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而已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00:55:11人气:0
超級明星

视频超級明星状态年代:2012

主演凯德·麦拉德塞西尔·德·弗朗斯路易多·德·朗克桑塞德里克·本·阿卜杜拉更新时间:2012-09-07 15:55:34

马丁(凯德·麦拉德KadMerad饰)只是一介普通工人,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乏善可陈。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男人,最近却发现自己似乎成为了众所周知的“超级明星”。走在街上,人们纷纷向他行注目礼,问他索取签名和合照,可问题在于,就连马丁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如此出名。 突如其来的知名度让马丁感到很不习惯,可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越是回避,躲闪,认得他的人反而越来…

探讨现代媒体弊端的文艺作品并不少见,国内有去年陈凯歌的《搜索》,国外则有英国著名短剧《黑镜子》。此次法国电影展的展映电影《超级明星》,却硬是将这一略显老套的题材拍出了新意,拍出了法国味。端午假期以观看这样一部电影收尾,实在是莫大的惊喜。影片的男主角马丁·卡赞斯基年已中年,大腹便便,在一个回收旧电脑的小公司上班,每天的工作就是监督一群智障人士回收旧电脑的配件。除了这群同事之外,他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是现代社会里典型的原子化个人。然而一天早上,他却突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所有人围着他,发微博,在他周围评头论足,甚至向他索要签名。他的一切过往,一切生活细节,每天的一举一动都被发布到网上,为千百万人阅读、浏览。马丁的遭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法国作家加缪名作《局外人》里的莫尔索。同样地离群索居,同样地身处局外,同样在突然之间成为舆论的焦点,莫尔索好歹还有一个过失杀人和虐待母亲的由头,马丁的成名则毫无缘由,突然而至。影片这样的处理,体现了盛行于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对编创人员的影响:马丁的成名或许是荒谬的,然而这一虚无的成名本身,却已经构成了存在。对突然成名惶恐不安的马丁想到了求助于媒体,然而很快他就发现,媒体的兴趣,仅仅在于他突然成名这一事件本身,而跟他这个人或许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走上电视屏幕的马丁很快成为了一个万众消费的对象:媒体消费他,因为他能带来收视率和随之而来的广告收入;公众消费他,因为像他这样的平庸之辈能满足公众虚幻的代入心理,激起他们内心深处的虚荣感;电视编导消费他,因为他符合自己的选题需要,同时还能给自己带来无冕之王救人于水火的权力感;作为电视嘉宾的学者消费他,因为学者能从他的成名事件中寻求到不凡的意义,并站在正义的高度上予以批判,实现自己的话语霸权。人人满足于自身消费带来的快感,却没有人关心成为消费对象马丁的真实感受。面对学者嘉宾在摄像机前的严词质问,疲惫绝望的马丁发出了歇斯底里般的呼号;而在第二天,网上对这一呼号的模仿层出不穷,成功地把马丁绝望的挣扎转化为大众乐此不疲的娱乐游戏。此情此景,不得不让人想起马克思那句已经被用滥了的名言:历史总是不断重复自己,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马丁的遭遇看似离我们非常遥远,但实际上,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同时无时无刻不在发生:2006年世界杯上,黄健翔那次癫狂般的即兴解说很快在网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改编段子,这些段子甚至被做成彩铃,被千百万手机用户下载使用;微博上,那些动辄拥有百万数量级粉丝的大V用户就算发一句“我上了个厕所”,同样会有成千上万条评论和转发;一张照片、一条微博,就足以让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突然之间成为人肉搜索的对象,他的电话、工作单位和家庭住址很快就被一一发布,随之陷入谩骂、恐吓和威胁的漩涡之中;任何违背人性和公德的新闻事件爆发,一开始都是一本正经的批评和抗议,而这种抗议很快就会沦为一种表演,一种行为艺术,陷落在大众无穷无尽的娱乐海洋之中。如果影片仅限于此,这已经是一部好电影;然而影片后半部分的内容更让人击节赞叹,进一步提升了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万众关注之中的马丁身上很快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开始由抗拒成名,慢慢转向用名声来维持自己的生存。然而当他开始出席各种商业活动时,媒体的算计已经把憨厚、朴实的他成功地跟性丑闻和堕落享乐联系在一起。于是,昨天还对马丁顶礼膜拜的大众感觉到蒙受了欺骗,开始对他进行声讨、唾弃,以至于最终的遗忘。已经开始习惯成名生活的马丁不甘寂寞,他向媒体寻求再次报道自己,却被冷漠面对,他只好自己找人出了本自传式的书籍,靠兜售书籍维持自己的生计,和残存的虚妄的名声。于是在影片结尾,我们便看到就连马丁本人,也成为了自己成名事件的消费者。最终,人人通过消费马丁成名事件而存在,而这一事件本身却毫无缘由,直接指向了虚无。法国哲学家萨特关注存在主义的名著《存在与虚无》,以这样一种戏剧而又真实的方式,在影片中得到了完美诠释。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媒体触角无所不及的时代,个人还有没有隐私?媒体的言论边界何在?是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消费,被娱乐化?影片提出的这些命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因为如果这一切无法被控制,或许明天早上,下一个马丁就是我们自己。((本文发表于2013年6月18日出版的《江南时报》文艺范周刊,见报时有改动。)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