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建记忆年轮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23 21:15:01人气:0
向日葵2005

视频向日葵2005状态:BD高清国语年代:2005

主演孙海英陈冲王海地张凡更新时间:2020-08-06 21:08:47

本片延续了张扬在《洗澡》、《昨天》等影片中所呈现的中国式父子冲突与和解,以1976、1987和1999三年作横截面,勾勒出了北京一对普通父(孙海英)子(张凡、高歌、王海地)一路紧张但偶有温情的关系,母亲(陈冲)一直扮演中间调停人的角色。 爱好画画的父亲因历史原因没能成为艺术家,便强硬地给9岁的儿子定下“帮他成为画家”的人生目标,父子从此开始对抗;儿子长到叛逆的19岁时,一…

生活中有很多挥之不去的痕迹,让你时而想来都会温暖,一如翻看发黄的相册,你怅惘的眼神总会勾勒出一个记忆的国度,安稳,美好。《向日葵》为我们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关于追忆与纪念的故事……影片以中国近30年来城市面貌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发展变化作为叙述背景,朴实的展现了一个普通家庭中父子关系的微妙转变。导演通过本真的叙述再现,准确的捕捉到了生活中的细节和情绪。以家庭的变化映射出时代的变化,十分贴近生活,让观众感到一丝温情。与张扬以往导的《爱情麻辣烫》《洗澡》不同,这次《向日葵》注入了更多个性化色彩。在父子这个他一向关注的题材上,表现出非常私人化的自传味道,是一部成功将个人经历与大历史背景结合的影片,视角不同,侧重和立场也有所不同。同时影片巧妙的以“生产分娩”作为始末镜头,让“诞生”去完成“重建”与“消逝”对话空间的构建,很自然的将那种纪念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很生活的影片。故事,人物,细节都来源于我们的体验,因此导演在情节设置上没有刻意的安排,而是从矛盾和细节的处理上征服观众。从整体叙述过程来看,在向阳与父亲的对峙中总会有一个情绪的转折点来过渡关系变化。从向阳小时抗拒,厌恶这个陌生男人到慢慢认同屈服在到依赖信任,是一中力量的对抗与制衡,而片中三处明显的情感转折正是给了这种冲突以展拓和节制。第一次是父子在小溪旁洗澡后两人睡在草地上,父亲去追被水冲走衣服时,从沉睡中苏醒的向阳焦急的大喊着未在身旁的父亲。这是向阳第一次开口叫爸爸,此时是儿子的一种妥协和投降,父亲也被儿子打动。第二次是青年时代的向阳与父亲在后海冰面上正面交锋时,父亲在与二子扭打中掉入水中,向阳哭了,除了妥协外多了一丝无奈的感伤,他不知自己的坚持是否能够改变周遭的一切,包括与父亲间的矛盾。第三次是在影片结尾,当向阳听到父亲的录音时,反思与悔悟让他忍不住落泪,而此时的泪水挖掘出的是一份在乎和温情。向阳的这三次哭不仅代表他不同年龄段体悟父子情的不同状态而且从侧面塑造了父亲的形象,也在情绪的延展和节奏的把握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影片的核心故事和气质决定了他的镜头风格和摄影机的运动,由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大都在一些日常化的场景,因此依照片子的基调,导演比较稳的把握了构图和镜头移动。沿着时间和情感变化,人物成长这条主线,镜头都很平稳的完成了简单准确的叙述。但较有特点的是,当镜头反应父子或父亲与老刘的对峙时,画面中央一般会有前景遮挡物出现,而且以固定机位拍摄给观众视觉上的一种平衡感。这样的调度可能放在别的片子里会显的很单调和死板,但放到这样一个特定关系和情绪中就会觉的有种简单安静的质感,会让你在想象中去拓展空间,其实也是一种丰富。影片中有很多拍四合院的场景时,大都以全景俯拍来表现院落的幽凉和建筑美。这样的俯视会给观众一种眼光,一种抽离出来的高度去体味时代变迁中不变的情感外化。而且四合院的纵深跟拍,使老北京的景观被镜头复活,有种文化和记忆的厚重感。本片最平常也是最大特点就是三段式的时间结构安排,分别以1976,1987,1999年作为历史背景去丰富时代的变迁和人物的成长。既把人物放到大环境中,又把大环境融入到人物的血液中,巧妙的完成了历史,家庭、人物的关系链接以及情感的透视。但张扬做的好就好在他没有象别的同背景文艺片那样责难历史,而选择从平凡生活亲情里去“重建”去“纪念”。既然我们纪念的是那个消逝的时代,何不妨以人物情感,命运作为突破点,综合的去感悟和反思那各时代下的种种。张扬就是抓住这个切入点来完成关系展现的,而且无论是表现父亲在向阳儿时强迫他学画,还是当他成年后干涉他的理想和生活。1976~1999这个跨度给了人物展现的空间和情绪合理性,也给演员极大的创作空间和余地。通过三个时代中“毛泽东去逝,粉碎四人帮,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典型事件来见证人物的成长,也拓展了记忆的维度。影片在听觉元素上也注重用录音,广播,电视等作为时代的记号与媒介出现,我认为这样的安排虽然略显刻意但还是能传达出那种时代感,同时似乎也作为一种记忆里的象征出现!本片既然以生活,温情、时代入手,那最不可少的就是意象的运用。而影片中这点的运用也很突出,一个与父亲有强烈感情的房子,那不仅是家也是父亲的坚持和想法,再一个就是“画”,不管是起初父亲画给小向阳的“连续的猫”,还是最后画展中的画,都给人一种寄托。同时这种意象的强化便会成为观众脑中关于故事与人物的刻度,清晰,准确。《向日葵》可能是导演没有设计的工艺品,浑然天成,作为低成本小制作的电影还是有很多讨巧的地方,或许这点导演不曾注意,但正是因为导演对“逝去时代”和“岁月留痕”的理解和体悟给了片子一个铭牌。收先是他的题材——“父子情”这是个极易写也极难写的东西,除了这点沉淀情感会吸引一些观众静下心来思考体悟外,导演把他放进历史这种方式也赢来了那些讨厌“矫情”的现实观众的认可。其次对于海外市场来说,老北京四合院以及胡同文化还是很能吸引外国观众眼球的,异域的文明与记忆应该是个不错的观赏点。影片结尾“父亲群像”的镜头剪切,让你感到父亲似乎也是孩子,他也在摸索和成长。当他在儿子画展中父亲与儿子的画幅前坐下时,心里应该只有平静,在握手的那一刻或许就是观众记忆年轮被重建的那一刻……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