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AdAstra是一个巨型车祸现场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08:29:33人气:0
星际探索

视频星际探索状态:HD1280高清中英双字版年代:2019

主演布拉德·皮特汤米·李·琼斯丽芙·泰勒鲁丝·内伽更新时间:2020-08-06 20:03:32

布拉德·皮特和导演詹姆士·格雷合作的科幻新片[星际探索]正式确定将于7月17日开机!此次皮特饰演一名轻度自闭的航天工程师罗伊,他的父亲在20年前离开地球前往海王星,寻找外星智慧生物。不料任务失败,有去无回。而罗伊此次也要飞越太阳系,找到父亲,并查清当年失败的原因。

先说一句,昨天看的提前场。看到第20分钟的时候已经是???了,看到最后半小时的时候我气笑了——就是那种“WTFisthis”的荒诞感,结果坐我旁边的妹子被最后布拉德皮特和他老爹的生离死别感动哭了……大概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吧。首先我要跟达米安查泽雷道歉:我原本不太喜欢他,但是回过头来看,《第一人》拍得牛逼!查泽雷牛逼!面瘫脸高司令演得牛逼!接下来我大概会主要对比达米安查泽雷《第一人》诺兰《星际穿越》维伦纽瓦《银翼杀手2049》来谈谈,至于提前场最后环节几位老师提到的2001,我应该不会提——您配钥匙配几把?您配么?您不配!三个维度对比:科幻,视觉,主题。从哪开始说起呢……这片子有种“槽点太多无从下手”的感觉。那先从科幻开始说起好了。首先我要在这里下一个判断:这个导演实际上并不懂科幻。在这个片子里体现得很清楚,这片子也不是一个科幻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片子的整个科幻的worldbuilding缺少一种“整全性”。什么叫整全性?就是说片子里一切的科幻的元素,从剧情的,到视觉的,都是以同样的逻辑建立起来,为同样的一个主题所服务的。所有伟大的科幻片都具有这种worldbuilding的整全性,最近的最杰出的例子是《银翼杀手:2049》;他其中所有的元素都是自洽的。顺便说一句,我认为《星际穿越》在这种整全性上做得是很不足的;当然,这可以算是诺兰的风格,他一向是要以自己的美学取向压倒实然的逻辑延伸,这点在《敦刻尔克》体现得更加明显。具体到AdAstra,你可以看出来,电影很明显的是想一出是一出,只是随机的把一些元素扔进电影里。一开始的所谓“电涌”,这个基本的麦高芬设定就很成问题:这东西在科学上合理性在哪里?为什么一个几十年前的在遥远的海王星的飞船会造成这么大的灾害?你们为什么就这么确定这个所谓的“电涌”就是那个“利马计划”造成的吗?“反物质”是什么鬼?好吧我们姑且认为这就是一个电影麦高芬,真实和逻辑无从追究,那么怎么到了电影的后半段,这个麦高芬就不见了?突然这个片子就转向了父子关系,这个危机的解决就变成了父子关系的和解和破裂了?在影片开始设置一个巨大危机作为驱动力促使剧情的前进,这是类型片的惯用手法,但是这片子到后面明摆着就不是一个类型片而是一个文艺片,那么这个典型的科幻类型元素加在这里,只能是对电影的主题完整性造成巨大的撕裂。我今天听了一个消息,说这个片子实际上2017年就拍完了,但是18年秋天试映观众普遍表示看不懂,福克斯高层非常不满,直接抢了导演的最终剪辑权,大量补拍,最后才是现在这个版本。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倒是可以理解这个开头了:因为这个所谓的“电涌”很可能在原始的版本里根本没有,就是一个布拉德皮特探索内心的故事。现在这个状态,很显然是一部高成本特效片(还别说有布拉德皮特),福克斯不可能放手让导演搞成一部神神叨叨的文艺心理片。然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四不像的故事。一个很大的整全性问题(当然大概普通观众看不出来),就是其中的太空航行的技术层次的问题。科幻片的worldbuilding需要在相应的技术层级上做出对应的视觉呈现;一部刚刚走出地球的太空片里的太空飞行器和一部银河探索的太空片里的太空飞行器的设计很显然会是完全两样的。这部电影里的太空飞行器的机械设定基本上原样照搬了现实中的太空飞行器的视觉(因为这样比较省钱?),但是却呈现出了一个能够轻松往来于整个太阳系的技术层级,而这个很显然是非常迷惑的。为什么已经有地月定期商业航班了,载具仍然是火箭?为什么都有月火定期飞船了,载具还是火箭?为什么特么的从火星飞到海王星,载具还是火箭啊?这只能说明导演对“技术层级”这件事没有任何概念。片中所有的太空飞船的内部陈设,仍然是现在已经存在的空间站的设计,而完全没有考虑到需要在太空中长期驻留的飞行器需要如何设计,以及其正确的呈现方式会是什么样的。至于什么才是正确的,参考《火星救援》里的那艘地火飞船就行了。(那艘飞船基本原样照搬了NASA的火星探索白皮书中的飞船构型;2001就更不用说了,绝对是标杆)电影本身就说了,从月球到火星需要17天,但是这艘飞船的内部设计,看得出任何能够让一船人在上面生活17天的设计吗?更别说这艘飞船后面飞到海王星需要79天,那可是两个半月,电影中展现出了任何能够让四个人在上面生活两个半月的支持设施吗?这可不是拍几个布拉德皮特在零重力下漂浮的蒙太奇就能完成的。《火星救援》里的地-火飞船“爱马仕”号(无误接下来我要聊一下这个79天的问题。我十分怀疑导演对太阳系有多大毫无概念——人类历史上只对海王星执行过一次探测任务:旅行者2号,1977年发射,1989年抵达,途中旅行时间12年。地球与海王星的距离超过4光时。人类现有的技术能力显然没有任何可能发射出一艘前往海王星的载人飞船;实际上以NASA现有的估计,地-火载人飞船的航行时间为80-150天(考虑到地-火轨道相对位置),如果我们做出大量的假设性的技术突破,前往海王星的载人飞船也起码是一个单程5-10年的任务。当然,这是现实情况,电影本就是虚构。但是偏偏这在电影内部的逻辑也说不通——一开始的设定是布拉德皮特他爹前往海王星执行生命探测任务,项目是三十年前启动的,他爹已经失联十几年了——我这个时候一想说哦去海王星单程飞16年然后失联了,那么远也回不来挺合理的。实际上在电影中后段他爹的信息揭示是海王星太远了他的船员思乡心切发生叛乱他不得不镇压,这个片子最终的主题也是去展现遥远的海王星星际探索的寂寥,然后你告诉我其实从火星飞到海王星也就79天?再加上从地球到火星的时间,从地球飞海王星也就三个月嘛!喵了个咪的在20世纪初,从上海坐轮船去洛杉矶花的时间是58天,也就远三分之一而已,有什么好思乡心切的?有什么好寂寥的?三十年了,你们就一次都没肯派个飞船飞三个月去调查一下情况?而且地-火摆渡船轻轻松松就能当火-海摆渡船,这说明技术上大大的有余力嘛!我买张机票飞一趟三藩也能在Pier39感受一下遥远的故乡的寂寥不是。那个蒙太奇剪的,布拉德皮特醒过来发现木星到了,睡过去,再醒过来发现土星到了,再睡过去;最后醒来的时候海王星到了。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在坐高铁。至于最后核弹放了一屁把布拉德皮特光速崩回地球这事我就不详细展开了,那里我都看笑了。姑且不说在技术上如何可能,权当导演用蒙太奇把中间三个月时间都剪掉了吧。从整个片子的结构来看,我觉得这个片子不拍成太空片,拍成一个“主角他爹去南极洲探险失踪,儿子在美国海军当兵然后去南极洲寻找他爹的痕迹”的主题,比太空更加合理和切题。特别是中间那个挪威飞船的故事完全可以无缝切换成在南极洲旁边捕磷虾的渔船(导演很显然不明白轨道,加速,减速,和推进剂之间的关系,才写出了“我们要不要停下来帮忙”这种台词,他把太空脑补成大洋了)。我之前没看过詹姆斯·格雷的片,回来一搜,发现他之前拍的一部《迷失Z城》,妈的跟我的脑补基本一模一样……于是《AdAstra》其实就是把《迷失Z城》换个皮重拍一遍是么。第二个维度,视觉。电影开始的第一幕直接让我愣住——黑底出红色字幕,妈的这不是原样照抄《银翼杀手》么。后面的这片子被很多人称赞的视觉上的元素,我其实是觉得:导演大概率是找了几部最近几年的科幻电影,然后把其中的很多画面截下来,跟视觉指导说,看见没我就要这种风格的。中间火星的场景基本模仿《银翼杀手2049》,而且模仿得还很糟糕;牛蛙的艺术感觉可不是这个导演能比的。至于最后的那一幕,则显然是照抄了《Gravity》。特别是最后的拉着绳子甩出去那一场,完全是《Gravity》里乔治克鲁尼被甩出去的原景重现,况且导演还把阿方索卡隆在《Gravity》里犯的唯一一个轨道力学错误给照抄过来了:惯性系,惯性系,惯性系,喂!接下来我想借着这个片子讨论一下这几年的太空片的一个摄影手法:其实也就是《星际穿越》和《第一人》。这两部片子不约而同的用了同样的手法来呈现出一种极端的太空飞行的写实感:彻底抛弃所有的太空上帝视角镜头。什么叫上帝视角镜头?我贴一张2001的图就明白了:这就是上帝视角镜头。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往往会忘记摄像机的存在,仿佛摄像机(也就是观众的眼睛)是一个隐形的上帝,漂浮在空中。在太空中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拍摄一个简单的,飞行器从屏幕左边飞到屏幕右边的镜头,那么摄像机本身的存在是在哪里呢?《2001:太空漫游》当然,一般观众注意不到这些。但是诺兰和达米安查泽雷是很敏锐的注意到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达米安查泽雷是如何与诺兰交流或者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星际穿越》和《第一人》中所有的太空镜头,都是以“飞行器上安装的摄像机”的形式呈现的。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才打破这一规范。我记得《星际穿越》的上帝视角镜头只有飞船穿越木星和虫洞,而《第一人》中则是从月球表面拍摄登月飞船降落。这有点类似于绿草当年拍《谍影重重》,用长焦镜头快速变焦模仿一种“远处偷拍”的纪实感;而诺兰和查泽雷用这种类监控摄像机视角来展现出太空片的纪实感。《星际穿越》《第一人》而AdAstra里的太空镜头……只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廉价的特效感。火箭的造型都模模糊糊分辨率很低的样子;至于火星的场景——那真的是抄《银翼2049》的车祸现场——为什么一个红色星球的地下基地里的灯光要以红色为主题?后面布拉德皮特从水里游到发射场是一种怎样的迷惑行为?AdAstra里分辨率很低的火箭第三个维度,主题。这不是一个科幻片,我再重复一遍。从主题而言,这就是一个布拉德皮特探索内心,与父子关系和解的故事,你可以勉强把它当一个文艺片看。我刚刚走出电影院的时候琢磨的一件事情是为什么福克斯会眼瞎给这个片子投了这么多钱,只要是稍微靠谱一点的制作人不都能看出这本子是个巨型车祸现场,肯定票房扑街么。后来听人说是布拉德·皮特特别喜欢这个导演……好吧。这里的问题在于,你甚至不能用“文艺片”这个词来给它辩解,说它不好看是不符合你对于所谓的“视效大片”的预期(“你不就是想要看一个动次打次的科幻“大片”么!文艺片怎么你了!”),因为论票房扑街和不赚钱,《银翼杀手2049》珠玉在前,那是什么水平的作者性?论探索内心和探索太空的纠结和统合,《第一人》珠玉在前,那又是什么水平的作者性?这不就原样照抄银翼2049么你可以看出福克斯是真的很努力的想要把这片子弄成一个类型片,奈何导演烂泥扶不上墙。中间去援救挪威籍飞船的部分莫名其妙前后都不挨着,但是手法完全是照着一个太空惊悚片的手法来拍的;后面抢夺飞船那一段拙劣至极的打斗,几乎可以当做一个喜剧段落来看。但是福克斯啊福克斯,你得接受教训。人家华纳兄弟就光棍至极,豪掷两亿给牛蛙拍《银翼2049》,随便你拍,票房能赚钱算我输。结果人牛蛙不负众望果然拍了一个票房扑街的片子,但是那才是一个真正的高成本强视效的作者电影应该有的样子——我认为它是21世纪之后最佳科幻片。怎么港,人家华纳兄弟就是有情怀。真的回到电影的主题,也就是布拉德皮特探索内心的故事来,那么我们能看到的是什么?是布拉德皮特从头到尾絮絮叨叨的独白,告诉观众他不爽,他想要逃离,他与他爹关系不好,因为他爹抛弃了他——导演你还记不记得电影的基本技法?Show,nottell.整部电影下来你看不到为什么他和他爹关系不好,因为观众对他和他爹的前史一无所知。他的老婆同理。从电影一开始布拉德皮特就投入了一系列的行动当中,你完全看不到这些行动是如何能够支持他的内心活动,只剩下他自己不停的叭叭叭“我感觉不好”“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我不喜欢这里”,妈的这完全是我的内心戏好么。这里我就要拿《第一人》来对比了。高司令演的“登月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同样是跟他的家庭关系不好,承受巨大的孤独,最后还是顶住压力上了月球,那么他是怎么拍的?与老婆的吵架,女儿去世了,当试飞员在临近空间轨道差点解体,做登月模拟器训练的时候直接失事多亏反应快才活下来,同事则直接在模拟飞船里被烧死。你可以看出在这些巨大的危险和压力下,高司令变得面无表情,最后要一步步的将自己抽离出来,变成一个没有情绪的人,最终完成那个史无前例的任务。他的外在的危机和心理的危机是统合而互相促成的,你看到最后才能理解他的人物,以及他在月球表面做的那些事。而AdAstra好了,所有角色全体工具人,包括布拉德皮特自己。所有的人物出现,说了台词,布置了任务,然后就消失了;最后就剩一点塑料父子情,你还不知道这个父子情是咋来的。总的来说,如果这片子的预算是500万刀,导演能够把他的原始剧本实现,那么它最后的呈现没准会在豆瓣上进一个“小众科幻神作”的豆列什么的。但是现在这种哪都不挨着的状态,只能是一个巨型车祸现场。你没法抱着任何预期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四不像。论科幻片,它不能及格;论文艺片/家庭伦理剧,它也不能及格。哦对了,可以这么宣传:这片子是美国版《上海堡垒》。本文版权归作者思故渊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