重复拍摄使得后期无法让不同镜头的声音流畅,所以常用的拍摄方式从单机位变成了多机位。而且由于轴线关系的限制,所有机位都必须放置在演员的同一侧。再加上刚刚说到了固定镜头限制,初期有声叙事电影变得和戏剧极度类似(视角单一固定而且有声音地讲故事)。这件事是电影艺术家们绝对不能容忍的。电影在刚刚诞生的时候就被认为是戏剧的衍生品,全世界的艺术家们经过无数的探索和尝试才使电影广泛地被认为是一门独立的有自己表达方式和特长的视觉艺术(没错电影一开始就是一种视觉艺术,是好莱坞的统治地位才让人们认为电影的本质是叙事艺术)。为了加入声音而使得电影失去自己的艺术特征变回了类似戏剧的样子,这种买卖电影艺术家们当然不买账。现在终于说回了号角声,因为F.W.Murnau就是这样的电影艺术家之一。他在《日出》中使用号角这样的技法至少有下面三层意义。1.上文提到Murnau是个德国表现主义出身的导演,这种用器乐声代替人声的方式简直定义了表现主义(这种手法最著名的例子应该就是Hitchcock的惊魂记里的经典洗澡桥段了)。2.从无声到有声的技术进步让电影观众蜂拥而至到电影院去听他们最喜爱的演员在银幕上说话,这无可厚非;电影制片公司见势大力发展拍摄有声电影并且以会说话的电影为噱头宣传也是商人利益驱使,也是再自然不过;然而对电影艺术家们来说,新的技术限制带来的的电影艺术水准的倒退则是不能不反抗的压迫。所以虽然制片公司Fox要求他在影片中使用同期声技术,但是Murnau并没有让演员说话。这样的拒绝和战斗当然不是纸上说说这么简单,里面有多少的权衡和妥协可能大多已经不足为外人道了,而且这样的反抗现在看来或许也只是历史的螺旋上升或者革新的阵痛,但是他的坚守还是令人感动。必须要说的是,这样的坚守可不是顽固的守旧而已。上面提到欧洲的电影人们一直在对抗好莱坞的统治地位。这种对抗一方面是为自己的电影美学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也是对电影本质的争论。欧洲人坚持电影是一个视觉艺术,是逼格极高的FineArt,而美国则通过让电影讲故事把电影大众化了,也因此统治了世界电影工业。所以在好莱坞把戏剧化的隔离现实的和充满意识形态的叙事电影送到全世界每个角落的时候,欧洲的电影艺术家们则一直在不断探索超越叙事的电影美学,追求所谓“只能靠电影来实现的表达”并称之为“TheEssenceofCinema”。他们的这些尝试拓展了电影表达能力的边界,并且也发展了大量的电影表现方式和技法沿用至今。所以作为一名欧洲导演,Murnau所成长的大环境一直是把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表现而非叙事手段的。在这样的电影美学和哲学下,给电影加入叙事性对白对电影的视觉感官的干扰是灾难性的。而细心的人也不难看到Murnau在《日出》中确实是更看重电影的视觉维度而非叙事维度。例证有二。第一,不用说那些范例一样的镜头调度,就连偶尔出现的字幕也被Murnau调动了起来。让这些字母来夸张的表演,真是不放过一丝能够用视觉表现的可能性。第二,从叙事的角度来说,《日出》绝对不是一个好故事,更绝非好莱坞化CentralConflict的故事。影片从夫妻二人进入城市到回到家中,剧情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推进,而且人物的很多表现反应和动机也很值得商榷。这些是完全不符合好莱坞编剧规范的。在这样松散的故事框架中,Murnau极尽表现过程中的美好与欢乐,而尽量弱化了叙事,他就是这样让自己的电影去好莱坞化的。所以说了这么多就只有这么一个意思:这个号角声是Murnau反对好莱坞化叙事电影的一个体现。他坚守的不是简单的“电影无对白”的教条,而是一条更深层次的原则:电影的本质是用视觉来表达和感受情感的美学追求。3.上面说到了欧洲的艺术家们一直在探索”只能靠电影来实现的表达“,而Murnau自那样的传统中来,也继承了这样的传统。他的坚持和战斗和这种默片式微的压力催生了他的探索的灵感。这种用声画对立的方式来一方面兼顾影片的声音维度满足制片方的要求、一边来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对电影表现力的探索,多么像那些在和在电影中生硬地加入对白的导演们说,”老子告诉你们,电影里的声音是这么用的!“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