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笔记整理

来源:噗噗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22 21:38:41人气:0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

视频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状态:25集全年代:2020

主演更新时间:2020-08-06 21:19:07

《如果国宝会说话》共100集,分为四季播出,第一季于2018年1月1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首播。纪录片没有渲染猎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避免了高冷的学术性叙事。《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会进入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二十五件文明的物证,继续构建中华文明视频索引。我们带着不断更新的历史好奇心,从魏晋南北朝走入盛唐。

第二集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文案:神往王羲之与友四十一人在兰亭雅集,众人将所赋诗词辑成并邀他作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兰亭序原作自初唐之后便不知所踪,唐代即有兰亭序五大书法家的摹本,此版传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所摹,因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称为神龙本,唐、宋、清代的皇帝都对兰亭序推崇备至,宋代书法家米芾称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更被后世公认为书圣,兰亭序被奉为浑然天成的千古绝唱。兰亭修禊兰亭修禊-简介所属年代:唐代馆藏地点:故宫博物馆尺寸:长卷,绢本,横80.5cm类别:古贴兰亭序神龙本一般指兰亭修禊(冯承素摹兰亭序),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勅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我们所见到的一些被称为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唐代以后的摹本,然而这些唐人的摹本,也不失难得的珍品。神龙本兰亭是流传至今的《兰亭序》摹本中最为精美的一本。因为它将原作的笔墨表现得最为真切。原本上带有“破锋”、“断笔”、“贼毫”的字都摹写得很细腻,改写的字迹也显示出了先后的层次,行笔踪迹、墨色浓淡十分清晰,间架结构也是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显得自然生动。传说唐太宗派人用几近骗取的手段得到了真迹《兰亭序》,奉为至宝,命朝中善书者摹拓数本,广赐王公大臣。最后,深爱羲之书法的唐太宗将真迹带入了昭陵,留给后世无尽的遗憾。第九集唐代仕女俑文案:胖妹的春天你梳着少女特有的双垂髻,端庄可人。你脸颊饱满,小巧的鼻子和嘴巴都让人怜爱。你穿着圆领宽袖袍,襦裙上的花色已经看不见了,但一定是当年最时兴的纹样。那年的你,刚过10岁,你在大唐贵族人家当丫鬟,但你悠然的样子说明心不累,因为你是大唐的一枚胖姝子啊。1000年后的胖妹如我看到那时的你,真是羡慕、嫉妒、爱。到了14岁,渴望的年纪,你学会了欣赏姐姐们的妆容。堕马髻慵懒又高贵;倭堕髻配合圆润的脸庞,仿佛正被人宠溺;这种双螺髻活泼俏皮,是那群爱玩的疯丫头的最爱;梳着双环望仙髻的舞女你也欣赏,因为那夸张的发髻舞动起来如蝴蝶翻飞。有时候,你也会穿着男装抬头挺胸地走在朱雀大街上,变成长安城最酷的小妞。你会帮主人梳妆,她经常用一上午时间打扮自己,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最后,戴发饰。如果你恰巧认识一位日本国的遣唐使,他会告诉你,这样的妆容已经流行在日本的宫廷。等再长大一些,你可以拥有更丰富的生活。你也许会加入马球队,因为你骑马打猎都不逊于哥哥们;你梦想仗剑行侠,因为你追求绝不雷同的人格和精神;或是陷入爱情也不错,你心里偷偷期待着孕育一个新的生命。你的选择有很多,在中华数千年的帝王时代中,只有大唐的女子选择可以如此多。作为一个每天都在努力减肥的胖妹,我曾梦想生活在大唐,但后来才知道:初唐不胖,晚唐臃肿,即使盛唐也不都是以胖为美,你身边同样有苗条的闺蜜。只是那时自信,那时自在,那时是以想胖就胖的自由为美。大唐,之所以是我心心念念的大唐,正在于你不用投他人所好地成为自己。让你们绽放,是大唐做的最让人激动的一件事。能够这样绽放的时候,就是春天来了。唐代仕女俑唐代仕女俑-简介所属年代:唐代馆藏地点:西安博物院出土地点:新城区韩森寨红旗电机厂唐墓1988年元月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红旗电机厂唐墓出土的一组仕女俑,共计10尊,最高的有86cm,最低的也有71cm,比一般常见的女俑都要大了很多,现藏于西安博物院。这组唐代女俑明显的体态特征是“胖”,根据女性的等级地位,刻画出不同形象的仕女。这些女俑虽然大多体态较胖,但并不臃肿,而是雍容富贵,娇媚动人,被现代人笑称为“胖妞肥婆”。这是其中的第八尊,仕女俑面庞圆润、体态丰腴,头部右偏上仰、双眼微闭、双手在胸前似在托举;斜襟圆领装。发髻为垂练髻式,将发分成两边每边下垂后向上折起,用红绢缚之,并饰以少许珠翠。流行于中唐少女。延伸:堕马髻堕马髻堕马髻是汉代妇女最引人注目、影响最大的一种发式。它像人从马上堕落之势,故称“堕马髻”。这种发式的特点是将头发高高耸起后再束成偏侧或倒垂一边的发髻。据史料记载堕马髻是汉顺帝时由皇后之兄梁冀之妻孙寿所创。这种髻式在汉代风靡京城,妇女们纷纷效仿,并且逐渐取代了辫发的习俗。到了晋朝堕马髻逐渐不再流行,唐代堕马髻大致出现于天宝年间,至贞元时流行,主要为已婚中年妇女所喜尚。第十一集昭陵六骏文案:奔腾的纪念碑公元618年,开唐第一仗,浅水塬之战,马身纯黑,四蹄如雪,名白蹄乌。公元619年,雀鼠谷之战,连续三天,马未卸鞍,马身黄,夹杂白点,嘴微黑,名特勒骠。公元621年,邙山之战,李世民平定东都,马身紫色,胸前中一箭,名飒露紫。同年,虎牢关之战,马身苍白杂色,身中五箭,名青骓。又一战马,纯红色,名什伐赤。公元622年,洺水之战,马身黄色,毛卷曲,身中九箭,战死在两军阵前,名拳毛騧。这六匹战马与帝王一同出生入死,飞渡了帝国的山河,跨过了时间的原野。战马的主人唐太宗李世民终成开疆拓土的一代君主,被草原诸国尊称作天可汗。为了纪念昔日最亲密的伙伴,李世民令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绘图雕刻六马,希望宝马与自己千古相伴。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以陕西省礼泉县的九嵕山为中心营建,在关中十八座唐代帝陵中规模无出其右。陵山北麓,石头做成的屏风之上,六马或挺身直立,或腾空飞驰,作为唐王朝的开国纪念碑凝固在神道两侧。石雕中的战马尾巴被高高束起,马鬃被修剪成三绺,呈现典型的唐代战马形象。鞍、辔、镫、鞯缰,无不真实复现了军阵的威严,文韬武略被转写进艺术的画卷。北宋时,名将游师雄主持临摹六马石雕,刻立石碑,这是昭陵六骏的名字首次出现,拓本也随之流传天下。金代宫廷画家赵霖依据线刻画的拓片重绘彩色绢本《昭陵六骏图》,与人马一同出现的,还有磨灭在石雕表面的太宗赞语:“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历经风雨的石雕在陵园伴随唐太宗近一千三百年后,于20世纪初离开原址,遭到毁坏的飒露紫、拳毛騧被盗运到大洋彼岸,如今置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其余四马在运输中途得到解救,现在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岩石可以被移动,艺术的丰碑却没有倒塌。图稿、浮雕、石碑、卷轴,艺术的意志超越了材质和媒介,斗转星移,昭陵六骏作为历史的记录者仍然以特殊的方式,在时间的轨道上向前奔跑。昭陵六骏唐昭陵六骏石刻-简介馆藏地点:西安碑林博物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所属年代:唐代出土地点: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唐太宗昭陵类型:浮雕唐昭陵六骏石刻是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立于陕西省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的6块大型浮雕石刻,分别名为“拳毛騧”(quánmáoguā)、“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其中,“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刻在1914年时被盗,辗转于文物商之手,最后流失海外,后入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唐昭陵六骏石刻是为纪念六匹随唐太宗征战疆场的战马而刻制的。传为当时工艺家阎立德、画家阎立本所作。昭陵六骏石刻原本在陵园最北端的玄武门东、西庑廊对称排列,总体呈阶梯状,由北向南渐次升高,马头都是朝向南方的祭坛。“昭陵六骏”选用精细石材,六块石材外尺寸大小基本一致,每块石刻宽约204cm,高约172cm,厚约40cm,均为青石质地。每块石的四周均先预留凸起状的石边框,姿态神情各异的六匹骏马均取侧面像,采用雕凿石表达15cm之深的高浮雕形式,其中三匹做直立状,三匹为奔驰状。史传唐太宗还令书法家欧阳询将每一匹战马的名字和御制颂词誊写于纸上,令工匠镌刻于石雕之上。虽然每一幅石雕上都留有一尺见方的凿字处,但字迹已严重风化。据记载,李世民为六骏的亲题赞语分别如下:特勒骠: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青骓: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什伐赤: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飒露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拳毛騧: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白蹄乌: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特勒骠”原为东面第一骏,系李世民平定宋金刚时所乘。据说此马毛色黄中带白,嘴角微黑。浮雕中特勒骠左侧两腿抬起,右侧两腿着地,一侧腿同起同落的对侧步,是经过严格训练才能达到的仪仗步法,此马可谓训练有素。该雕刻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青骓为东面第二骏,是李世民征战洛阳虎牢关时的坐骑。石刻中的青骓作奔驰状,雕刻上青骓鬃尾翻飞,四蹄横成了一线,马身中了五箭,均在冲锋时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马身后部,由此可见骏马飞奔的速度之快。该雕刻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什伐赤为东面第三骏,也是李世民征战虎牢关时乘骑的战马。浮雕上什伐赤的姿态与青骓相仿,且身上也中五箭。该雕刻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飒露紫原为西面第一骏,也是在虎牢关战役中,李世民乘骑的一匹战马,由于这匹马毛色偏紫,所以取名为“飒露紫”。这块浮雕表现了一名战将为胸部中箭的战马拔除箭头的场景。牵着战马正在拨箭的人叫丘行恭,丘行恭卷须,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战袍,头戴兜鍪,腰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为马拨箭的姿势,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该雕刻现存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拳毛騧为西面第二骏,是一匹毛为旋转状的黑嘴黄马,前中6箭,背中3箭,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所乘。石刻上的拳毛騧身中9箭,说明这场战斗之激烈。该雕刻现存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白蹄乌为西面第三骏。此马周身毛色乌黑,四蹄俱白。石刻的“白蹄乌”筋骨强健,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呈疾速奔驰之状。该雕刻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第十二集水晶缀十字铁刀文案:百炼成刀刀,横刀,大唐的横刀。这只刀一直在地下睡着,—千四百年,只睡得个锈迹满身。它醒来的一刻,却突然觉得无限悲凉,当年沙场上同做军刀的伙伴竟无一全尸。偌大个中国,它是目前唯一出土的完整唐刀。唐刀:大唐,你征战四方,无数将士为你而死,却为何不见武器随葬?难道不知我们已与主人融为一体?唐官:兵仗者,谓横刀常带。但随葬一开,难免私藏,所以你们还是殒在疆场上来得其所。两把刀,一老一少。那老者从汉朝来,此刻怒气冲冲。汉刀:你可知罪?少年唐刀:师傅,徒儿不知何罪。汉刀:身长,刃直,柄以铁环相缀。你长了这副环首刀的脸面,却可还记得源流?少年唐刀:汉之前武器多为青铜,其材质决定招法以刺为主,步兵为阵,对匈奴马战并不实用。改为刀,单刃、厚脊则大大利于劈杀。汉刀:果然你只记了皮毛。少年唐刀:汉军亦开始学习马战,环首刀在马上大杀四方,一举成名,几乎是当时杀伤力最强的近身兵器。师傅您看,徒儿一直谨记。汉刀:皮毛皮毛,你看看你的后背是什么字啊?“看锤”这一锤砸下去是千斤的力量。他行走江湖的时候便以锤闻名,退隐之后大家只知道他是铁匠,据说他做了一场梦,梦醒来便满脑子想着做最好的刀。铁匠:刀刃淬火,覆土刀身以控制降温的速度,让刀刃处无比坚硬锋利,而刀身保持韧性不易折断。他干活的时候总喜欢自言自语。铁匠:将铁锻打、折叠、拉伸再锻打,成百折百炼之钢。水与火,看似最不相容的两种东西,却激出最好的刀。少年唐刀:百炼之法是我们环首刀锻造的精髓,大破匈奴的不是环首刀的形,而是这百折百炼的刀身。师傅,骨子里的东西徒弟并未忘记,只是您为何拒绝接纳新鲜的东西呢?唐刀决定向汉刀直言。少年唐刀:环首以前只是拴绳子套住手腕以防止脱落,现在则刻画了刀的个性。系在我环首上的水晶猪是传说中域外战神的化身之一,入我中土则为我提振精气。大唐朝廷外国人都可以来做官,因他们信仰大唐,他们愿意成为唐人。师傅,一切属于骨子里的东西,徒弟并未忘记。只是大唐已是一个胸怀世界的大唐。迷雾散尽,唐刀蓦地发现,自己还是孤零零的一个,刚才的一切仿佛从发生过。是独自前行?还是梦回大唐?唐刀意难决。环首包金珥仪刀水晶缀十字铁刀-简介馆藏地点: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所属年代:唐代出土地点: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寸窦皦墓规格:长84cm重0.805kg环首包金珥仪刀,1991年长安县南里王村窦皦墓出土,长83.3厘米重0.805千克。兵器。刀身呈契形,宽茎,一面开刃。刀背较宽,厚脊薄刃,直身平背,刀脊上有一行错金小字,唯后半段依稀可辨,为“X尺/百折百炼/匠XX兴造”;刀茎较宽,珥部及近首部包金;刀环为扁圆形,环上系挂一枚猪形水晶坠,大眼突吻,双耳后伏,卧姿,腹部穿一小孔,用于系结。窦皦,唐书无传。据墓志记载,窦皦乃窦皇后的从兄窦抗之子,也是李世民的远方表兄弟,曾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平定天下,于贞观二十年去世。这把铁刀可能就是十六卫大将军所用的仪仗横刀,也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装具最奢华的横刀。第十四集黄河铁牛文案:穿越时空的基建唐开元十二年,一项基础设施作为国家战略上马。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事实上,当年国家铁产量的五分之四都被这项基建工程吃掉,约1100吨,这就是黄河铁牛,蒲津渡浮桥的桥桩。蒲津渡浮桥在今天不大出名,但在唐朝,它是全国的运输命脉。河东的盐、山西的铁、关中的粮食,拱卫京畿的部队,都在此地集结。因此,这座浮桥的桥桩至关重要。浮桥漂于大河,关键的受力点,就在于岸上的桩。大地之下,埋藏着唐帝国的综合国力。地面下,六根铁柱带着倒刺牢牢扎入地下,铁柱被特意做成倾斜的角度。而后牛顿定律启动了。铁牛自身的重力与浮桥的拉力产生了一个更大的合力,而且拉力越大,铁柱陷入地面越深,桥桩越牢固。这是一个惊世骇俗的设计。今天,我们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当时,为了让桥梁设计的疯狂想法付诸实施,唐帝国的道路工程师也加入了战斗。为了让铁锚柱越陷越深,其周围掺杂了大量石头块,锚柱下陷,石头块就会抬升,依然紧紧包裹锚柱,让整个工程可以在合理范围内活动,不会被黄河的瞬发力量摧毁。综合了冶金学、力学、建筑学、道路工程学的黄河铁牛也很给面子,它所负担的蒲津渡浮桥安全使用了500年,因黄河改道终没入泥沙。根据当今国际通行的建筑标准,桥梁寿命不少于75至100年,直到今天,1300年后,作为桥锚的黄河铁牛应力结构依然完好,这超出了现代标准的13倍。我们无法计算在唐代有多少人曾踏上过这架浮桥,感受着黄河怒涛对脚掌的压力。我们也不知道,有多少前来长安的士子、军人和商旅,曾经在这关河要冲瞭望,思考着大唐因何而强盛。今天,我们用牛来比喻固执,我们用牛来形容倔强,也用来评价能力,赞颂我们欣赏的人。黄河铁牛可能是世界上加班时间最长的牛,他们用铁索拉起蒲津渡浮桥,见证了黄河改道,时光流转。黄河铁牛可能是历史上最励志的牛,仍然在黄河岸边默默伫立,看河山依旧。黄河铁牛黄河铁牛-简介别称:开元铁牛、唐代铁牛馆藏:陕西运城永济唐铁牛博物馆出土地点: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所属年代:唐代1998年8月,永济市博物馆在蒲津渡遗址上发掘出土铁牛四尊、铁人四个、两座铁山、一组七星铁柱和三个土石夯堆。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发现黄河古渡口遗址。四尊铁牛也是我国发现的重量最重、历史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珍贵文物,在国内外极为罕见。铁牛每尊高约1.9m,长约3m,宽约1.3m,牛尾后有横轴,直径约0.4m,长约2.3m。轴头有纹饰,各轴不同,分别有连珠饰、菱花、卷草、莲花等。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伏卧,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m,用于拴连桥索。牛侧均有一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据测算,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铁牛造形生动,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矫角、昂首,牛体矫健强壮,尾施铁轴,以系浮桥。腹下有山,其下有6根直径0.4m,长约3.6m的铁柱斜前连接,每根铁柱分别有反向出伸铁足各一,功能同地锚。在铁牛的上下部位均有铸范缝痕迹,可观察浇铸、范块痕迹,分析出铸造的工艺技术。第十七集三彩载乐骆驼俑文案:乐舞大唐春这只骆驼,仰天,张着嘴,舌尖向上弯曲,好像因为发声而颤动,似在鸣唱,驼峰上架着平台,方寸之间托起一支微缩的八人乐团。驼背成为流动的舞台。三彩载乐骆驼俑1959年出土于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是一件唐三彩陶俑的精品之作。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色釉中被加入含有铜、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在烧制过程中随温度变化,形成多种釉色。因为大多包含三种左右醒目的纯色,所以叫三彩。唐三彩作为明器使用,是盛唐时期厚葬礼制的产物。这种无意而得的艺术,因其色彩绚烂,成为了大唐的标志。骆驼,唐人也称之为橐驼,从西域一路跋涉,驮来美酒和宝石,也驮来乐器、旋律和流行的音浪。高大的骆驼背上铺设菱形纹样的毯子,七位男乐师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袍,他们面向外侧,盘腿而坐,倾情演奏。他们演奏的乐器有:拍板,是重要的节奏乐器,声音清脆;琵琶,是主音乐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排箫,形如凤凰之翼,声如天上流云;横笛,悠扬婉转;箫,飘渺深远;箜篌,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笙,如鹤鸣于天,曲罢不知处,巫山空夕阳……被众乐师环绕着的这位女子梳着唐代女性中流行的乌蛮髻,右手前举,左臂后拂,朱唇微启,似在歌唱。大唐繁盛之时,是一个流光溢彩、绚丽多姿的世界。唐玄宗设教坊、梨园,给宫廷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还还曾专门下诏,令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重设坐、立二部伎。这位擅长击打西域乐器羯鼓的皇帝,可称是世界音乐融合风的推动者,掀起了一股被称作胡汉新声的流行音乐浪潮。华彩绚丽的宫廷燕乐,技艺倾城的异域音乐家,衣袂飘飞的霓裳羽衣曲,八人乐团随着骆驼的脚步漂移流转,如春天般恣意纵情的狂欢,或许才符合我们对唐朝的想象。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简介所属年代:唐代馆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出土地点: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类别:陶瓷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盛唐时期三彩釉陶器,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高58cm,长43cm,骆驼高48.5cm,施蓝、绿、黄等单色釉。表现为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骆驼四足挺立在长方形踏板上,引颈张口作嘶鸣状。驼身为赫黄色,驼背铺有带花边绿色椭圆形毯,边缘呈蓝色。驼峰上架一平台,铺有色彩斑斓的长毯,其上七个男乐俑盘腿朝外坐于平台四周,手持笙、琵琶、排箫、拍板、箜篌、笛、萧正在演奏,中间立一体态丰腴女乐伎俑,头微微上仰,梳乌蛮髻,身着白底蓝花的长裙,右手举到胸前、左臂下垂,作歌舞状。骆驼载乐伎俑在陶俑中极为少见,西安地区迄今为止只发现了两件,分别出土于西安西郊鲜于庭诲墓和中堡村唐墓,其他地区尚未发现有类似骆驼载乐俑。中堡村唐墓因盗扰未发现纪年墓志,以鲜于庭诲墓的唐开元十一年为参考,中堡村唐墓出土的骆驼载乐俑也应为开元时期作品。唐三彩是唐代独特的一种低温釉陶工艺,因以绿、黄、蓝三色为主故名,制造时入窑两次,先烧釉,釉以铅为熔剂,高温下呈玻璃状可流淌。唐三彩正是利用这一特点,使不同色釉于高温下交混,制造出绮丽的艺术效果。整套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系分塑合成,骆驼和乐舞俑独立塑成,然后组装。使用了模制法、雕塑法和粘接法。唐三彩的模制法主要受铜器制作的浇铸翻模法影响,通常来说,模制分为单面模和双面模,该器物的骆驼为左右合模,骆驼载着的乐俑则是前后合模,因此骆驼和人物之间的接合需要运用粘接法。而且整件器物许多局部经过了工匠的精密加工,也就是运用了雕塑法加以深入。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的胎骨为瓷土胎,胎体装饰上则采用了先刻花后填彩的手法。在施釉技法上主要采用了“分区施釉法”和“点染融彩法”。前者是指器物上单彩、双彩和三彩的痕迹同时存在;后者则是借鉴了国画中的水墨晕染的手法,在陶器表面点上釉色以出现斑驳淋漓的效果。进一步说,这件器物在施釉手法上主要采用的是“溜釉法”,即采用勺子等容器盛满釉汁从器物周围慢慢溜挂以施釉。在上釉过程中,由于唐三彩的釉流动性很大,玻璃质感较强,不同颜色的彩釉便会相互掺杂和融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而这也是唐三彩的精妙所在。第十八集银鎏金论语玉烛龟形酒筹筒文案:将进酒(主演:丁卯桥唐代金银器)丹丘生: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岑夫子:念得好啊!丹丘生,你可知这力士二字是何用意呀?丹丘生:年齿渐长、头昏眼花,我,我给忘了。你问太白吧。岑夫子:太白?李白:我写过的诗太多了,忘了,忘了。谁人不知我大唐海内,凡是最高档的金银器,必注明“力士”二字,以彰显华贵。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将进酒。(一个时辰后)欸,李太白,这是什么器物啊?看着是个稀罕物。此物不在你我的时代。自打“安史之乱”,我就再没见过这样辉煌的酒器了。好东西,银鎏金,錾刻技艺,缠枝纹、飞鸟时隐时现,这上面的盖子形似莲花,颇具禅意,可是这下边的金龟?金龟是道教的神物,四灵之长。欸,这怎么看着像支蜡烛啊?算你见识,此物脚踩金龟,形似蜡烛,是名龟负玉烛。玉烛?语出《尔雅·释天》:四时和谓之玉烛。这看见了玉烛,就仿佛看见了惠风和畅、太平盛世。佛道合二为一,妙物妙物,不可言妙。对,妙不可言。你看。这是箸?欸,非也非也。筹。说对了,酒筹。酒筹就是酒令,酒令就是酒筹。这是个游戏啊!我且试试。乘肥马,衣轻裘,衣服鲜好,处十分。我不喝。是不该你喝,太白喝。凭什么我喝?这酒筹上写得明白,谁穿得最华贵,谁就该罚一大杯酒。再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请人伴十分。岑夫子,来,陪我一杯。不妥不妥,咱仨都是朋友,该同饮。(于是,三个人喝了一宿)李太白,这酒筹上的话都是《论语》里的说辞啊。是了是了,这就叫龟负论语玉烛。这筒里装的五十支酒筹上,句句都是《论语》。孔夫子劝酒,你能不喝?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来来来,抽签抽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放。放?谁都不用喝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人教诲,你敢不从?我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简介别称:银鎏金龟负、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馆藏:镇江博物馆出土地点:江苏省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类别:金银器龟负“论语玉烛”酒筹筒,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镇江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中。整件器物高34.2cm,筒深22cm,龟长24.6cm。通体银质,花纹鎏金。龟座刻画逼真,银龟昂首曲尾,作匍匐之态,四足着地以支撑整件器物。银龟背部隆起,阴刻有龟裂纹,龟背之上有双层莲花座,上承圆柱形筹筒,宛如龟背上竖立着一支燃烧着火焰的金色蜡烛。筒盖卷边荷叶形,上有葫芦形钮,盖面刻鸿雁及卷草等花纹。盖与筒身子母口相接。筒身刻有龙风图案,另外在筒身的下部四个腰形圈内各饰一对飞鸟。筒身正面錾一开窗式双线长方框,方框内刻“论语玉烛”四字。《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说明了当时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玉烛”《尔雅•释天》释为“四时和顺”,“论语玉烛”就是用论语的句子来调和大家喝酒的事理。打开莲花形的筒盖,里面藏有50枚鎏金酒令银筹,这些酒令筹的形制大小相同,均为长方形扇骨状,每根酒筹的正面刻有行酒令的令辞,令辞上半段采自《论语》语句,下半段是酒令的具体内容,包括“自饮(酌)”、“伴饮”、“劝饮”、“处(罚)”、“放(皆不饮)”、“指定人饮”六种,分别规定了六种饮酒的情况。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上客五分”,就是说朋友来了,大家都高兴,酒筵上的贵客都喝半杯酒,而主人不用喝酒。还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请人伴十分”,“后生可畏,少年处五分”等等。酒筹上有3分,5分,7分,10分之说,最多的是四十分,3分是小半杯,5分是半杯,7分是大半杯,10分则一满杯,最多的是40分。喝多喝少由酒官来裁定,在酒宴上无论官位多高,辈份多大,都要听酒官的裁决。第二十二集唐彩绘十二生肖俑文案:十二生肖每一个农历新年,生肖间总有一场工作交接。负责当年的属相将责任交给下一位,由鼠始,以猪终。十二年间,每只动物只需值班一年。而从春秋时期起,十二生肖便生活在每一刻的分秒里。作为时间之神,它们掌管的是十二个时辰。从鼠到猪,十二种动物按时登场。而在唐代,十二生肖的时刻守护还延续到另一个世界。唐人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官员在离世后,墓中一定要有四神十二时,即十二生肖俑的守护。唐代生肖俑样式丰富,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十二生肖俑,头部依旧保持动物形态,但是却拥有了人身,披上了唐时流行的宽袖长袍,笔直地立于圆台之上。它们的头微微扬起,神情肃穆,仿佛正立于朝堂的文臣。当我们日常见到或者存于想象中的动物有了人身,便成为了每个人都拥有的守护神。不论是在哪个时期的神话小说,动物们修炼的目标都是拥有一副人的躯体。但比起动辄就引起大事件的动物神怪们,负责守护时间的十二生肖格外地接地气,甚至会因自己的同类被吃而找上门去。爱吃羊头听上去似乎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在唐代,却可能一大早被羊首人身、衣冠整洁的神找上门来严肃警告。吾“未”之神,其属在羊。听说你爰吃羊头,所以特来恳请你不要再吃羊头。否则,我可是会杀了你哟。霸气护羊的羊神称自己为“未”之神,是因为当时时间的表达离不开天干地支。作为时间之神,十二生肖的排序与地支相对,当子丑寅卯变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后,计时法因我们熟悉的动物而变得更加简单易记,具有人情味。十二生肖对应着十二时辰、十二个月、十二年,与我们未曾有一刻的分离。生肖计时的习俗历经千年,流传至今,当生肖与出生年份对应,我们便拥有了与生俱来的属相,十二种动物从守护神变为陪伴者,我们不仅被生肖守护,也被生肖影响,生活在被生肖护佑和象征的世界里。十二时俑唐彩绘十二生肖俑-简介馆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出土地点:西安市郊区唐兵部常选孙承嗣和夫人高氏合葬墓这组彩绘十二生肖陶俑是在西安市郊区唐兵部常选孙承嗣和夫人高氏合葬墓出土,为镇墓随葬物品,每件俑高约25厘米。十二生肖俑,亦称十二生辰俑,是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俑,是古代人们用来“压胜”“辟邪”的镇墓明器,常见于隋、唐、五代及宋墓中。中国早在商代已用十天干、十二地支记日,汉代把12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称“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其后,生肖与人的命相结合,逐渐神秘化。至南北朝时,民间始用生肖俑随葬,以压胜避邪。到唐代,铜镜、金银器及墓碑上常有十二生肖形象,墓葬中出士的生肖俑亦较多。隋唐时期的生肖俑多为陶质,胎质多为灰陶、红陶,也有个别铁质、石质、瓷质的。其中有的是人俑带生肖,十二种动物前足攀在人俑头上,后足踏在肩上;有的是人身生肖头,有的是人捧生肖。其姿态有的是立姿,有的为坐姿。宋代瓷质的生肖俑增多。但总体来看,还是以陶质生肖俑为大宗。十二时俑:12件。皆兽首人身,着褒衣博带,作拱手直立状,双手隐于袖内。身着交领广袖右衽袍服,胸下高束博带,下饰襕边,袍长曳地。足蹬高墙屐,为顶部略圆的方头,屐头露于袍下。下带略呈方形或圆形的薄底板。彩绘多己脱落不清,但依稀可辨。绯色袍服,黑色领缘、袖缘,紫色襕边。屐头外缘用墨线钩勒,眼、须皆施墨绘。胎质皆为泥质红陶,头和身分制合模,体腔内空,再捏合为一体,加以烧制。其后通体先施白衣,再于其上施彩绘。高度相近,在21.5-25.8cm之间。鼠俑,鼠首,三角眼,尖长嘴,小耳上竖,头微左侧。头部多残留紫红彩,嘴角残留墨绘长须。耳微残。通高23.4厘米。牛俑,牛首,双目圆睁,阔嘴大鼻,小耳后张,顶毛上竖,犄角外伸,头部正直。底板呈圆角方形,一角已残。头部残留赭黄彩。通高24.2厘米。虎俑,虎首,圆脑小耳,大鼻阔嘴,双目怒睁,头微左侧。底板为截去四角的方形,一角已残。通高23.3厘米。兔俑,兔首,双耳上竖,双目圆睁,鼓腮,立于方形圆角底板。耳略残。未作兔唇特征,易与鼠狗混淆。通高22.5厘米。龙俑,龙首,长角,短耳,突目。长吻上翘,细颈,立于方形圆角底板上。通高25.4厘米。蛇俑,蛇首,扭曲前伸,双目圆睁,立于方形圆角板上。通高21.5厘米。马俑,马首,略偏向左侧,竖耳,顶毛左右分梳,长鬣,立于方形圆角底板上。耳略残。通高23.4厘米。羊俑,羊首,头向左侧,堆塑顶毛,颔下长须,立于方形圆角底板上。一耳已残。通高23.6厘米。猴俑,猴首,圆脑圆耳,立于方形圆角底板上。通高22.8厘米。鸡俑,鸡首,高鸡冠,长喙略钩,长颈,立于踏板之上。通高25.8厘米。狗俑,狗首,三角眼,尖嘴长耳,粗颈,立于踏板之上。通高23.7厘米。猪俑,猪首,长嘴,獠牙外露,头微左偏,立于方形踏板之上。通高23.7厘米。第二十三集镶金兽首玛瑙杯文案:一杯敬万国唐贞观九年十一月,中亚康国的粟特使团抵达长安,他们向唐太宗李世民敬献了一种大如鹅卵、其色如金的金桃。这种水果的滋味到底如何,我们现在已经无从推测了,而那些曾与其相伴入唐的奢华器物,依旧熠熠生辉。镶金兽首玛瑙杯是一件酒器。玛瑙是一种胶状矿物,虽然中国也有出产,但文献言及玛瑙,则多是来自域外的异宝。大型玛瑙极为难得,豁然掏挖为中空的杯子,用心奇绝。玛瑙杯基调为酱红色,间有黄白石材文理,好像动物的斑纹。玉匠在小端雕琢出兽首,口鼻处镶有金帽,可以拆卸。多数学者认为,这种端部有兽首,整体呈角形的杯子,是西方所说的“来通”,早在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及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希腊人的酒神信仰里,来通角杯是圣物,用它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人们高举起盛满美酒的来通,使酒通过小孔流下,如丝线一般注入口中,如果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有人推测,兽首玛瑙杯很可能最早也是跟着粟特商队流入中原。粟特人爱酒,于是带来了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也把西域的酒文化带入了大唐。在粟特人的宴饮场景中,经常出现兽首角形酒具,他们的棺椁石刻上,也铭刻下那些一饮而尽的酣畅瞬间。除了美酒和酒具,大到皇家狩猎队伍中的猎豹,小到宫廷贵妇玩耍的佛菻狗,以及各种胡服、胡食、宝马、宝石,都是粟特人从西方各国转运而来的。公元6到9世纪,亚洲各地的财富、珍禽异兽和珍宝,经由陆路和海路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了大唐的土地上。随这些舶来品一同来到的,不仅有粟特人,还有波斯人,他们带来新的技术和艺术,那些异域的、开放的、精致的、迷离的美,瞬间征服了大唐。镶金兽首玛瑙杯,1970年10月5日出土于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个基建工地上,一同出土的文物多达1000多件,这就是著名的何家村唐代窖藏。金丝盘绕出层层花瓣,团花朵朵,神鸟展翅翘尾羽,舞马衔杯醉如泥,精美纹饰、精湛工艺,太阳般的黄金,月光般的白银和充满异域风情的舶来品,辉映了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时代。葡萄美酒夜光杯中那个强盛的唐帝国,散发着一种不可复制、也不可雕饰的气息,绽放着深入骨髓的灿烂和骄傲。唐兽首玛瑙杯唐兽首玛瑙杯-简介材质:红色缠丝玛瑙馆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出土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类别:玉器唐兽首玛瑙杯是唐代玉器,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俏色”,也称“巧色”,是玉器翡翠行业中一个通用的专业名词,特指在一块玉料上的颜色被运用得非常巧妙,利用玉的天然色泽进行雕刻。)唐兽首玛瑙杯高6.5cm,长15.6cm,口径5.9cm,选用极为罕见的缠丝玛瑙,工匠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口近圆形,杯体为兽首形,兽头双眼圆睁,目视前方,炯炯有神,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是为杯柄,而面部却似牛,所以不能认为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但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兽首的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口鼻部镶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帽,能够卸下,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从这儿流出。这件玛瑙杯的产地学术界仍有争议,但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却成为共识。“来通”是希腊语的译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兽角形。一般在酒杯的底部有孔,液体可以从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斗,用来注神酒,当时人们相信用它来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此也常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在中亚等地的壁画中也有出现。在中国,从唐代以前的图像资料来看,这种酒具常出现在胡人的宴饮场面中,唐朝贵族以追求新奇为时尚,而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贵族崇尚胡风,模仿新奇的宴饮方式的见证。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噗噗影视