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尼采一集记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31 08:19:55人气:0
视频:当代天才状态:更新到03集年代:2019
主演:BettanyHughes更新时间:2020-08-06 20:29:48
历史学家贝特妮·休斯(BettanyHughes)追述三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改变了现代世界: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们出生于19世纪,一个既关键又动荡的年代,一个旧体制被打破,政权被大规模的人民起义推翻,宗教权威受到科学挑战的年代。他们的挑战在于分析出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什么仍旧使我们人之为人。
看的是水山译的版本,看完加强了我学好英文的动力。一就个人而言。当作为牧师的父亲死于脑癌之时,尼采的“尼采生涯”开始了。那一年他4岁。宗教信仰的崩塌、对父亲的怀念与渴望,与相对应的对母亲与妹妹一定程度的厌恶与鄙视,这些向尼采的人生注入张力,但同时也撕裂了他。如果不是在如此幼小时,便经历如此苦难,同时又乐于且善于思考,尼采的一生也许会是不同,但当然,估计他宁可拥抱苦难,也不会接受一个确幸而平凡的一生。二他的思想路径从人生,到社会,最终到文明。因为“上帝死了”,人们必须在人生那如废墟般的本质上,睁大了双眼、磨糙了双手地自建自己的人生。这也是存在主义受其益之处。接着,如何自建自己的人生呢?或者说谁才能做到?——“超人”:能直面人生废墟般的虚无,拥抱痛苦以迎接伟大的人。反之的是保持“奴隶美德”的“群牛”。这也是他最被妹妹与希特勒误用的思想。首先,他这样说,自然是希望人们都不再作“牛”,而是都努力迈向自己的灵魂伟大之旅。而希特勒拿他的思想做宣传,目的反而是让“群牛”乐当“群牛”,甘心信仰一个活着的、黑化版耶稣,对“新神”盲从,进而逃避自由。尼采要做的,可不是用一个新宗教代替旧宗教,而是彻底的激发人性,使每个人成为上帝。这是从属于人文主义路线的。当然,更别说这一切都是超越垃圾的种族主义的。至于优生主义——谁说身体残疾就一定不能伟大呢?这不正是绝佳的苦难吗?这不才是伟大的土壤吗?一个人不论是怎么样的,在自己死掉之前,你都不能说他注定垃圾,因而该死。按尼采的思路,越是这样苦难深重的人,越是不能消灭,反而是越要给予期待——那种苦难者本人通常难以承受的期待……那么接下来,如何面对基督教遗留下来的“传统美德”,尤其是同情心呢?尼采痛斥这一切。这是又一个被误会的地方。虽然我也觉得他的这个看法有点问题,但问题在于缺乏社会现实关照与同理心,而不是想要对弱者肉体毁灭。他所批评的同情心,基本不是针对被同情的对象,而是针对“同情”本身。相当于,他主要是在骂托尔斯泰,而不是托尔斯泰庄园里的农民。比如他批评的社会主义的同情心,是在批评这种同情心源自基督教新约,源自社会上层对下层骨子里的傲慢鄙视与自我标榜,长此以往将使被同情者自甘弱势。但“源于”就是“等于”吗?当然不是!社会主义最终要做到的是广大民众掌权,而不是让广大民众持续深入地“要饭”!而掌权者当然不是尼采眼中的“群牛”了。我们今天也能够看到:北欧左翼就有工人出身的党首与首相;英国主张“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的,是保守党而不是工党!尼采如果活到现在,骂的主要会是今日的英国保守党与美国建制派民主党及其背后的精英阶层。至于基于底层的老左翼抗争,到今天来看,他虽然也不太会拍手欢呼,但可能会有基本的尊重吧?当然,问题还是有的,即他缺乏社会历史的关照与同理心。源于旧日基督教同情等道德,又不意味着永远如此,一个很自然而然的历史发展过程,至于大惊小怪吗?处于艰难中的人当然也应有骨气,要努力,但培养意志、努力也是要看边际效应的,如果情况很糟,能有人伸个手,拉一下自然不至于是坏事。这是他这个“家道中落小少爷”所缺乏的同理心。在这点上,鲁迅的心理跟他差不多。可惜尼采的时代,经济学可能还没发展到这儿吧?而且《异类》也还没出版。最终的一层是“最后的人”:一批虽然接受了“上帝已死”的现实,但仍然无力迈向灵魂性的伟大之路,于是沉湎于今日所言的“小确幸”、“娱乐至死”一类事物的人。我们似乎可以因此认为,尼采觉得人类文明会经历一个赛博朋克的阶段吧?但似乎他还是希望人类不会止步于此,还是要向“人皆尧舜”、“人皆超人”来迈进吧?否则他也犯不上跑来批评这么半天,还搞得自己这么痛苦,而反该开香槟了,不是吗?三说回到他崩溃的生活。这很容易让人想起释迦摩尼。他们都长自中人以上之家,又在少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在一开始都接受了很具宗教性的教育,因此养成了对根本问题的思考习惯与能力,并对一个宗教性的“完美世界”充满向往。但是!他们都没有,或很晚才,接触底层人的世界。如果尼采很早接触到19世纪的矿工家庭生活,也许就不觉得一个牧师老爹死掉是很大的事情了。当然,他还是有可能疯,就像劳模传教士梵高一样,但梵高更多是因为爱这个世界爱不动才疯掉,相比之下尼采则是疯于绝望。释迦摩尼也是,在冲破父亲创造的坚固温室后,看到个平平常常的老、病、死就崩溃了,但好在最终没疯,而是觉悟了。这些事儿要是放在一个19世纪矿工家庭出身的孤儿童工身上,放在古印度一个掏大粪的种姓、殓尸体的种姓者眼前,可能也就没什么大事儿了。有趣的是,前者中会有一跺脚加入黑帮最终说不定混出点动静的人;后者中会有很多人因为习惯,反而把注意力转回生活本身的人。前者实践了尼采主张的“去他的旧道德!苦难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就是要拼出来”的超人精神力量;后者中因习惯、无欲而平静的部分人,也有些接近释迦摩尼苦行、禅修后得到的正果。所以前者是不是比最终精神崩溃了的尼采更“超人”呢?后者是不是比释迦摩尼更早出离苦集呢?(当然,道他们是不太可能悟到的)说回到尼采和释迦摩尼的思想。二人都因为打小日子过得太好,又有太美好的宗教性完美世界幻想,而在现实的虚无面前被震惊,但尼采最终崩溃,而释迦摩尼却至少获得了平静,那么他们的异同在哪儿呢?尼采在发现人生的虚无本质后,选择要用奋斗的意志来超越,要成为“超人”;释迦摩尼则选择用拥抱虚无的方式,来超越虚无。就像是:尼采在狂风面前选择举重盾向前,最终手累的很疼,而且在狂风有歇之时,他感觉非常困惑;释迦摩尼则把狂风当地铁,送自己到哪里是哪里,要是不小心摔死了自己,就当直接送到了终点站,这样现实的人生对于他就只是轮回中的一段通勤,他认为这样就超越了现实的人生,即是实现了所谓“涅槃”。作为宗教的佛教也许会被尼采骂“忽悠群牛的奴隶道德”,但他更多针对的会是统治者手中“教化”用的佛教,而不是释迦摩尼的思想。释迦摩尼的思想可不是这般“统治阶级的工具”,而是釜底抽薪的兵法,否则也就不至于“三武一宗灭佛”了。那么到底谁对呢?从20世纪的哲学发展来看,有顺承关系的存在主义就没有疯掉,而是适应了苦难,选择去奋斗。但他们是没有尼采那种对崇高期待的。他们会认为,既然上帝和他的道德都被你尼采拖出来证(bian)伪(shi)了,那“伟大”、“超越”的标准是什么呢?凭什么他就是呢?谁有权力定呢?——没有。既然自己是上帝,人人是上帝了,那么每个人就可以自己制定自己的“伟大”与“超越”的标准。到这里也就很类似于佛道了。这也是从1960年代以来,西方人对佛教越来越感兴趣的原因。从文明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差异让我想起了贫富分化的今天世界,就由此说吧。在贫富分化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底层民众选择正面反抗,而日本为代表的东亚类型则选择躺平。如果是尼采,看到日本可能要先吐口水,后抓自己头发了吧?他是多么没有社会历史关照与同理心的人啊。但日本如此,是因为相比于正面硬刚的国家和地区,它本来就更平等且保障更完善,它失去的是“未来”,是“希望”,但选择躺下还可以过得挺舒服;而大大小小的刚刚们,可能躺下都还不能活得起,甚至躺都快躺不起了。因此在无奈的现实下,二者没有什么对错,只是提供了不同的武器选择罢了。推到这儿还真是泄气啊!这不就是说压根无所谓对错嘛!嗯,没错,二者对于我们而言,只是同一目标的不同路径,同一场战争中的不同武器。但这反而才更可怕——选择啊!很多人逃避自由、仆从神仙皇帝,也是因为这个。如果非要期待个什么,也就只能期待我们大家都不会面临这样极端且两难的选择,更不用逃避自由,而是有充足的余地并能做出恰当调和二者的选择,能够轻松些地实践自由。如遇不如意,那么“尽人事,听天命”吧。现实是属于矛盾逻辑的。四最后,看到这些哲人因打小过得太好,直到遭遇现实而崩溃,想到令人担心的今日世界啊。今日世界,数量巨大的打小过得不错,受过中、高等教育后自负满满,可都还远比不上上述先哲,但却同样对现实苦难与人性几无所知的年轻人,在投票年龄下修,移动互联网颠覆舆论权力结构的大趋势下,会如何与现实相处呢?会做出基本正确的调和的选择吗?至今没看到例子。哪怕60年代还有马丁路德金、肯尼迪(甚至捎上约翰逊?)这样,既有号召力,又有政治判断的领导者,能够“指一指”、“拉一拉”。但当年都已经有够乱的了,最终也果然召来了所谓新保守主义的回潮(当然乱只是几个主要原因之一)。今天即使有这类人的存在,又如何呢?现在美国人在拍的电影是“黑豹”、是“芝加哥君子”;在做的是推特删号。小罗斯福到今天会怎么样呢?会被骂老奸巨猾、心理阴暗吗?如今政坛上都是奥巴马、拜登、马英九,或者“川”、“蔡”这些类的人。但这个世界在变好吗?似乎没有。但在变“爽”倒是有。如果解决问题,要面对“超越善恶”的复杂人性与现实,接受苦难的不如意的现实,要摘下美瞳,擦亮双眼地坐到立在废墟之上的圆桌前,面对着不如己意的各方人,才能实现现实的超越——“那小爷们就令堂的不管什么现实了,小爷们就拿片叶子挡住眼睛,然后混爽就完了!你要小爷们对其他人基于‘了解之同情’,那你也会‘了解之同情’小爷喽?那我就不必‘了解之同情’那帮东西喽?”是的,我很同情,也很无奈。就希望都好吧。好好去吃我的蟹黄酥。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