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邦只有一个!?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19 22:00:24人气:0
鲁邦三世:绿VS红

视频鲁邦三世:绿VS红状态:BD日语高清年代:2008

主演栗田贯一小林清志增山江威子井上真树夫更新时间:2020-08-06 20:38:32

全世界的“鲁邦”们为了洗刷新手“鲁邦”带来的污名,齐聚日本,可如此众多的鲁邦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鲁邦?真是着实需要大费一番脑筋的问题…… 本作为鲁邦三世OVA作品第三弹,发表于2008年。剧中采用了颠覆鲁邦传统设定的世界观,因而显得与其他所有鲁邦作品大为不同。作为鲁邦系列漫画创作40周年的纪念作品,本作面对的观众群更加偏向那些多年支持鲁邦并且看过大部分鲁邦剧集的观众,而…

这部剧写的不是一个人的成长,而是一个身份的选择。小时候看漫画,不知道为什么给剑心一件斗篷他就变成了比古清十郎。后来发现,身份是可以传承的,名字是可以沿袭的。(写延展之前先抱歉我是很久前看的,只是刚刚看了的其他几部影评突然有些想说的而没有回顾。大家好像一直没有点破这窗户纸或是没从这个角度看待这个故事,所以还是想要记录下来。其实这类实践很普遍所以班门弄斧很抱歉。然后依旧是满嘴口胡。)在看这部剧的时候,可以不止关注“人”或是将视线投在特定几个人身上。关注“事业”可能更有利于理解。比如西方神话中某神达成了ABCD好多好多试炼,我们为了将完成试炼的客观存在提炼为一个凝集的概念利于大家理解而具象化了操作者,将其塑造成了一个独立人格的人。继而,这个独立人格的人可以作为载体承载更多的故事。可能一开始只有一个试炼,后来三个五个十二个,这些事业的完成都与这个故事中传唱的人所代表的客观存在有关,于是就都寄存依附在了已经存在的这个角色上,成为了这个角色新的故事。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角色在不同故事中状态略有不同,甚至觉得在同一个故事中角色都有缺少流畅性的状况。是因为不只是不同故事中的同一个角色完成的事业是由不同的人完成的,同一个故事中的同一个角色完成的事业也可以是不同人完成的。BossA有三个头,问怎么双臂同时对抗三头的,三双双臂或许就可以。九十九个头,九十九双双臂。九百九十九个头,这头怎么摆的……物件甲被伪装成警方的A转移,过程中被发现而从窗口飞出。B从窗外接住,跑出了包围网却被C骑摩托抢夺。D把C撞倒捡起物件上车,车迎面驶向正在吊起的桥,没能顺利飞越掉入了河中。E驾汽艇拾起顺河而下。停靠时被F击倒抢走。F转交给G暂时保存。G拿到后直接去喝酒物件被发现,H在这段过程中最终获得了物件甲。在平常的故事中,这件事会被描述成A伪装成警方窃取了甲,戏弄警长后从窗口跳下坐在正好停在下方的摩托车上,启动后从警车上跃过,两个路口后慢步走向标志性的车。汽车飞过了桥,但人消失了。一声“我走了”从桥下喊出,A开着汽艇离开了大家的视野。他喝着胜利后甜美的酒,泡在浴缸里享受游戏结束后的放松。美人出现,他被绑起来东西被带走。而这部剧只是把ABCDEFGH都画成了鲁邦而已。他们都曾在某个时刻做着“鲁邦式”的事情,但他们又都不是鲁邦。鲁邦是流畅完成了整个事业的人们口耳相传的存在,没有人是鲁邦。嗯……鲁邦不是人,但我们依旧可以说鲁邦只有一个。当然,也可以说每一部的鲁邦都是那一部的鲁邦,某个场景中的鲁邦是那个场景的鲁邦,甚至说某一帧的鲁邦才是那一真(帧)的鲁邦。但或许没有必要,鲁邦就是鲁邦。而不二子、钱形、次元、小五,也都只是代表性的身份,在故事中完成了事业中的某个环节。甚至可以直接与“公孙大娘”、“老刀把子”等等进行替换。他们彼此接受,是为了让传说继续。其实“传承”不沉重,“失去自我的身份”很沉重,把一个形象塑造,却把背后的具体的操作者们在话语中抹除更是沉重。鲁邦三世第N代将名号传递给了第N 1代不沉重,第N 1代不能再是康雄而只能是鲁邦三世是沉重的。而千千万万的ABC携手完成了一项事业,最终却用一个不存在的“鲁邦三世”来代表他们,让人们只记住了鲁邦三世而不记得那些ABC尤为沉重。但转念一想,没了鲁邦三世,也没人会去记得那些ABC。所以这部剧依旧是浪漫的,甚至太浪漫了。它浪漫地点出了故事为什么浪漫。我们都希望成为鲁邦,但恰恰因为鲁邦不存在,他才能存在。另:(一)番外、剧场版,独立于体系的故事多是平行的。就像平行世界,说的像是不同世界中的同一个人,实际是同一世界中的不同人。寡言的人可以被称作阿呆,聪明的人可以被称作阿呆,不管他们流没流着鼻涕,完成事业的那些人到底是谁,我们只在意,他在故事里扮演什么角色。(二)“模仿犯”这个词用的其实也很直白。可以把我上面说的逆向过来。存在了某个形象或是理念后,人们作为实践者去实践,而逼近某个形象或理念,也就成为了“模仿饭:)”。悲剧则是,你永远都成为不了人们心中的“他”。即便真的触及了那个名号,或许也只有自己才能发现,“他”依旧不存在。(三)大家的评论就很有整部剧的味道,每个人提交的不完全的自己的想法可以拼凑成一套可能存在些许冲突但直观看起来很一致的观点。拼凑出的,或许就是我们心中的绿与红。(这也是我时隔多年深夜突然想写这篇评论的动因。还有一个则是以前类似契机写的朋友圈文档随便看了看手机没翻到就又翻了翻朋友圈,可能有两年没用过朋友圈了,翻到底下的时候想,那些朋友圈背后缤纷多彩的时光里大家眼中的我拼凑出的,或许就是故事里的我吧。带着RX100V留下的那些回忆回首是真觉得惊叹,送人之后换成D850(好重)加上赶上大时代加上脱离校园变成孤身一人,生活的色彩甚至就像只剩灰度了。为什么那个时候的我或许一样悲观,但眼前除了绿与红还有黄与蓝还有几乎没人关注的角落中蛛网上的繁星点点?)最后还有句抱歉,其实我从没完整看过绿与红,总是因为不忍看下去而停下或是跳过。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能有人和我一起,算是敦促地完整体验它。在这样情况下还能自说自话写出评论真的很抱歉。本文版权归作者白蔡与豆瓣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