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背景下的硬核科幻片怎么拍?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15 06:11:53人气:0
视频:赤火追缉状态:HD1280高清国语中字版年代:2018
主演:欧阳春晓LuigiZhangToddLien更新时间:2020-08-06 19:30:33
李凌在医院醒来后丧失了所有记忆,他被父亲的公司合伙人韩先生告知,父亲被自己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维姬枪杀。李凌回家休养时无意间发现家中父亲留下的秘密线索,于是跟着这一层层的线索找到了美国阿拉斯加被埋藏在雪地底的机器人维姬,而维姬早已电量耗尽丢失了记忆卡片,正当李凌想尽办法揭开父亲被谋杀的所有阴谋时,不料由此却引来一场杀身之祸。
2018初夏时节,在洛杉矶好莱坞导演的家中(别问我为什么认识导演,因为校友的缘故)初次看到这部影片的初剪版。同时也听到了制片人分享自己在创作这部影片的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回想这些年,自己还没怎么写过“影评”,今天就来分享一下自己对这部电影的一些浅见吧。打从出国后,经常被人问起,你觉得在美国学电影和在中国有什么不一样呢?讲真作为一个在国内接受了完整四年的北京电影学院教育出来的人,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考虑了很久。首先不得不说的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确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电影院校,在校期间我们就有国际学生影展和各种拍摄机会。这也是我出国后并无感觉不适应的原因。因为美国的电影院校,实践机会很多,基本上就是在各种拍摄中度过,大家对于器材和各种设备都不陌生。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我这篇影评扯远了。不,别急,下面就是切入正题了。在美国学电影做电影,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来自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逐渐在好莱坞的舞台上展露头脚。而好莱坞也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资金潜力,于是放低身段在《变形金刚》电影中插入特仑苏牛奶广告并且启用中国面孔的演员。但这就是目前的大环境下所造就的新产物。每一种新型产物在其诞生之初,总要有一个过渡和适应时期。跨文化背景的电影合作也不例外。上至《变形金刚》下至《赤火追缉》其实都是在做这样一种尝试。而且我也相信,终将能找到一种完美的融合。就像肯德基在中国能够针对中国人口味和消费习惯而开发的新品种一样。《赤火追缉》电影选择的切入口是一个比较容易获得普世价值认同和全球观众认可的主题,那就是硬科幻。何为硬科幻,简单来说就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医学等科学为基础的,以严格技术推演和发展道路预测,以描写极其可能实现的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称为硬科幻。与之对应的有软科幻,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机器人这个主题恰巧也是好莱坞电影最喜欢讨论的话题。这与西方崇尚科技的历史有着必然联系。而相似题材电影的历史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927年的德国电影《大都会》。同时也会让人想起大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索菲亚。甚至是动画片《超能陆战队》。相信这些都是能够给创作者提供灵感来源的依据。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个辩题,就是关于机器人是否可以被赋予人类情感?这个问题的确是值得深思。“问题不在于智能机器能否拥有任何情感,而在于机器实现智能时怎么能够没有情感?”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曾说过。人类的情感是很难被量化、数据化、编程化,而这些又恰巧是制造机器人的关键手段。机器人可能只能通过数据分析手段去感知人类情感,这就断然与人类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但是机器人同样有着人类不具有的优势,那就是可以通过接入互联网而获得海量的信息和数据。这些内容将支撑机器人做出符合人类伦理道德的判断和反应。就像《赤火追缉》电影中的机器人女主vicky一样,被赋予不能够伤害人类的指令。可是在最终的是非考验面前,她选择了惩恶扬善,将han一枪打死。这就是机器人具有了主动情感选择。再说回跨文化背景创作的问题。导演是俄罗斯人,而主要演员和编剧团队则主要为中国人,但电影又是在美国创作的。这就有着一种有意思的结合。一个人的文化出身一定会影响他对事物的判断和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显然看到《赤火追缉》电影中的大佬han带有一种典型的俄罗斯黑帮大佬的气质,即使用英文对白表演出来依然带有俄式风格。这就不禁让我想起来去年与netflix合作拍摄《玉子》的韩国导演奉俊昊。奉导与西方的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雪国列车》。我记得那年在北京的电影院里,我和姐姐看完《雪国列车》后纷纷感叹韩国导演如何做到与西方文化融合的这么和谐呢?后来我们发现,韩国导演无论在何时都没有丢掉自己的文化特色,并且娴熟运用好莱坞的技术与规则。当然这中间也还有复杂的文化、历史背景,但无论如何,在跨文化背景的电影创作上面,韩国电影确实做出了一个较好的示范作用。在这一点上,多少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中国导演一定要与之学习。《赤火追缉》这部影片,在有限的预算范围内,尽量做到了兼顾质量与艺术的平衡统一。从电影的制作层面,确有可圈可点之处。演员的表演也可以看出有导演的设计和安排在,但在一些情绪点的处理上可能还是存在有不同的效果。比如男主在雪地崴脚被机器人搀扶走的部分。作为中国观众来看,多少会觉得有些夸张。可能同样的剧情设置和表演方式,换做别国演员,中国观众可能就更能理解和接受。这中间不排除文化心理因素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导演应该更加打开视野体察不同文化差异之间的感觉。在这个层面,华裔导演李安就做得非常到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是一个来自印度的移民,而李安就能够了解和把握派的民族特性。这也是日后很多跨文化背景电影创作者们应该谨记和注意的部分。至今都无法忘记在美国上第一节电影创作课的时候教授对我们说的话,他说:我是一个英国人,坐在美国好莱坞的教室里,教着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创作者。相信我们会一起改变这个时代的美国电影。我也想用这段话鼓励来自全球的电影创作者,打开视野打开胸怀,我们能够改变的不仅仅是美国电影,我们能影响世界电影!希冀这样的愿景能在年轻一代的中国电影人中成为一种共识,让我们一起努力!copy;本文版权归作者忆水惜秋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